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自述,兼談晚年生活

六十自述,兼談晚年生活

圖1:2015-7-24,上海浦東塘橋公園,無田攝

我已六十又二,家父母也過世好多年了。若將人生比作一場乘車旅行,那如今的我已過了大半旅程,隨時隨地可能下車。在“終點站”未到時,我不去想還能活多久,只想過好每一天,享受當下,在有生之年做點自己感興趣的事,如此而已。其實,我不是到了退休才想到晚年生活,早在五十歲時,就思考過究竟要過怎樣一種晚年生活。在我看來,退休之後,無工作拖累,自己想要的生活才剛剛開始,而60-70歲正是人生黃金十年,因為年輕時有閒而無錢,成年時有點錢卻無閒,只有到退休才既有閒又有點錢。前段日子,岳父重病住院,我常去探望陪伴。有一天,整天昏睡的他,忽然迴光返照似的精神大振,跟我暢聊人生。其中他的一句“人活一輩子,一定要有精神生活”臨終遺言深得我心,令我想起“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之古訓。我在規劃晚年生活時,首先想到的是精神層面的興趣愛好,如讀書、寫作、繪畫、音樂等。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人到了老年之後,往往會因為感覺自己時日無多了,易生貪慾,尤貪財。其實人活了大半輩子了,進入老年之後,凡事要做“減法”,放下是一種智慧,過一種雲淡風輕的日子。放下越多,人也就活得越瀟灑。慾望越少,幸福感越深。記住古聖遺訓,老來戒貪,不要再為錢財費心費力,錢乃身外之物,夠用就行,千萬不要去做炒股之類的事,一旦沾上,就像吸毒,欲罷不能,你的晚年生活會被套住,從此再無回頭之路。我岳父剛退休時,也是想找點事做做,免得無聊,還以為炒股動腦可防老年痴呆,卻沒有重操毛筆,像他年輕時那樣練寫書法。究其根源,還是貪念作祟。從此,一發不可收,他近三十年晚年生活,主要精力全花在炒股上,生活完全被股票的起起落落套住,苦心累心,賺的是蔥姜錢,操的卻是白粉心,晚年生活既無成就感,更無幸福感,太可惜了!選擇這樣的晚年生活,在上海退休老人中不在少數。另有部分老人(沒有大數據支持,不能確定比例)退休後,承擔照顧第三代的重任,他們不是配角而是主力。造成這種現象的因素很多且複雜,很難下定論,不在此贅述。

六十自述,兼談晚年生活

圖2:2012-2-27,凝和路買水果老人,無田攝

自幼我愛好閱讀和寫作,但工作後,這種喜好變成業餘的,斷斷續續,似乎未斷盡,現到了退休年齡,就想重拾這個興趣愛好,充實我的晚年生活。在50至60歲十年間(前退休期),我用業餘時間在互聯網上寫作,即在新浪博客中筆耕十年,發文愈千篇(近50萬字),並確定了寫作方向--研究老上海、老照片。退休後,除了在電腦上碼字寫作,更多的時間去圖書館翻書查資料。經常寫字(包括敲擊鍵盤碼字),既能作文,還有健腦作用,也可預防老年痴呆,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也。如今,我主要在自媒體(博客、公眾號等)上發文,做到“三不”(一不寫約稿,二不寫應景文,三不熬夜寫作),為自由撰稿人,既充實無壓力又愉悅。除了寫作愛好外,為研究老上海、老弄堂,我還走街串巷,喜歡拍攝行將拆遷老建築和老弄堂,用鏡頭記錄上海城市變遷風貌。當然,我也用鏡頭記錄當下上海人的生活場景(圖1、2)。我一般每天早上散步(順帶買菜)回來,稍息片刻就讀書或寫作,午飯後要睡半小時,下午有空會去圖書館,臨睡前看會書是我從小養成的習慣,到晚上十點半左右手倦拋書,一覺睡到天亮。有了寫作習慣後,我平時外出或去外地外國旅行,也會留心觀察周邊細節或當地風土人情,並把這些觀感寫下來,愉悅自己分享同好。

這就是我的晚年生活,即我想要的精神生活。人各有志,各有興趣嗜好,但在我看來晚年生活一定要有合適自己的精神生活,這是晚年幸福且有趣的源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