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娃多年的經驗,管孩子要趁早,晚了有你苦果吃

你遇到過“熊孩子”嗎?每當一些小孩子犯錯的時候,身邊總會有人以“他還小,跟他計較什麼”“他還小,不懂事”之類的理由為孩子開脫,這個理由居然讓很多人無法反駁。

在管孩子要趁早這件事上,我始終是支持的。身邊太多的例子告訴我,好習慣、好性格真的就是從小養成的,原因是什麼呢?

養娃多年的經驗,管孩子要趁早,晚了有你苦果吃

01.越小的孩子越容易“塑造”,管孩子要趁早,晚了有你苦果吃

從孩子一出生開始,父母就承擔起了照顧他的責任,照顧也有很多層面,從衣食住行,到心裡精神上。

處處都要小心謹慎,講究方法。越早管孩子,就收穫得越早。就像是精心栽培一盆綠植,生蟲子、長草了都是要除掉的。

那些不好的習慣就像是蛀蟲只會不停的啃食植物的葉子,等到葉子被吃光了才想起來挽救已經來不及了。

02.父母就像是一個畫家

繪圖起稿很重要,父母就像一個畫家,在孩子這張“畫紙”上添上最重要的一筆

瞭解不同階段孩子的特點,並找出適合的教育方法

0~12個月的嬰兒

這個時期的嬰兒最需要的是安全感,家長可以給她聽聽輕音樂,抱抱她,陪她說說話。把它放在隨時可以看到你的地方,因為在媽媽肚子裡是有“白噪音”的,太過於安靜會讓寶寶感到害怕。

1~3歲

這個時期的寶寶會開始跟爸爸媽媽互動了,模仿能力很強。

①、耐心的陪孩子完成“幼稚”的遊戲,給與孩子及時並積極的回應。

②、注意自己的言行,給孩子樹立好的榜樣。

3歲以後

這是孩子自我意識發展的重要時期。也是品格形成的重要階段

孩子的性格特點從這個時候開始體現,他開始喜歡說不要,並拒絕做他不喜歡的事情。這個時期你需要這樣做

①、理解孩子的想法,尊重他的選擇。

②、養成良好的習慣、及時發現並改掉壞毛病

③、“管孩子要趁早”從這時就要開始了

要讓孩子知道,做錯事情需要承擔的“責任”,3歲之後孩子在幼兒園的一舉一動都要注意,在孩子探索新世界的同時立些規矩。不要護著孩子不讓老師管。太過於溺愛可能會讓孩子變得自私,目中無人。

④、不要以孩子小作為放縱他的理由

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大人”

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給他一些空間。讓他參與到幼兒園這個大家庭。多與人接觸,並建立他自己的社交方式。

人都有自己的舒適區,一旦待在舒適區不出來,便是墮落的開始。小孩子更容易走進這個區域,由於相對弱小,意志力薄弱,可能會覺得學習苦,覺得做家務苦,便會尋找自己的舒適區。迷戀遊戲,看動畫片、睡懶覺等等。

養娃多年的經驗,管孩子要趁早,晚了有你苦果吃

03.父母要及時現孩子的不良行為

一對在城裡做生意的中年夫婦。由於常年不回家,把孩子交給了嬸嬸帶。孩子長大後,迷戀去遊戲廳,經常逃學上網,吸菸喝酒,甚至好幾天不回家。最後連高中都沒有考上。

這位媽媽後來對朋友說

真後悔從小沒有看著他們,從前覺得解決了孩子的溫飽就好,由著他們長,沒有立下規矩,現在不忙了,再想去管教他們,卻感覺沒有任何效果了。

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往往人們忽略了孩子最佳的“可塑期”一味地溺愛並不會讓孩子成長。

有句老話“小樹不修不直流”孩子不是一下子變壞的,好習慣也不知一下子就養成的。

新聞50歲的大爺還賴在家裡當“啃老族”,他的母親已經去世,就靠著他父親的養老保險度日,每天躺在床上什麼也不幹,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還理直氣壯地說道:“他生了我就要養我一輩子”

他年邁的父親這時哭著說道,都怪我太寵他了。是我的溺愛害了他,養不教,父之過啊!

04.孩子小時候不聽管教該怎麼辦

找到正確的方法

合理的溝通很重要

當孩子犯錯的時候可以從孩子的角度想一想,切記不要無理由的發火,和責罵。坐下來他談一談,瞭解了孩子的內心世界。一次有效的溝通會事半功倍。

在溝通這件事上,我媽媽算是很“有一套”的

小學的時候媽媽帶我去表哥家玩,我把一塊自己很喜歡橡皮放進了口袋裡。回到家後被發現,她拽著我就去還橡皮了,當我把小橡皮交還的時候,在心裡就懂得了某些道理,從此以後別人的東西我再也沒碰過。

媽媽說知道我很喜歡那塊橡皮,但是沒經過人家的同意就拿走是不對的。就是很簡單的一句話,自始至終沒有說過偷這個字,維護了我的自尊心,給我上課了難忘的一課。

養娃多年的經驗,管孩子要趁早,晚了有你苦果吃

瞭解“5+2”理論

“5+2”理論是指孩子在學校的5天表現很好,但是週末在家兩天又被打回原形。

影響大於教育,學校對孩子的影響十幾年。而家庭讀一個孩子的影響是一輩子的。

有很多家長抱著手機陪孩子寫作業,讓孩子早睡自己卻追劇到半夜。沒有給孩子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卻又抱怨孩子不上心。

家庭教育起著重要作用,父母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家長希望孩子成為一個怎樣的人,自己就要做出榜樣給他看。那些良好的品行對孩子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

樹立“規則意識”

古語“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就是最規則意識最好的詮釋。

簡單來說就是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幼兒期是規則意識形成的初期。培養規則意識有利於發展兒童的自控力,有利於幼兒以後在學習和生活中發展。

如何培養規則意識

  • 1.首先讓孩子理解規則的意義與重要性。比如在課堂上大聲喧譁是不禮貌,不尊重人的行為、或者闖紅燈的危險性。
  • 1. 循序漸進,並向幼兒提出明確的要求,加以嚴格管理。
  • 2. 鼓勵正確行為,讓孩子有信心和成就感,有堅持下去的動力。
  • 3. 及時矯正錯誤行為,把問題最小化。
  • 4. 與家人,和學校配合。共同促進幼兒規則意識的形成。

一個好的家庭氛圍也很重要

養娃多年的經驗,管孩子要趁早,晚了有你苦果吃

“三歲看到老”童年的性格形成幾乎會伴隨著孩子的一生。環境影響性格,性格又決定著一個人的行為,以及命運。溫柔的父母會有溫柔的孩子。暴力的父母孩子也更加叛逆。

最近在看上映的電視劇《小歡喜》。單親家庭的我最羨慕的就是方一凡了。媽媽雖然有時候比較暴躁,但更多時候願意跟兒子談心。爸爸會及時處理母子之間的矛盾,以及教會他很多道理,教他學會了他擔當。

父母生活態度積極,必然也影響著孩子。父母幽默,那孩子的情商也不會低。被愛滋養長大的人,才懂得如何去愛別人。父母不要忽視了寶寶這個小角色。

與孩子共同成長

人生來就是不完美的,在孩子成長的同時父母也在成長。

“閨蜜的老公平時就喜歡做家務,他兒子爸爸的影響下4歲就會主動打掃衛生。整理自己的房間。他們發現孩子連刷碗的動作都跟爸爸一樣。

雖然孩子做的不一定有大人好,但是這個好習慣的種子已經深深地埋在他的心裡了。

“我女兒今年3歲,我也3歲”沒有人天生就會當父母”從模仿自己小時候受到的教育模式,到慢慢摸索自己的一套方法。需要從生活中慢慢積累經驗。

孩子長大的路上,父母也需要自我提升。給孩子做好榜樣。

管孩子真的要趁早,教育從娃娃抓起。相信良好的品格會給孩子帶來不一樣的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