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烟台栖霞不少人的“原籍”在青州?这或许与淘金有关

对胶东姓氏文化感兴趣的朋友,应该都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除了姜、于、孙、曲等部分土著姓氏之外,其他多数姓氏大多相传是元明之际从外地迁来,传说中的迁徙地点大致有三个,一个是“大槐树”,一个是四川或“云南”,另一个则是青州。


相对于大槐树和四川云南来说,同属山东并且距离胶莱河不远的青州,在胶东人眼中更熟悉一些。在烟台栖霞境内,就有不少来自青州的姓氏,最有名同时也是分布最广的,当属阳疃李氏(栖霞城关、杨础、唐家泊、臧家庄、北洛汤等村均有分支)。而栖霞崔姓,根据族谱记载,亦是从青州迁来,此外还有其他姓氏,不一而足。

为何烟台栖霞不少人的“原籍”在青州?这或许与淘金有关

(青州风光)

为何栖霞不少人的“原籍”是在青州?很多朋友对此都颇感疑惑,一些研究者也提出“元末躲避红巾之乱”以及“明初朝廷集中移民”等多种推断,虽然很有逻辑,但苦于在正史中没有精确记载,因此论证略显单薄。
受传统的“洪武移民”说法影响,人们查找正史时,容易把时间限于明代,如此的确难以找到直接记载大规模的青州人迁徙栖霞的信息。但如果在时间向前推移到元代的话,就会找到若干有价值的线索。

比如,在《元史•食货志》当中,就有这样一条记载,“凡产金之所:在腹里曰益都、淄莱。至元五年,命益都漏籍户四千淘金于登州栖霞县,每户输金四钱。十五年,又以淘金户二千佥军者,付益都、淄莱等路依旧淘金。”

元代把中书省直辖地称作腹里,即现在的晋冀鲁豫等省以及内蒙古的一部分。上文记载是说,元代全国产金的地方,在腹里主要集中在益都、淄莱地区,就是现在青州以东的地区。元世祖至元五年,朝廷下令将来自益都(青州)的四千户漏籍人口,迁徙到登州的栖霞县,成为专门的淘金户。

所谓淘金户,就跟古代专门负责烧盐的皂户一样,是世袭某种特定职业的群体,他们向朝廷承担的义务,就是行业的特产,类似于柳宗元在《捕蛇者说》中提到的捕蛇人。

从史料记载的情况来看,这些从青州迁到栖霞的淘金户,每年需要上缴的黄金为四钱,按照古代的重量计算,大约是12克左右。如果按照现在的黄金价格,大约是4000多块钱。

为何烟台栖霞不少人的“原籍”在青州?这或许与淘金有关

(栖霞风光)

这四千淘金户,对于元代的栖霞来说,是一个相当大的数字。当时栖霞的人口虽然没有直接的统计,但按照诗人王君实的说法,“蓬莱南境是栖霞,依山傍水数百家”,这虽然说的应该是县城,但也可以推测出全县的人口规模也不会不大。这次淘金户迁徙,对栖霞的人口结构,显然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

元朝后期,战乱频仍,这四千淘金户可能会有一些迁回青州或迁徙别处,但终究会有一扎根些当地,因此可以推断,现在栖霞境内有一部分人,应该就是当年青州淘金户的后裔。

因为年代久远、资料匮乏,这些青州淘金户的后裔,都分布在栖霞哪些地方,已经难以精准考证了,只能通过淘金这条线索进行推测。

为何烟台栖霞不少人的“原籍”在青州?这或许与淘金有关

在胶东地区,提到产金,多数人想到的是招远、莱州,实际上就存储量和开采历史而言,栖霞也是一个老牌的黄金生产地。根据《齐乘》和《栖霞县志》的记载,早在隋朝时,就有“牟州刺史辛公义组织人手在岠嵎山采金”的记载。这里的岠嵎山,不是现在威海乳山市境内的岠嵎山,而是栖霞中部金山的别称。而“岠嵎金牛”也名列老栖霞八景之一。

为何烟台栖霞不少人的“原籍”在青州?这或许与淘金有关

提到“金山”,相信栖霞的朋友就比较熟悉了。以前栖霞境内曾经有个金山乡,现在合并至松山街道。在金山乡的片区,有很多村庄名带金字或者与淘金有关,比如金山村、金山店子、金山台、金山泊子,这几个是名字中带有“金”字;又比如客落邹家、客落潘家、客落王家,这几个相传是因为当年淘金客曾在此落户而得名。只不过,几个村庄的主要姓氏邹、潘、王等,谱系大多只能追溯到明代。更早之前,是谁在此落户淘金?并没有资料记载。

金山一带,只是当年青州淘金户可能分布的区域之一,栖霞其他地方,古代也有黄金开采,不知道当地的朋友,有没有听过与青州淘金户相关的传说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