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癌症“入侵”時,血常規會出現這3處異常,基本一查一個準

很多人有這樣的經歷,每次去醫院,醫生往往會讓患者先去化驗血常規。一張小小的化驗單,真的可以診斷疾病嗎,甚至是癌症?這是很多人的疑問。

先說一個真實的病例吧,曾經一名35歲的女子因為食慾不振,頭暈乏力,去醫院體檢。醫生先給開了一個血常規檢查,報告出來後,白細胞非常高。後來在醫生的建議下做了骨髓穿刺活檢,最終確診為白血病(也稱血癌)。從這個病例中,血常規對於白血病的最終確診起到了重要的提示作用。

早期癌症“入侵”時,血常規會出現這3處異常,基本一查一個準

還有一個病例是,一個45歲的男子,整天感覺少氣懶言,經常疲乏困倦,於是就醫檢查,一查血常規,血紅蛋白這個指標才50g/L,屬於重度貧血,心臟也受到損傷,經過查找貧血原因,才知道這位男子多年痔瘡,長期便血的結果。

通過上面2個例子可以看出,血常規對於疾病的診斷起到一個基礎的提示作用,所以血常規是醫生要求首先要做的檢查手段。血常規是檢測血液細胞的數量變化及形態分佈,從而判斷血液的異常狀況及可能病因,血細胞主要包括紅細胞、白細胞以及血小板等。

早期癌症“入侵”時,血常規會出現這3處異常,基本一查一個準

1.紅細胞計數增多提示癌症可能。

紅細胞是負責把體內的氧氣和養分運輸到全身,並負責將代謝產生的二氧化碳運輸至體外。男女的紅細胞計數及血紅蛋白參考範圍不同,女性常低於男性。

一般頻繁嘔吐、出汗過多、血液濃縮、慢性肺心病、肺氣腫、高原病、腫瘤以及真性紅細胞增多症都有可能導致紅細胞計數增加。所以紅細胞增多也是提示癌症的一方面。

紅細胞減少的原因通常包括紅細胞生成減少,如白血病等;紅細胞破壞增多,如急性大出血、嚴重的組織損傷導致血細胞破壞等;紅細胞合成障礙,常見缺鐵、維生素B12缺乏等。

化驗單中平均紅細胞體積、平均血紅蛋白含量、平均血紅蛋白濃度三項可用於提示不同的貧血類型,可以知道後續的診治。

早期癌症“入侵”時,血常規會出現這3處異常,基本一查一個準

2. 嗜鹼粒細胞升高提示這幾種癌症。

所謂的白細胞不是一類物質,而是包含了中性粒細胞、嗜鹼粒細胞、嗜酸粒細胞、單核細胞和淋巴細胞等總稱。

中性粒細胞是人體主要的防禦、吞噬細胞,當該指標升高,提示身體發生感染。淋巴細胞升高常見於結核病、瘧疾、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百日咳、某些病毒感染等。嗜酸粒細胞增多可見於過敏性疾病、皮膚病、寄生蟲病等。嗜鹼粒細胞一般含量很低,升高可見於血液病如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宮頸癌等。單核細胞增多常見於傳染病或寄生蟲病、瘧疾等。

早期癌症“入侵”時,血常規會出現這3處異常,基本一查一個準

3. 血小板系

血小板計數增高常見於急性大失血和溶血後急性感染、原發血小板增多症、多發性骨髓瘤以及某些腫瘤等。血小板減少可能提示再生障礙性貧血、脾功能亢進、急性白血病等。

除了以上血常規外,還有人會在體檢時抽血查腫瘤標記物,臨床上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糖類抗原(CA19-9),這三個標誌物是最常見的也是對某些癌症有重要的提示作用,也常用於術後對癌症是否復發的一個監測作用。

早期癌症“入侵”時,血常規會出現這3處異常,基本一查一個準

很多患者疑問,是不是腫瘤標記物升高了就得癌了?其實腫瘤標記物並不是腫瘤診斷的金標準,而只是一種篩查手段。解讀腫瘤標記物還需要分別關注橫向比較以及縱向比較。所謂橫向比較是自己與他人比,與正常參考值比較。還有一點是縱向比較,即自己與自己比。曾經有一位病友體檢時發現CEA升高了,自己非常擔心患了癌症,但就醫檢查後,並未發現器質性病變,後來在醫生建議下通過戒菸後複查,指標恢復到2.8ug/ml。所以,某些腫瘤標誌物在某些生理情況下也可以異常升高。

總而言之,診治疾病僅靠一張血常規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結合患者的病史以及其他輔助檢查,切勿自作主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