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解救的姜戈》:暴力審美與黑色幽默下的人性反思和自由嚮往

前言: 在美國電影史上,具有“鬼才”之稱的昆汀·塔倫蒂諾是美國著名的導演、編劇、製作人,從他出道起,便以出色的個性化導演才華而備受矚目。他的作品以黑色幽默和暴力美學著稱,還有一個最大的特點是脫胎於傳統片子,卻永遠不按套路出牌,受到了大批影迷的追捧。

《被解救的姜戈》是昆汀的代表作之一,影片繼承了他一貫的創作風格,處處都透露著昆汀式的奇思妙想和幽默。該電影一經問世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不僅收穫了全球4億多美元的票房,還斬獲第8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劇本等多項大獎。

《被解救的姜戈》把故事設定在美國內戰爆發前夕的1858年,對黑人在奴隸制下的悲慘遭遇進行了正面揭示。影片講述了來自德國的牙醫舒爾茨從販賣奴隸的商人手中以暴力手段強行買下黑人奴隸姜戈,利用姜戈指認政府懸賞的通緝犯,並承諾給予姜戈自由身和 75 美元來交換。舒爾茨發現姜戈是萬里挑一的神槍手,則想要把姜戈培養成無法無天的賞金獵人,為其緝拿各種通緝犯以換取報酬。而姜戈為舒爾茨醫生工作的惟一條件是:從暴虐的種植園主卡爾文·坎迪手中解救出自己的妻子布魯姆希爾達。

今天,就讓我帶著大家一起剖析一下這部電影中的人物有哪些不同的命運,透過這些性格迥異的人物,昆汀的幽默體現在什麼地方,導演想傳達出一種怎樣的價值觀。為了說明這些問題,本文主要內容主要分為以下三點:

  • 複雜人性:從暴力美學中呈現出的複雜人性;
  • 電影特色:獨特的“昆汀式'黑色幽默與審美;
  • 情感主題:主人公對愛情與自由的嚮往。
《被解救的姜戈》:暴力審美與黑色幽默下的人性反思和自由嚮往

01、複雜人性:對暴力鏡頭詩意化處理呈現的浪漫主義情懷,並從暴力美學中凸顯出複雜的人性

賞金獵人牙醫舒爾茨一出場就帶著一種快意恩仇的意味,電影的開頭便是舒爾茨解救受困的姜戈,他迅速地拔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一槍打穿了黑奴商販的腦袋,又一槍便讓他所騎的馬倒在了血泊之中。姜戈在成為賞金獵人後,他的槍法比舒爾茨更為精妙,不用瞄準即可射中目標的要害,因此享有“南方第一快槍手”的聲譽。影片的最後姜戈回到莊園裡復仇,場面激烈的槍戰,頻繁的藉助快槍鏡頭強化暴力效果,血腥場面勁爆十足,讓觀眾應接不暇。

影片除了讓暴力場面直觀的呈現在觀眾面前,還有意識的把暴力鏡頭進行詩意化的處理,弱化暴力帶來的殘酷性,從而到達浪漫主義效果,呈現出一種“暴力美學”。

比如,舒爾茨在射殺Eliss 兄弟時,二人從奔馳的駿馬上掉落,導演用慢鏡頭細膩地展現了鮮血迸濺到潔白棉花的場面,將白色的棉花當作背景,更加反襯出鮮血的豔紅,好似花朵肆意地綻放。姜戈在擊殺“老爹”時,導演同樣運用了慢鏡頭來表現血濺白馬的畫面,消弭了原本血腥畫面的殘酷性,反而增加了浪漫的美感。這樣對暴力進行詩意化的藝術處理,把它從傷亡的苦痛中抽離,提煉出別具一格的意境。

《被解救的姜戈》:暴力審美與黑色幽默下的人性反思和自由嚮往

在《被解救的姜戈》中,暴力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非正義的“嗜血型”暴力,另一類是正義的“反抗型”暴力。從更深的層次而言,支持影片“暴力美學”的基礎還有暴力的正義倫理。

非正義的暴力以種植園主卡爾文·坎迪和他的黑人管家史蒂芬為代表。卡爾文·坎迪作為白人奴隸主,傲慢、殘暴,為了滿足自己的娛樂慾望,不惜讓黑奴在曼丁哥打鬥中致殘甚至犧牲性命,隨意的處罰或處死奴隸。一個黑奴逃跑未遂而被困於樹上,卡爾文·坎迪將其哄騙爬下樹後,立即使喚兇惡的獵狗兇殘的將他咬死。史蒂芬作為在農場生活了76年的黑奴,他兇狠、狡詐,對黑人同族沒有感情,卻對主人坎迪忠心耿耿。他識破舒爾茨和姜戈的計謀,告知了坎迪;在坎迪被舒爾茨打死時發出哭喊;在姜戈被抓後又對他進行報復。通過這兩個人,導演昆汀充分展示了人性惡的一面。

而就正義的暴力一方,舒爾茨和姜戈展現了人性善的一面。扮成牙醫的賞金獵人舒爾茨雖然是抱著功利的目的買下姜戈,但因其憎恨努力制度而願意給他自由,並把姜戈訓練成快槍手,做他的搭檔;在姜戈提出要解救被賣到種植園的妻子布魯姆希爾達時,舒爾茨出謀劃策、冒死前往;當逃跑的黑奴受罰時,他甚至在衝動之下要替他賠償;尤其是在被坎迪敲詐之後,女奴彈奏的貝多芬的音樂,進一步激發了他的正義感,他失去剋制殺死坎迪,也因此喪命。而姜戈為了拯救妻子而不得不以暴制暴,他在槍殺與兒子在一起的罪犯時,向舒爾茨提出異議,顯示出他的善良。

昆汀在渲染暴力審美的過程中,還同時運用色彩、音樂節奏來烘托道德價值內容。姜戈暴力行為便是對奴隸主所展開的道德審判。片中的兩種暴力行為是相互呼應的,“白人壓迫黑人”和“姜戈殺死白人”,前者是施暴者對受害者的暴虐,後者是受害者對施暴者的反抗。前者作為誘因,也為後者的反抗進行了鋪墊。

《被解救的姜戈》的“暴力美學"便遵循著這種理性,憑藉黑奴反叛白人迫害的題材而對“暴力美學”進行了更高層次的審美詮釋,正義的“反抗型”暴力產生暴力現象的原因有合理的緣由,並且恰當地注入倫理道德以及正義的元素,從而凸顯出暴力的價值,因而形成了獨特的昆汀式暴力美學特點。

《被解救的姜戈》:暴力審美與黑色幽默下的人性反思和自由嚮往

02、電影特色:“昆汀式”的黑色幽默與荒誕表現,隱喻著正義的不可侵犯和對奴隸制度的嘲弄諷刺

《大英百科全書》將黑色幽默詮釋為一種試圖引發大眾歡笑的、絕望的幽默,是一種人類對生活無意義與荒謬的反應。昆汀對黑色幽默的熱愛不亞於其對暴力美學的痴迷,二者幾乎貫穿昆汀的每一部電影作品,電影《被解救的姜戈》也不例外。

電影中頻繁出現了幾處對舒爾茨馬車上的搖搖晃晃的奇怪牙齒的特寫,令人忍俊不禁。這不僅是昆汀刻意埋下的笑點, 也是“昆汀式”黑色幽默的獨到之處。這顆牙齒是舒爾茨存放槍殺通緝犯獎金的地方,牙齒後來被舒爾茨用作阻擋“3K 黨”襲擊時安放炸藥的隱藏之所,被引爆的炸藥成功地給了“3K 黨”致命一擊。

此時牙齒被賦予的摧毀力量隱喻著正義的不可侵犯性,牙齒被安在馬車頂部並隨著前行的馬車律動的形態彷彿是一股神聖的正義力量,居高臨下地對所有不公投以蔑視的目光,頗具嘲弄的諷刺意味。

姜戈被舒爾茨解救之後,兩個人一同騎著馬來到得克薩斯州小鎮,白人們見到黑人騎馬驚訝不已, 像炸開了鍋似的對姜戈指手畫腳。當兩人剛進入酒吧,酒吧老闆馬上驚恐地從吧檯的桌子上摔了下來,且大聲嚷道: “把那個黑鬼趕出去”。在坎迪的莊園,舒爾茨與姜戈解救希爾迪的計策被黑人管家史蒂芬識破後,行動落敗,更被坎迪勒索,以“天價”買下希爾迪,,坎迪提出要和舒爾茨握手來完成買賣的要求,舒爾茨備受其辱,被內心憤懣的驅使,他猛然拔槍將坎迪擊斃。在這個場景裡,暴力的出現突然且充滿荒誕,昆汀借人物形象累積至極點的突然爆發,將其之間 的衝突演繹到極致,雖屬意料之外,卻在情理之中。

這一系列調侃的場景微妙地揭露了在奴隸制度境域下白人對黑人赤裸裸的歧視,此種充滿戲謔的暴力敘事模式充滿反諷式的黑色幽默。姜戈與舒爾茨的行為是為對禁錮黑人人權的反抗,一方面預示著奴隸主坎迪千方百計踐行的奴隸制終將破潰,另一方面舒爾茨在擊斃坎迪後被射殺的下場也暗含了美國推翻奴隸制需要付出極大的代價,其所蘊含的嘲諷意義非同尋常。

《被解救的姜戈》:暴力審美與黑色幽默下的人性反思和自由嚮往

03、情感主題:姜戈與舒爾茨在對愛情的捍衛、爭取自由的反抗中完成對魯姆希爾達的解救

電影將故事的背景設定在美國內戰爆發前夕的1858年,這是美國人不願意回首的黑奴年代。在美國這個倡導自由、民主的國度裡,黑奴制是一段慘無人道的野蠻史。在《被解救的姜戈》裡始終呈現出白人奴隸主和黑人奴隸的對立結構。影片的核心就是在這種大背景基礎上,對姜戈妻子的解救,由此也可延伸為對於愛情與自由的追求。

影片里布魯姆希爾達一開始是在姜戈對舒爾茨講述二人遭到殘暴虐待的回憶中出現的, 也正因為這樣,更加凸顯出姜戈對愛情的捍衛與追求。尤其是通過舒爾茨用德國傳說對布隆希達名字的解釋, 不僅讓姜戈要像西格弗裡德殺死火龍解救公主一樣, 毫無畏懼地去解救自己的妻子, 而且讓舒爾茨從姜戈堅定的眼神裡獲得感動,為舒爾茨幫助姜戈提供了理由。最終布魯姆希爾達被成功的解救出來,姜戈成功的捍衛了愛情。

而自由,是影片中重要的積極價值取向。作為奴隸的姜戈,因為認識舒爾茨要追殺的逃犯被其買下,被賦予了自由;作為自由人的姜戈,成為了賞金獵人,和舒爾茨一起擊殺白人;姜戈成功復仇,摧毀了坎迪的種植園,救出妻子,兩個人都成為自由人。而在解救魯姆希爾達的過程中,舒爾茨的犧牲更加凸顯出為自由而戰、反抗到底的精神。

一個懷揣正義的人是不惜用死來捍衛正義,舒爾茨用自己的死告訴姜戈,人性和奴性的天然對立,沒有決絕的反抗就沒有真正的自由,自由是需要靠自己去爭取的。舒爾茨把正義與自由的火種帶給了姜戈,最後姜戈用一把大火燒燬了種植園,至此標誌著奴隸制度的根基被打破,正義的信念開始逐步的建立。

電影裡姜戈這一形象,雖然是黑人的皮膚,但卻擁有自由的身份和白人世界的完整思想。藉此也表達了導演昆汀對於文化趨同的強烈意願,探討了黑人融入白人世界的可能性。也藉由這一基調,完成了全篇的主題——解救。

《被解救的姜戈》:暴力審美與黑色幽默下的人性反思和自由嚮往

結語:

《被解救的姜戈》之所以經典,除了這部影片是“昆汀式”的暴力美學和黑色幽默的集大成者以外,更重要的是昆汀將充滿道德價值的正義力量傾注於暴力的殘忍映像中,運用荒誕和戲謔來鞭撻美國奴隸制度和種族歧視。表達了創作者對於弱勢群體的同情、對奴隸制度的憤恨以及對自由愛情的嚮往。展現暴力美學的同時,傳播種族人權的正能量,正是昆汀的精髓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