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賣盒有毒?!新研究發現毒從口入

最近刊發在《環境與健康展望》的一篇研究發現,外賣包裝可能是人體血液中PFASs的來源。

PFASs是全氟烷基和多氟烷基物質的縮寫,這是一類人工合成的化合物,具有高熱力學和化學穩定性,因此廣泛應用於食品包裝等領域。

但是PFASs也是一類具有全身多臟器毒性的環境汙染物——具有致癌性、生殖毒性、誘變毒性、發育毒性、神經毒性、免疫毒性等多種毒性。

近年來,對PFASs暴露途徑的研究已經成為了學界的焦點。

而飲食是PFASs暴露的主要途徑。


PFASs暴露與食品消費的關係

讓我們先來看一看這項研究。作者聲稱,研究對PFASs暴露與食品消費之間的關係進行了全面分析。

來自美國馬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的研究人員分析了2003年至2014年美國全國健康與營養調查中10000多名參與者的數據,參與者提供了血液樣本以及食物來源詳細信息。

研究者將10000名實驗參與者的食物來源,分為4大類以及1個單類別:

1.餐廳或披薩店提供的快餐,不包括自動販賣機、街邊小販供應的食品;

2.除第一類所述餐廳外,其他餐廳供應的食品(不限食用地點);

3.通過其他途徑購買(雜貨店、超市等),在家烹飪、食用的食品;

4.通過其他途徑購買,但在外食用的食品;

5.微波爆米花。

首先來看下這10000名參與者的飲食情況。研究人員對2003-2014年間所有參與者24小時內的飲食情況進行了統計,從下表中可以看到,在所有人群中,36%的參與者在過去24小時內吃過第一類食品(餐廳或披薩店提供的快餐),5%的參與者吃過微波爆米花,56%的參與者在外就餐過。

如果時間拉得更長,在7天之內,則有超過71%的參與者吃過第一類食品,86%的參與者吃過微波爆米花。

外賣盒有毒?!新研究發現毒從口入

10000個參與者的食品消費情況 / 論文截圖

在對這10000個參與者的飲食類型和血液中PFASs的濃度進行分析後,研究人員主要發現:微波爆米花食用量和人體血液中的PFASs濃度呈正相關關係。在家庭內烹製的食品食用量和人體血液中的PFASs濃度呈負相關關係。

外賣盒有毒?!新研究發現毒從口入

也就是說,在24小時內,微波爆米花吃得越多,人體血液中PFASs的濃度越高。與之相反,第三類食品(在超市或雜貨鋪購買,在家烹飪、食用的食品)吃得越多,人體血液中PFASs的濃度越低。

這項研究中其他三類食品食用量和血液中PFASs的濃度的相關關係,則不具備統計學意義。例如,第一類食品(餐廳或者披薩店提供的快餐)和血液中PFASs的濃度就只有微弱正相關關係。

外賣盒有毒?!新研究發現毒從口入

在上圖中,縱軸代表的是過去24小時內每消耗100千卡熱量,人體血液內的6種PFASs類物質濃度變化情況。其中,藍色圓形、黃色三角形、灰色正方形等則分別代表不同類的食品 / 論文截圖


外賣包裝盒有“毒”

而且,研究人員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發現——不同用餐地點(第三類食品和第四類食品),血液中PFASs濃度的變化也有差異。

外賣盒有毒?!新研究發現毒從口入

研究人員推測,這種差異可能與食品的包裝方式有關。

例如,微波爆米花的食用量和血液中PFASs的濃度有顯著的正相關關係,這可能就和微波爆米花的防油包裝中含有PFASs有關,而且PFASs可能已經滲入食品,之後進入了人體血液中。

而在家庭中食用的食物,因為很少接觸防油類的外包裝,不會影響到人體血液中PFASs的濃度,食用起來也更加健康。


到處都有PFASs暴露風險

除了食品包裝盒中含有PFASs,作為一類具有多種毒性的人類合成化學物,因為其廣泛的應用,PFASs已經經由食物鏈的富集作用,危害著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

目前的研究認為,PFAS暴露的風險無處不在——包括食物、食品包裝材料、飲用水、母乳、空氣浮塵等等。

人類第一次合成PFASs是在1940年代,因其疏水和疏油的特性,1950年以來,PFASs用於製造表面活性劑和聚合物,廣泛應用於工業和商業領域。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2018年的報告預計,在全球市場,至少有4000種含有PFASs成分的用品,主要用於防護塗層,化妝品、航天、電子半導體、醫用材料的表面活性劑,還有食品包裝等領域。

由於該物質的大量生產和廣泛使用,加上特殊的理化性質,導致其在全世界範圍內被檢出,包括人類血液。

目前還沒有確切的證據表明生物體內的 PFASs 來源, 但是研究推斷通過飲食攝入是 PFASs 富集的主要途徑。

目前,環境中的PFASs汙染主要來源於各種氟化工產品的使用,通過食物鏈的富集作用, 各種食品中也存在著不同水平的暴露情況—— 國內外學者相繼在水、母乳、水產品、肉、蛋等食品中檢測出了PFASs。

PFASs的危害很大,目前研究已經發現的毒性作用就包括——抑制免疫系統,影響線粒體代謝,導致肝細胞損傷、生殖細胞受損,降低繁殖與生育能力、影響胎兒的晚期發育、基因表達的改變、干擾酶活性、破壞細胞膜結構、改變甲狀腺功能等。

雖然人體有相關的代謝機制,但是某些PFASs仍然可以在體內保留數年。

參考文獻:Herbert P. Susmann, Laurel A,et al. Dietary Habits Related to Food Packaging and Population Exposure to PFASs, 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October 201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