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岩松:30岁,人生再不做减法,就晚了

“为什么我们总要研究怎样得到越来越多的东西,而不能少拥有一点东西呢?”

——梭罗

1845年,美国作家梭罗用一把借来的斧头,在瓦尔登湖边的森林里建起了一座小木屋,在这里,他耕种、阅读、与野兽为邻,独自进行了一场长达两年的“生活实验”,一边过着静谧的独居生活,一边探寻什么才是生活中真正的必需品。

他说:“我愿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尽生活的骨髓,过得扎实,简单,把一切不属于生活的内容剔除得干净利落,把生活逼到绝处,用最基本的形式,简单,简单,再简单。”

在梭罗看来,那些不会穿的鞋子、多余的伞、没有人住的房间……都是生活的累赘,是生命中没有意义的部分。

在一次演讲中,白岩松也曾说过:“我现在50岁,回头看30岁,最大的人生感受是要做减法。”

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获取的信息越来越多,想要的也越来越多,我们习惯了洋洋洒洒地罗列“人生清单”,学会了多线程工作,购物清单更是永远填不满的……

可是,我们真的需要这么多吗?

01 为生活做减法——整理

今年双十一,又是一次购物的狂欢。据数据统计,天猫当天成交额突破2684亿,京东紧随其后,达2044亿。

每一天,我们都在购买更多的东西,很多时候,家,变成了堆放东西的地方。

东方卫视有一档节目,名叫《梦想改造家》,和大多数家装类节目一样,这档节目会邀请知名设计师为普通人的家进行装修改造,参与改造的大多是难度较大的老旧住宅,改造前后效果惊人。

收房时,房屋主人往往惊喜于设计师的巧夺天工,节目也会在皆大欢喜中收场。

有一期,参与节目的是居住在北京南锣鼓巷的胖大婶一家。

胖大婶家只有35平方米,房子供一家五口居住,狭小拥挤,杂物繁多,难见日光。

在接到改造任务后,设计师青山周平对房屋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造,重新装修后的住宅,原木风格自然温馨,收纳功能强大,胖大神一家也对装修效果非常满意,其中最令人惊喜的是,设计师将公共院落里的一处杂物间改造成了温馨的多功能餐厅。

白岩松:30岁,人生再不做减法,就晚了

改造后的多功能餐厅

然而,当节目组对胖大婶一家进行回访时,看到的画面却令人惊诧。

改造后的餐厅外,依旧杂物如山。

白岩松:30岁,人生再不做减法,就晚了

当然,餐厅是胡同内的公共区域,杂物如山并不是胖大婶一家的问题。可是,为什么当初天壤之别的改造效果,为什么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变化如此之大呢?这些邻里间积攒多年的杂物,真的还会有再次派上用场的一天吗?

不妨先来看另一个问题——你相信彩票中大奖可以改变命运吗?

乍一看,答案是肯定的,从天而降的百万甚至千万收益,一定可以让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吧。许多中奖者也正是这样做的,买房者有之,买车者有之……总之,就是不断在为生活做加法,甚至将消费水平升级到了自身能力完全不及的地位。

可结果如何?

根据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的统计数据显示,美国彩票中奖者的破产率每年达75%,平均12位中奖者中,就有9位面临破产危机。

就像改造后的房屋一样,被“重塑”后的人生,依旧脆弱,甚至更加不堪一击。

这是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在能力、精力所及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为生活做加法。

白岩松:30岁,人生再不做减法,就晚了

只会为做加法的人,往往有三个特质:

第一, 没有整理意识,对现状缺乏认知。既不知道自己已经拥有什么,也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

第二, 无法控制欲望。同样是两个希望减脂的人,一个严格控制饮食,另一个总是无法控制口腹之欲,最终结果显而易见。无法控制欲望的人,往往更容易被外界影响,无法基于真实状况对生活做选择。

第三, 囤积成瘾,不舍丢弃。换句话说,就是拒绝做减法。十年前的衣服,明明一次没有穿过,却依旧躺在衣柜里;过期的洗发水,也许还能用来清洗杂物,便堆放在抽屉里,不知道会存放多久;当遇到必需品打折时,恨不得买回足够使用一辈子的数量……

不擅整理、重复购买、消费主义、欲望膨胀、囤积……都是一味做加法,不愿做减法的表现。

如果购置的物品无法为我们所用,就会变成生活的负累,不过是占用空间的一堆废品而已。而家,从来不是储物间,而是努力一天后,放松和休息的地方。

擅做减法,才能收回对生活的掌控权,留下有价值的,丢弃无意义的,让物品有序地为我们服务,而不做物质的奴隶。

白岩松:30岁,人生再不做减法,就晚了

02 为知识做减法——筛选

打开手机、电脑、硬盘……你的文件夹里有多少G的学习资料?

它们,被打开过吗?

买书、购课也是一样的道理,多少人: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

为什么我们总是乐此不疲地囤积知识呢?

其实,这是因为我们的大脑存在一定得欺骗性。当我们下载过资料、购买了图书、报名了课程后,大脑就会自动默认我们已经“拥有”了这些东西,从而失去学习的紧迫感。

这就是“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

要知道,藏书不等于读书;拥有资料、图书和课程,并不等于拥有知识、技能和能力。

当我们打开文件夹,看到几千G的电子书和资料时,反而无从下手,由知识囤积,变为知识焦虑。

不如来算一笔账。

假设一个普通人一周读一本书,一年就是52本,十年520本。这样的阅读速度已然难得,还不包括音视频等内容占据的业余时间。可是,多少人的电子设备中,已经储存了远多于可供一生时间阅读、学习的资料呢?

信息爆炸时代,我们习惯了收集和存储,却忽略了筛选和分析。

筛选,就是为知识做减法。

白岩松:30岁,人生再不做减法,就晚了

03 为梦想做减法——聚焦

又近年末,回顾2019年,年初定下的年度计划实现了吗?梦想清单上又被划掉了几条呢?

朋友圈里有一张很火的图片,是一份手写的年度计划清单,年份一栏最初是2015年,后来被划掉改成2016年,再后来又被改成2017年……每一年都在计划,每一天都不曾达成计划,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通过观察大家的年计划,我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人的计划其实是相同的。

减重达到XXX斤;去XXX地旅游;学会画画;学会摄影;学会烘焙;读书XXX本;看电影XXX部;看展览XXX次……

没有考虑擅长领域,也没有考虑自身情况,或许是受到“斜杠青年”的鼓舞,阅读、电影、画画、烘焙……成了标配式的梦想。

然而遗憾的是,这样的计划,基本上是无法实现的。

一项技能,从入门到专业,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进行大量刻意练习。我们一天只有24小时,可供自由支配的时间更是少之又少,作为普通人,根本无法在一年时间内,完成数项从零到一的突破,更别提专业、精通了。

时间花在哪里,哪里才会开花。如果观察生活就会发现,在专业领域上有所成就的人,往往先做到了足够聚焦,然后才在此基础上,慢慢拓展自己的技能树。

聚焦,就是为计划做减法,砍掉无关紧要的旁支,将主要时间、精力专注在一条线上。

2001年,美国人Casey Neistat第一次用摄像机记录下了自己的一天,热爱电影的他,从此开始不间断地通过视频记录生活,并且在网络上发布。

这个世界上拍摄视频、内容创作的人太多了,但从每天早上五点开始,把一天的主要精力都放在视频创作上,并且数十年如一日的人,恐怕就少之又少了。

Casey Neistat就是这样做的。从2001年到2019年,他只做了一件事,一做就是19年。

白岩松:30岁,人生再不做减法,就晚了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如今,Casey已经被视为vlog教父,视频累计播放量超过十亿,是视频网站Youtube上名副其实的顶级网红。

有人问他拍摄诀窍,Casey只说了一句话:“你只需要一直坚持下去,频繁产出就行了。”

同样是2001年,当时,在央视担任记者的白岩松,正处于事业上升期,并被破格提升为高级记者,体育、娱乐、制片人……那时的他,什么都可以做,什么都可以尝试。可是,出乎所有人意料,被掌声环绕的白岩松,突然辞掉了三个栏目制片人的工作,整整一年没有出镜,让自己彻底停了下来。

“我突然觉得一切都不太对劲了,我自己问自己,你究竟要做什么,哪些东西要抛掉。”谈到当时的抉择时,白岩松说。

在为自己的30时做了一次减法后,白岩松发现,自己最想做的还是新闻,也最该做新闻。

聚焦,就是为梦想做减法,集中最核心的精力,在自己最有天赋也最热爱的那条路上深耕。

宁愿一年只做一件事,也不要一年想要做十件事,却一无所成。

这是做减法的魅力。

去繁化简,是面对生命的态度,也是选择的能力,也是对生命的尊重。只有懂得做减法的人,才会珍惜取舍后留下的一切。

小到物品,大到梦想,至简至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