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可琪:同樣讀繪本,這位媽媽的方法讓孩子邏輯、詞彙量大大提高

美國堪薩斯大學的貝蒂·哈特與託德·雷斯利博士實驗:證明當這些孩子長到3歲時,專業家庭孩子的詞彙量已經達到1100個,而福利家庭孩子詞彙量只有525個。

蘭可琪:同樣讀繪本,這位媽媽的方法讓孩子邏輯、詞彙量大大提高

研究結束時,他們的智商分別是117和79,詞彙量構造了不同大腦,間接影響到孩子智商。

這個研究證明:造就孩子不同人生的並不是房間裡的玩具,而是他們頭腦中的詞彙量。

是的,正確的閱讀繪本能夠讓孩子的詞彙量一躍而升,但是如果沒有正確的方法,孩子讀著玩的,那效果就是沒有那麼好。

說到繪本,今天蘭可琪繪本美學生活館給大家帶來一篇,通過讀繪本增加孩子的“詞彙量”以及培養孩子邏輯思維的方法。

01

入門級別:一句話引入繪本故事

現在很多家長越來越重視孩子的繪本閱讀,但通常是直接拿到繪本就給孩子讀,或者以為講繪本就跟故事書一樣,照著原文讀就行了。

蘭可琪:同樣讀繪本,這位媽媽的方法讓孩子邏輯、詞彙量大大提高

其實這樣讀出來的繪本,不僅節奏快、內容空洞無趣,也會讓孩子感覺非常枯燥,於是孩子聽著聽著就跑去玩別的了。

和其他讀物不同,繪本以大幅的圖片為主,配以簡單的文字,還有一些繪本,甚至連文字都沒有,如果爸爸媽媽只是簡單照讀或者簡單敘述的話,孩子很難從中受到啟發。

  • 從當天發生的事情切入

選擇每天發生的事情作為切入口,是最直接的方式。

從一句話開始,目的是幫孩子先回憶當天在家裡發生的,印象深刻的事情,發現孩子感到迷茫的話(低月齡寶寶大多都會是迷茫的),需要我們去幫孩子起個頭,適當的引導孩子開口。

  • 邏輯關聯法,適合0~1.5歲孩子

琪琪舉個例子,其實剛開始引入的時候,大多數時候是自問自答。(家長不必在意,這是個循環漸進的過程)

家長:“寶貝兒,今天我們去哪裡玩了呢?”

家長:“媽媽帶寶寶開車去逛超市了,對不對!”

家長:“在超市裡,我們看到一輛天藍色的小汽車,那今天我們一起來看一看《車來了》,故事的他們會發生什麼有趣的經歷呢?

這個描述方式,適合0~1.5歲的孩子,因為孩子當時表達能力並不夠,更多的是傾聽,記得說話的時候,語氣要放慢。

你要讓自己跟著一定的邏輯線索去說故事:

時間順序,要用上“早上、中午、晚上”;

空間順序,要用上“左邊、右邊、裡面、外面”;

流程順序,要用上“首先、接著、然後”。

當你嘗試在講故事的過程中,加入關鍵詞的時候,其實也是在幫助孩子梳理和完善自己的邏輯思考能力。

這個最直接的幫助就是,3歲後你會發現孩子即便是愛問為什麼,他們的邏輯性都會強很多。

蘭可琪:同樣讀繪本,這位媽媽的方法讓孩子邏輯、詞彙量大大提高

  • 口述演繹法,適合1.5~4歲孩子

那適合1.5~4歲孩子的引導方法又是什麼呢?記得掌握口述故事的技巧來演繹。

同樣也是舉個和孩子去超市後的對話,這裡的關鍵是逐步完善講故事的內核,讓孩子明白故事是需要基本元素支撐的。

家長:“我們今天去了哪裡呢?”;

孩子:“超市”。

家長:“是的,我們今天去了超市。”

家長:“那我們在超市看見了寶寶最喜歡的什麼玩具了呢?”

孩子:“汽車”

家長:“對的,我們今天在超市看見了寶寶最喜歡的天藍色汽車玩具”(運用複述法,目的是進一步鼓勵孩子,把這段話完整關聯起來)

這個複述的方式,其實是幫助孩子明白,原來我們講故事的時候,需要包括一些基本的元素才算完整,比如時間、地點、人物等。

從1.5歲開始,孩子認知能力的個體化差異度就很大了,所以沒有辦法標準的說哪一套流程,最合適哪個級別的孩子。

但大原則是,你覺得孩子理解力足夠,就多加點東西,如果孩子理解力不夠,就放慢腳步。

最開始的時候,鼓勵孩子先掌握簡單的“誰”+“做了什麼事情”,比如“我看書了”;

再掌握“什麼時候”+“誰”+“做了什麼事情”,比如“我今天看書了”;

最後再升級到“什麼時候”+“誰”+“在哪裡”+“做了什麼事情”,比如說,“我今天在臥室和爸爸一起看了《車來了》繪本”。

在前面幾步都穩定後,就可以根據孩子的喜好和年齡特點,加入更多的形容詞或者副詞。

增加詞彙量後,就會變成了一個很簡單的、情節豐富的小故事,“我今天在客廳偷偷吃了又香又甜的麥片早餐”。

這便是我們講繪本之前的“創造故事”最簡單的入門了。

其實這個方法是延伸文字的寬廣度,讓情節更加生動有趣,隨著你在裡面添加的東西越多,你可以幫助孩子瞭解情境的可想象力會更大。

02

進階級別:重新複述故事

相信持續正確繪本閱讀方式的爸媽們會發現,隨著故事量的增加,孩子進入故事的節奏更快、更穩定,並且懂得節奏感。

蘭可琪:同樣讀繪本,這位媽媽的方法讓孩子邏輯、詞彙量大大提高

這是因為孩子已經通過我們的引導方式,瞭解了講故事應該有的節奏,哪怕是一句話的內容,但也可以通過循序漸進的方式,延伸更多內容的深度和厚度。

這個時候,我們如果能結合運用重新複述故事的方法,便可以讓孩子提高注意力,並且加深孩子的認知、詞彙量和邏輯能力。

  • 用思維導圖畫出繪本

我們知道孩子讀繪本是喜歡反覆閱讀的,通過碎片信息的整理,再經過大腦的“發酵”,可以幫助理解書所講述的內容,建立邏輯,打通腦回路。

這裡所講的用思維導圖畫出繪本其實是把孩子大腦這些活動清晰呈現出來的過程。

琪琪拿《烏鴉麵包店》繪本舉例:

蘭可琪:同樣讀繪本,這位媽媽的方法讓孩子邏輯、詞彙量大大提高

這本繪本是日本繪本大師加古裡子的代表作,日文版銷量超過了240萬冊。是一個活潑歡快的故事,又是一出熱鬧精彩的紙上戲劇。

烏鴉寶寶們和爸爸、媽媽樂觀、齊心、共渡難關的精神不時讓人心頭一暖,為這個故事增添了深層的內涵與感動。書中無論主角還是配角,形象都栩栩如生,令人印象深刻。

蘭可琪:同樣讀繪本,這位媽媽的方法讓孩子邏輯、詞彙量大大提高

那麼這樣一本繪本,在領孩子精讀後,如何繪製思維導圖呢?下面我們就用三張圖,來跟孩子一起繪製。

  • 氣泡圖

既然這本繪本的標題和封面都有面包、烏鴉,那不如我們就用“麵包和烏鴉”作為主題,來跟孩子一起思考和聯想一下。家長可以用提問的方式來引導孩子,比如:

“你吃過哪些形狀的麵包呢?”

“提到麵包你能想到什麼?”

“想一想,有沒有看過烏鴉有關的繪本、動畫片之類的呢?”

相信這一連串的問題,一定能幫助孩子多角度想象,全方位地訓練孩子的發散聯想能力。

當讀到“小烏鴉家的麵包店在全村獲得了好評,前來買麵包的顧客絡繹不絕,為了更好的經營他們的麵包店,他們做了各種形狀的麵包”那一頁時,就可以用Thinking Map中的氣泡圖來幫助孩子深入閱讀這一頁。

蘭可琪:同樣讀繪本,這位媽媽的方法讓孩子邏輯、詞彙量大大提高

氣泡圖最大的作用就是培養孩子用形容詞或形容詞性短語描述事物的能力,那麼在這本繪本中,就可以用“小烏鴉都做了一些怎麼樣的麵包?”為主題,引導孩子深入閱讀。

  • 樹形圖

孩子在精讀繪本後,可以按故事的情節發展順序來繪製,繪本開始介紹了幸福的烏鴉一家,我們可以和寶寶一起用思維導圖畫出來,同一張“家庭樹”即可把人物關係清晰地表現出來。

整個故事的情節發展非常流暢,孩子可以很容易找到順序的感覺。家長可以這樣來引導孩子,比如:

“烏鴉麵包店裡都有哪些烏鴉呢?”

“這些烏鴉之間都有些什麼樣的關係?”

蘭可琪:同樣讀繪本,這位媽媽的方法讓孩子邏輯、詞彙量大大提高

畫出烏鴉家庭的“家庭樹”以後,我就會順勢讓孩子們想想:自己家的家庭樹,可以怎麼畫呢?

在談論到“麵包”的製作流程時,我們也可以去問孩子,你最喜歡吃的東西,你知道是按什麼流程做出來的嗎?

  • 橋形圖

他們啊嗚啊嗚、吧唧吧唧地吃著點心的時候;他們烤了很多熱乎乎、黃燦燦、香噴噴的麵包。

蘭可琪:同樣讀繪本,這位媽媽的方法讓孩子邏輯、詞彙量大大提高

這麼多的形容詞如何讓孩子輕鬆的掌握呢?我們可以用橋形圖來展示它們的相關性和規律,更方便孩子的理解和記憶。家長可以這樣來引導孩子,比如:

“寶貝,想一想書裡是怎樣形容麵包的呢?”

“小巧克力他們吧唧吧唧地吃著點心,真的好像聽到聲音了呢。”

橋形圖是最適合幫助孩子認識類比關係的工具之一。

當教孩子認識人與人或者事物與事物、人與事物之間的關係時,一張橋形圖比指手畫腳說半天都有效。

在《烏鴉麵包店》繪本中出現了很多烏鴉,我們也可以以好朋友為線索把烏鴉一家的好朋友都有誰畫出來。

蘭可琪:同樣讀繪本,這位媽媽的方法讓孩子邏輯、詞彙量大大提高

基本上每一頁我們都可以通過思維導圖把邏輯提煉出來。

用思維導圖讀繪本可以把一本書讀得很厚,但是其實在孩子那裡也可以變“薄”,因為孩子已經完全理解、吸收了繪本的全部內容,這樣讀完一本繪本,可以說是真正地讀了這本繪本。

當你用這種方式讀完繪本後,你也可以嘗試讓孩子向你複述繪本內容,您會發現,孩子可以把這樣信息量超大的一本繪本清晰、完整地講出來!

最後,蘭可琪繪本教育品牌總部提醒各位家長,對於低幼的孩子來說,其實並不需要所有的(八種)思維導圖都學會。

思維導圖的引入分年齡段,也鼓勵層層遞進,適用於低幼的更多是圓圈圖、泡泡圖、括號圖、流程圖和樹形圖。

瞭解這個方法之後,各位家長是不是已經躍躍欲試了呢?今天就拿起孩子床邊的繪本,為孩子用思維導圖的方法,讀一次繪本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