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退讓,懂屈伸

人與人之間都是互相依存的,人際關係的和諧離不開妥協,如果不懂得屈伸,只知道遇到分歧就失去理智和風度,只會讓自己的人際關係越來越差,人生的路越走越坎坷。

知退讓,懂屈伸

大家都知道喜鵲有一手築巢的絕活。它築的巢堅實、溫暖又漂亮。

在一個狂風呼嘯的冬日,喜鵲的巢被暴風吹落在地,摔壞了。好心的麻雀邀喜鵲一家住在農夫的草垛裡,可喜鵲毫不領情,嫌草垛醜陋、骯髒。最後,喜鵲被凍死在寒風中。

喜鵲的悲劇令人深思。一個人不可能一輩子順利,在逆境中要學會“能屈能伸”的道理,這也是一個人成功的要素。

不懂得屈伸的人,往往是由於他們太固執,認為我堂堂一個七尺男兒,怎麼能在困難和挫折面前彎下我尊貴的腰呢?在困境面前不低頭沒錯。不過,如果不論什麼事情你總是固執己見,那再容易解決的問題,對你來說,都會比登天還難。結果是你的腰保住了你的尊嚴,你的頭卻被撞得鮮血直流。只有能屈能伸的人才稱得上是大丈夫。

一些初入社會的年輕人年輕氣盛,每當和同事或朋友之間發生一些分歧,就從此爭執不下,最後決裂時惡狠狠地說:“從今以後,咱們一刀兩端,你走你的陽關道,我過我的獨木橋。”或者氣呼呼地說:“誰怕誰啊,沒有你地球照樣轉!”

其實,這是非常幼稚而又衝動的行為,從社會學的角度看,人與人之間都是互相依存的,人際關係的和諧離不開妥協,如果不懂得屈伸,只知道遇到分歧就失去理智和風度,只會讓自己的人際關係越來越差,人生的路越走越坎坷。

知退讓,懂屈伸

清代中期有個《六尺巷》的故事。據說當朝宰相張英與一位姓葉的待郎都是安徽桐城人。兩家毗臨而居,都要起房造屋,為爭地皮,發生了爭執。張老夫人便修書北京,要張英出面干預。這位宰相到底見識不凡,看罷來信,立即作詩勸導老夫人:“千里家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張母見書明理,立即把牆主動退後三尺;葉家見此情景,深感慚愧,也馬上把牆讓後三尺。這樣,張葉兩家的院牆之間,就形成了六尺寬的巷道,成了有名的“六尺巷”。 這個故事體現的是一種胸懷,體現出一種為人處世的智慧——懂得屈伸。如果不懂得屈伸,兩家最後只能鬧得越來越僵,誰都過不好日子。

《史記》有句話:“非大賢人,不知退讓。”范仲淹說:“貴退讓而黜驕盈,得天道益謙之義。”這其中“讓”的,就是“屈”的意思。

生活中,懂得屈伸能夠使生活變得豐富而有趣,使生活和諧而又歡樂。但是,很多人學不會放下,做不到豁達。他們總覺得自己曾經如何輝煌,如何成功。現在要他們“屈下身子”,可謂難上加難。

中國有句古語:“好漢不提當年勇。”一個總留戀當年“勇”的人,自然稱不上“好漢”,也不會有更大的作為。可以想象,一個總是留戀曾經的輝煌的人,在面對困難的時候只會越來越悲觀,越來越怨天尤人。本來心情就低落,一味地抱怨,無疑是雪上加霜。有些人可能曾經飛黃騰達,也許他們很富有,也許他們心氣很高,總之,他們對於那些看似卑微的事情總是懷著偏見,認為做這些事會被別人看不起。抱著這樣的心態,又怎能學會“屈伸”呢?

當我們面對逆境時,如果我們能做到能屈能伸,就能順利地通過困境之門,原本如同大山一般的困難也會變得一馬平川。

知退讓,懂屈伸

所以要想讓你的人生道路順暢通達,要證明你是一塊赤金,那你就要能屈能伸,坦然接受現實,而不是悲觀地抱怨,抱怨只會讓你的內心更痛苦,生活更糟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