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文明一直重複著破與立,“中庸”才是推動歷史向前的解決之道

坊間五千年:來自四鄰八坊、涵蓋上下五千年的奇談史趣及文化話題

人類自形成社會以來,“規則”就隨之誕生;不過縱觀人類社會的文明發展史,所有規則似乎都是為了“被打破”而生的,規則壞了怎麼辦呢?於是又會誕生一種“立”的規則用以保持平衡。

然後,社會文明就在發展過程中一直如此破了再立、立了再破,歸結起來後,我們發現,原來這就是老祖宗的“中庸之道”!

社會文明一直重複著破與立,“中庸”才是推動歷史向前的解決之道

司馬光“砸缸”雖不成立,其實它是古代破與立的一種教育手段

“中庸”不僅是我國古代的唯心哲學觀點,它更是跨越儒與道、東方與西方的一種人類社會共同法則,如果古今中外尚有一種法則迄今都沒能被打破、那就是“中庸”。無法被打破的法則,術語上可稱之為“真理”,可是現在無人稱“中庸”為一種真理,這其實也是一種破與立的法則在作祟,因為西方總有人不願承認我國的這套東西,但現實是、西方人被打臉了幾百年,“中庸”卻一直髮揮著它的歷史作用!

那麼,“中庸”是如何體現在社會文明的發展過程上呢?

在很早很早的原始社會時,人們就會因爭奪某樣東西打起了架,所謂“弱肉強食”,打贏的一方自然就會獲得更多的社會資源。然後,輸的一方可能是因為個頭不如人、他們肯定不甘心就這樣失去資源的平衡,於是較弱的一方就研究出一種在打架過程中“四兩撥千斤”的方法,這就是格鬥術、也就是被我們稱之為“武術”的東西。

社會文明一直重複著破與立,“中庸”才是推動歷史向前的解決之道

格鬥術的不斷髮展,其實是基於中庸的“制衡”之道

有了格鬥術,個大的人就未必能在打架過程中保持常勝了,最後,資源共享又回到某種平衡狀態中。從“個大打敗個小”到通過格鬥術保持一種平衡,這就是一種“中庸”的解決之道、也是一個破立過程。這過程中誕生了“武術”,社會文明也由此被推進了一步。

當然,你有你的三板斧、我也會有我的奪命剪刀腳;就“格鬥術”本身而言,它也一直存在著破與立的過程。當某種格鬥方法不再實用時,總是會出現更新的方法來實現新的平衡,沒有這樣的“解決之道”,金庸的武俠小說也就不知還能基於什麼去寫了!

當打架上了一個數量上的層級,就變成了戰爭。

一開始,戰爭也是有規則的,這樣的規則就用來平衡強弱懸殊的兩方實力偏差。比如一幫小孩子去跟大人打仗,不用打就輸了,所以必須有規則去限制:大人不能把小孩都殺掉。以上說法只是一種比喻而已,具體法則,早年的《周禮》中有許多規矩,以至於宋襄公在“泓水之戰”中就打了敗仗。

社會文明一直重複著破與立,“中庸”才是推動歷史向前的解決之道

宋襄公的“仁義”之師既是笑柄、也是引發破與立的歷史契機

宋襄公倒不是敗在實力上、而是敗在了規則的“破與立”上,作為敵方的楚軍顯然較早地破壞了《周禮》中的法則。

楚國敢於挑戰周天子的權威去打破《周禮》中的戰爭法則,那自然有它自己在諸侯中總被蔑視的原因,不過“泓水之戰”卻引出了該“墨守成規”還是該隨機應變的新問題。既然楚國破壞了這法則也沒啥事,那麼大家似乎都不用再以周天子是瞻了,於是我國誕生出了“兵法”:通過陰謀詭道去贏得戰爭,從此就成了戰爭中的新法則。

“盜亦有道”,“詭道”也是道;當大家都在戰爭中用上了“詭道”,那麼還得去劃出個道道來實現戰爭雙方中的平衡,這就是“戰爭法則”。此法則雖一直有變化,不過當中的“不殺降、不殺來使”等條例就一直被世界各地沿用至今,因為它們都屬戰爭中的”中庸之道“,目前還沒有哪個國家敢於徹底破除。

社會文明一直重複著破與立,“中庸”才是推動歷史向前的解決之道

您先開槍......還是您先.....不,應當是您先

幾千年前的“泓水之戰”(前638年)就已破除了刻板的“戰爭禮儀”,不過,發生在1754-1763年的歐洲“七年戰爭”中,英法軍隊初對敵時卻又因“過於紳士”、雙方神叨叨地“您先開槍”禮讓了半個多小時,最後“首破規則”的英方就因開出了第一槍、一下子贏得了首場戰爭。

西方人總是瞧不起我國的“中庸”,兩千年後他們還不是重複了“泓水之戰”中的破立過程?歐洲的“戰爭法則”也正是在這樣的過程中不斷被打破與重建,“兵者,詭道也”同樣適用於西方戰爭,不過卻比我國晚了兩千年,這也是東西方社會文明進度的區別。

另外,西方的“中庸之道”多體現在法治和國家制度上,我國的“中庸”則在數千年來深入民間、針對個人修為,這或許也是東西方對它的理解形成差異的所在。

在戰爭以外,同樣的破與立一樣地體現在社會生活當中。

社會文明一直重複著破與立,“中庸”才是推動歷史向前的解決之道

老子的“水至清則無魚”成了現實裡中庸的普世之道

我國古人一直崇尚高潔、認為“清水出芙蓉”,但破立法則使然,最後還是“水至清則無魚”成了現實中的實際應用狀況,這也是一種“中庸”。還有“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其實也是一種抗拒絕對化的中庸理念,因為“中庸”不會讓人走進絕路、它的存在目的就是提出“解決之道”、哪怕僅是精神上讓人感到愉悅和光明。

同樣的理念,在我國文化上是體現得淋漓盡致的;當你打開成語詞典,人們會發現幾乎所有的詞語都存在“破與立、正與反”的兩面。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什麼時候該說怎樣的話,成語詞典中都給出了完整的指引。

沮喪者在敗後說“成王敗寇”,鼓勵者則可以說“不以成敗論英雄”;書生們說“書生不出門、能知天下事”,踐行者們則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其實所有說法都有著它的獨特語境,只看什麼時候該破、什麼時候該立。

社會文明一直重複著破與立,“中庸”才是推動歷史向前的解決之道

語境不同,同一意思的表述也絕然相反

在“中庸”的調和下,人類社會發展到商品經濟時代,商業行為也已不再是簡單的、基於商業法則的單純交易行為,而是成了一種“智商博弈”,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情商”。

商業交易中比智商,就好比古代打架時比個頭大小一樣,在大家的“智商優勢”都彼此彼此的情況下,“情商”就好比格鬥中的武術、戰爭中的兵法,一下子就將整個過程拉入了新的高度。

“情商”本身不存在褒貶含義,由於規則是用來破的,於是不斷有人利用各種破立法則突破社會文明的規則上限,比如商業行為中的行賄、投其所好、鑽律例空子等等。為了規範商業行為,世界各地都出臺了自己的商貿法則,而且這些法則一直都處在“與時俱進”中,這就是通過“中庸”來進行破與立的彌補、目的是讓商貿雙方都能獲得更多的平衡。

社會文明一直重複著破與立,“中庸”才是推動歷史向前的解決之道

小李,情商不錯哦!

中庸之道的理論基礎是“天人合一”,這也是儒家和道家思想交合的一個所在。我國古代兩大派思想都共同強調的理念自然有著它的人性基礎,不管東方西方,人類文明的核心不外乎就是“天與人”而已。

從最原始的人類幹架到各種人類間的相互行為,古語都雲“人在做、天在看”,看似懸乎的譫語實際上無時無刻都體現在我們的生活當中。

從“中庸”角度看,歷史是不存在“開倒車”一說的,歷史永遠只會向前。在“向前”過程中,所謂的“開倒車”其實正是“中庸”在發揮著它的調和作用:當事情過於激進了,不妨返回幾步;當社會發展停滯了,又可以出現新一輪的“破與立”。

社會文明一直重複著破與立,“中庸”才是推動歷史向前的解決之道

中庸下的“開歷史倒車”可以理解為一種慢三舞步

社會文明的反覆破立背後,其實都有“中庸”在平衡著當中的一切。

當代有國學專家說“國學其實充滿糟粕、沒啥好學習的”,糟粕的另一面何嘗不都是精華?萬物存兩面、調和存中庸,光是一個“中庸”就已被我國古人及全世界應用了幾千年,國學真“沒啥好學習”的?

“坊間五千年”將堅持內容100%原創(部分圖片來源網絡,若存疑義聯繫即刪),持續為大家輸出選題豐富的原創文章。本號文字均親自碼出,觀點為個人見解,絕無任何映射行為,歡迎訂閱轉發及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