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錯,華林胡氏祖居地是在高安

筆者在探索“高安胡姓的來源與分佈”時,發現胡氏宗親網上存在著“華林胡氏祖居地”究竟在何處的爭論。爭論的雙方是“奉新華林胡氏宗親”與“高安華林胡氏宗親”,爭論的焦點就是“華林胡氏祖居地”究竟是在奉新一側,還是在高安一側。

沒錯,華林胡氏祖居地是在高安

眾所周知,“華林”這個名字作為地名,目前只有兩個指向,一是指九嶺山脈的東段山體,一是指鄉鎮級行政區劃。如果是指山體,那華林山就屬高安、奉新兩地所共有。儘管宜豐縣也多多少少挨在華林山腳下,但他們並不存在對華林山的爭議。如果是指鄉鎮行政區劃,那江西有兩個叫“華林”的鄉鎮,一個是宜春高安市的華林鎮(2005年改華林山風景名勝區),一個是九江星子縣的華林鎮(因聚居著眾多華林胡氏而得名),奉新似乎沒有以華林命名的行政單位。

沒錯,華林胡氏祖居地是在高安

華林山是一座方圓近百里的大山脈,橫亙於宜豐、高安、奉新三縣市的邊界線上,但其主要部分還是位於高安與奉新之間,因而華林山自古就是高安、奉新兩地的界山。但對於華林山的行政歸屬,因為古時還沒有以華林命名的行政區,只有一座以華林命名的山脈而已。而華林山的大部分區域在奉新縣境內,其中最高峰華林寨與作為胡氏祖居地標誌的丫口石都界於奉新與高安兩地之間。因此,大凡說到華林,若以行政區劃名而言,現代人第一反應就是高安的華林,但若以山體而言,則過去人們的概念裡必定是奉新的華林。

沒錯,華林胡氏祖居地是在高安

奉新縣早年的歷史與高安差不多,都是春秋屬吳,戰國屬楚,秦屬九江郡,漢時歸豫章郡。高安、奉新都是在漢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開始設縣,高安初名建成縣,奉新初名海昏縣。高安最初的地域,北面界線沿著九嶺山脈的東向部分,從萬載一直延伸到新建縣界。奉新最初的境域,其南境邊界則是從銅鼓一直延伸到鄱陽湖邊。隨著時代的變遷、經濟的發展與政治的需要,高安與奉新兩地的疆域都逐步的縮小了。高安土地由最初包含著萬載、上高、宜豐、高安、清江(今屬樟樹市)五縣之域到今天只有2439平方公里這麼大。奉新土地也由最初囊括了銅鼓、修水、武寧、永修、靖安、奉新、安義、新建北、以及被鄱陽湖淹沒掉的部分面積,到今天只剩1642平方公里這麼一點點。所以在清朝康熙年以前確定的縣域範圍,都是把整個華林山劃歸了奉新縣。以致今天在華林寨舊址上還留下一處摩巖式界碑,上面刻有“南昌府奉新縣法城鄉”的字樣。也難怪許多華林胡氏宗譜都會把“華林胡氏祖居地”記載為“在南昌新吳(奉新)”。

沒錯,華林胡氏祖居地是在高安

清同治版《高安縣誌》翻拍圖

我們想象,很久以前,海拔高達800多米的華林山並沒有名字,山上也並無人家,偶爾看見幾縷人煙也是道士仙家的身影,也許隨著這些道士仙家的存在,原先沒有名字的山也開始有名字了。例如由於西王母第九子玄秀真人的出現,這裡有了“玄秀峰”的名字,後為避皇帝名諱改作了“元秀峰”;例如西漢儒生浮坵伯在此隱居,以致他的隱居地被稱為“浮坵嶺”;例如年壽高達八百歲、健步日行八百里的仙道李真,在這裡半山腰的一個貫通山體的山洞裡棲息修煉,從而留下了今日高安與奉新共有的旅遊景點“八百洞天”。大約到南朝時期,華林山的南麓又來了一位名叫胡藩的居士。胡藩本是東晉末期的江蘇邳州人,因協助劉裕建立了南朝的劉宋政權,被賜土豫章(今南昌)西之新吳(今奉新)。舉家遷到封地後,他慕浮坵伯之名專到浮坵嶺一遊,見這裡山環泉湧,如鳳沖霄,和煦的陽光照射在茂盛的森林之上,一片華麗的景色,他不禁心曠神怡,流連忘返,遂在此構築別墅以作遊憩之所,並將此地命名為“華林”。

沒錯,華林胡氏祖居地是在高安

清同治版《高安縣誌》翻拍圖

到了唐代末期,他的第25世孫、官至侍御史、卒封徐國公的胡城因唐王朝覆亡,不得不攜家帶族從京城回到胡藩開基的華林山別墅地——浮坵嶺隱居。這裡有必要說明一下,就是胡城的“城”字,其真實寫法本不是“土”字旁而是“高辛”旁,即字的左邊上面是“高”字,下面是“辛”字,右面是“成”字,但這種寫法的字在《現代漢語詞典》裡查不到,電腦造字筆者又不會,故而按照網絡資料的普遍寫法寫作“城”字。而“浮坵嶺”這個地名,按華林山一帶人的口音,今天已讀作“周嶺”。正是從胡城開始,周嶺村的胡氏家族開始興旺壯大,聲名顯赫。到北宋淳化年(公元990-995年)間,胡城一族從未分過家,此時的家族人口已達好幾百口。為此,曾被宋太宗特詔旌表,稱之“華林義門”。因而,華林胡氏後裔都把胡城當做一世祖。

沒錯,華林胡氏祖居地是在高安

清同治版《高安縣誌》翻拍圖

大約到了清代康熙朝的後期,華林山的歸屬有了些許變化。這時的華林山已一分為二了,也就是說,此時的華林山脈,已經以海拔較高山嶺的山脊為界,分作山南山北兩部分了。構成兩地界線的山嶺,從西往東依次是高胡壇、白水嶺、觀音堂、佛嶺坳、白露壇、落草窩、垛石嶺、四尖峰、華林寨、缺夫嶺、仙女寨、浮雲山、大獲嶺。這些山嶺峰巒起伏,山脊相連,形成了一條天然的南北分界線,山北歸奉新,山南歸高安。因此,位於山北的華林書院劃在了奉新境內,位於山南的周嶺村劃歸了高安管轄。所以在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以後的歷版《高安縣誌》的“疆域志-區域”條目中都有“周嶺”這個里居名。

沒錯,華林胡氏祖居地是在高安

清同治版《高安縣誌》翻拍圖

清朝歷版的《高安縣誌》不僅有“周嶺”這個里居名,還有許多有關華林胡氏著名人士的記載。首先是《學校志-鄉賢祠祀》裡收錄了應該由官府組織祭祀的華林胡氏人物,如宋代的“贈端明殿學士、原任兵部尚書兼吏部、封開國伯”胡直孺、“浙東提刑兼權紹興安撫”胡仲雲、“孝感令”胡希寅、“處士”胡希是。

沒錯,華林胡氏祖居地是在高安

清同治版《高安縣誌》翻拍圖

其次是《選舉志-制科》裡收錄的進士名單。如唐-天佑二年的進士,曾任國子監博士遷侍郎的胡城,這個胡城即是被各地華林胡氏後裔公認的華林胡氏一世祖;還有宋-太平興國八年癸末王世則榜的進士胡平;宋-淳化五年甲午解試、曾任國子監博士遷御史的胡仲華,縣誌裡都註明了是華林人。這裡的華林人,無疑說的就是華林山上的周嶺人。由此筆者認為,既然清朝時的周嶺已劃歸高安,那這裡的華林人也就是指的“高安華林人”,而不再是“奉新華林人”了吧。

沒錯,華林胡氏祖居地是在高安

清同治版《高安縣誌》翻拍圖

此外,宋-端拱二年己丑陳堯叟榜的進士胡克順、胡用之;宋鹹平三年庚子陳堯諮榜的進士、殿試第三名、曾任侍御史的胡用莊;宋-景德三年乙巳李迪榜的進士胡用時、胡用禮(皆胡用莊之弟);宋-景祐元年甲戌張唐卿榜的進士、曾任都水少監、以子直孺贈少保的胡況(字孟淇),以及宋-紹聖四年何昌言榜的進士胡直孺等都註明了是龍口人。龍口即今高安灰埠錦洲的龍口村,是宋乾德年(公元963-968年)間從華林的周嶺遷過去立村的。

沒錯,華林胡氏祖居地是在高安

周嶺落籍在高安,華林胡氏一世祖胡城,以及他的後裔胡直孺、胡仲華、胡仲雲、胡克順、胡用莊、胡用時、胡用禮、胡況、胡平等人都名列清代《高安縣誌》進士榜,胡直孺、胡仲華又入祀高安鄉賢祠,如此看來,“華林胡氏祖居地”過去在奉新沒有錯,但時過境遷,今天說在高安也沒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