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雲計算市場分析:多雲能力成搶灘關鍵

2002年,亞馬遜對外推出AWS,標誌著雲計算服務的正式誕生。從此,雲計算市場一發不可收拾,進入了群雄逐鹿的時代。

中國雲計算市場分析:多雲能力成搶灘關鍵

​據全球知名諮詢公司Gartner預測,到2020年全球雲計算市場的規模將達到4110億美元。如此規模巨大的雲計算市場,自然吸引了亞馬遜、谷歌、微軟、阿里、騰訊、華為等眾多業界大廠重磅押注,近年來雲市場競爭非常激烈。

不同於全球雲計算市場,國內的雲計算市場發展較晚,整個市場格局目前並沒有完全定下來,既有阿里這樣的全球知名雲服務商,也有華為雲、紫光雲等新晉廠商,目前整個雲市場格外活躍,今天我們就來聊下未來國內雲計算廠商的發展趨勢。

一“超”多強

公有云市場分層明顯

據最新IDC發佈《中國公有云服務市場(2019上半年)跟蹤》報告顯示,2019上半年中國公有云服務整體市場規模(IaaS/PaaS/SaaS)達到54.2億美元。

中國雲計算市場分析:多雲能力成搶灘關鍵

​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在IaaS+PaaS市場,阿里、騰訊、AWS、中國電信、華為等前十的服務商共同佔據大約90%的市場份額,持續保持領先優勢。可以說,未來中國雲計算領域的領導廠商,將很可能從這十家廠商中產生。

不同於全球市場,AWS、Azure、阿里三足鼎立的局勢,國內目前雲計算市場是一“超”多強的局面,這裡的一“超”指的是阿里雲,其目前獨佔了國內公有云計算市場的半壁江山,無論是在IaaS,還是在PaaS和SaaS,其都有著壓倒性的優勢,這與阿里最早發力雲計算市場是有很大關係的。

在其他廠商還沒有看清雲計算市場的時候,阿里就已經搶先一步進入雲計算市場,從而形成了如今在多方面的優勢。

“多強”則指包括騰訊、電信、AWS 在內的幾大巨頭,後面跟著的華為、金山和百度也都可以算進來。這幾家廠商進入的市場相對較晚,如今都憑藉著各自的優勢佔了不同的市場,但相比於競爭對手,這些 服務商並沒有壓倒性優勢,去搶佔更多的市場。

從全球的角度來看,阿里雲是唯一能夠在世界舞臺上佔據一席之地的服務商,與亞馬遜和微軟在全球市場都能掰一掰手腕。但國內其他廠則要遜色很多,就在剛剛過去的這個季度,阿里雲仍保持著同比 64% 的高速增長,這也讓國內雲計算廠商很難趕超。

中國雲計算市場分析:多雲能力成搶灘關鍵

江山未定

後來者迎來最殘酷的洗牌

目前中國整個雲計算市場,雖然分層明顯,阿里一家獨大,但對於一些新的雲計算廠商來說,並非沒有機會。目前雲計算市場仍有很大的空間,有巨大的市場空間可以開發,真正的競爭才剛剛開始。下面我們來分別看下這些廠商的特點。

阿里雲佔據了先進入者的優勢,各方面都足夠成熟,國際化程度也高,甚至可能跟AWS和Azure並駕齊驅。這些優勢讓阿里很難在國內被其他廠商迅速趕上。

在很長一段時間,阿里都將是國內雲計算廠商的代表。但這種領先的優勢勢必會被後來的廠商慢慢趕上,作為先驅,阿里要保持領先優勢需要源源不斷的研發投入。

作為BAT另外兩位的騰訊和百度,這兩家廠商進入雲計算市場要相對晚一些,尤其是百度,整體的雲計算的戰略一直不是很清晰,雖然藉助AI的發展曾經讓人們眼前一亮,但隨著陸奇的離職,百度雲的發展又蒙上了陰影。

騰訊雲則是屬於不聲不響慢慢發展的節奏,憑藉著在to C領域的優勢,騰訊幾乎對國內網民有著100%的覆蓋,這讓其能夠直面消費者,能夠享受很多騰訊旗下的紅利。但缺少to B的經驗是其發展的一大阻礙。

電信和華為則是阿里雲需要重視的兩家廠商,電信的優勢是在於國企,華為的“狼”性大家也應該都瞭解。而且,最重要的是這兩家之間還有著密切的合作,這也讓很多政企、行業客戶在選擇雲方面首選他們。

總得來說,國內雲計算市場的競爭才剛開始。目前阿里雲處於絕對領跑,但未來還充滿了未知。騰訊穩紮穩打的屬性,華為獨特的攻擊性,電信的國企品牌,百度的搜索引擎優勢,以及紫光雲、金山雲這些虎視眈眈的後來者 ,他們各自的發揮將決定最終的勝負。

中國雲計算市場分析:多雲能力成搶灘關鍵

雲計算下半場

多雲成關鍵

隨著公有云競爭格局的逐漸清晰,雲計算將迎來最殘酷的下半場的競爭,這將關係到雲服務商的生死存亡。

雲計算廠商們必須搶佔到自己的戰略制高點,才能獲得更多的成功機會。下面幾點將可能是未來雲計算廠商的機會。

丨多雲服務能力怎麼解決?

由於國內IT信息領域的特色,國內的企業很難全部把自己的業務上雲,而私有云將很長時間在企業的IT基礎架構中存在。

而隨著其它業務的逐漸上雲,未來企業的IT架構將會呈現一個多雲的狀態,所謂多雲即私有云與公有云,公有云與其它公有云等不同的雲融合到一起的狀態,這對於不同的雲服務商來說都是一個挑戰,誰能解決好這個問題將會在市場上獲得更多的份額。

中國雲計算市場分析:多雲能力成搶灘關鍵

丨全棧能力

隨著互聯網、大數據、AI等新興技術的發展,人們對服務的需求越來越多樣化,對於雲提供商來說,如何滿足這些廠商新興業務與傳統業務的需求,是考驗雲服務商的關鍵。

這就需要功能更加全面、靈活和可長期演進的全棧雲平臺,能夠從芯片、硬件、軟件、解決方案等各個層面為傳統企業數字化轉型提供強大有力的支撐,幫助傳統企業實現商業價值。

目前來說,阿里雲已經開始注意這方面的發展,在今年的雲棲大會上,阿里雲發佈了自己的芯片、服務器、網絡,都是為了更好的提供全棧的服務能力。

但這種什麼都做的方式是否適合雲市場的發展?有待考證。畢竟一家廠商想全部滿足企業的所有需求還是有很大挑戰的。另一方面,建立雲生態圈也是增強雲服務商全棧能力的重要方式,華為雲就在不斷的完善自己的生態圈建設。這兩種方式都有著各自的優缺點,哪種更適合還需要市場的驗證。

丨企業服務能力

相比於雲計算上半場,企業IT客戶們將更加註重雲服務商的服務能力,畢竟業務支撐才是決定企業上雲的最核心的關鍵。如果連服務的基本可用性、可靠性都無法保證,企業又為什麼要為雲服務買單呢?

企業服務能力是一個容易被大家所忽視的關鍵選項。可靠性、性能、穩定性、擴展性都將成為企業服務能力中的一項。每一項的挑戰對於雲服務商們都是非常難的。只有解決好企業的服務能力,才能在百萬企業齊上雲的未來,成功的在雲計算市場佔有一席之地。

雲計算下半場的競爭才剛剛開始,究竟誰主沉浮,讓我們拭目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