經濟轉型需要重塑基建投資模式

經濟轉型需要重塑基建投資模式

國家統計局日前發佈的數據顯示,1-10月份,基礎設施投資(不含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同比增長4.2%,增速比1-9月份回落0.3個百分點。今年初,有不少人期望基建較快增長,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動力。但在已經過去的10個月,基建一直維持低位增長,最高增速是1-9月的4.5%,低於固定資產投資的整體增速。

與很多其他經濟數據一樣,基建增速也往往是在季度末達到高點,呈現反彈的跡象,但隨後又會下滑,反彈的幅度不高,持續時間不長,顯示動力難以持續增強。

電信、廣播電視和衛星傳輸,互聯網和相關服務業的投資也屬於基礎設施投資,由於5G商用等原因,它們的投資增速今年一度比較高。但是,這兩個行業的投資額較小,佔基礎設施投資的比例不到5%,即使較快增長,也難以成為拉動基建的力量。人們對新技術、新業態抱有較大希望,但它們的發展壯大、成為主流是需要一個過程的。

基建增速自去年以來進入低增長,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

首先,地方政府債務更加規範,基建資金來源收窄了。2008年之後,地方政府通過融資平臺以銀行貸款等方式舉債,產生了很多隱性債務,隱性債務是基建的主要資金來源。2014年10月以來,修明渠、堵暗道,制止地方政府違法違規舉債,地方政府舉債採取政府債券方式,推廣使用PPP模式。隱性債務被遏制,但PPP模式迅速發展,填補了基建資金的缺口,因而基建仍然很高。但這也導致PPP中存在明股實債等很多違規行為。於是,2017年11月以來,又開始對PPP進行規範。2018年,全國PPP綜合信息平臺項目管理庫共清退項目2557個,涉及投資額3.0萬億元。這是2018年基建增速下滑的直接原因。交通運輸和市政工程對PPP的依賴較大,所以道路運輸業和公共設施管理業的投資增速大幅下滑。公共設施由於自身盈利性差,受到的影響更大一些。

其次,土地出讓收入減速,將對地方政府專項債務的規模形成制約,難以對基建增長形成有力支持。地方專項債務以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償還,其中主要是土地出讓收入,佔比達9成左右。而今年前三季度,土地出讓收入同比僅增長5.8%。房地產市場進入調整期,土地出讓收入將難以維持高增長。這將削弱地方政府引導基建增長的意願與能力。

近期有機構建議,明年應該大幅提高地方政府專項債務發行規模至3.35萬億元左右(佔GDP的3.2%)。在土地出讓收入及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低增長的情況下,大幅提高專項債務規模將使地方政府難以承受債務壓力。

實際上,在當前形勢下,基建增長減速具有合理性和必要性。2008年以來,基建增長長期快於製造業投資,這樣的增長模式難以持續。中國經濟需要重塑基建及經濟增長的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