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老闆的「黑色幽默」:一個「虧錢挨罵」的歷史錯位

煤老闆的“黑色幽默”:一個“虧錢捱罵”的歷史錯位

曾經的煤老闆,用一捆捆熱錢擴容電影市場。電影市場富了,扭頭把他們當成了投資的反面教材。現在的煤老闆,迷茫在下一個投資風口前。煤老闆窮了,影視圈卻開始“懷念”他們,雖然大部分都不懷好意。

還有比煤老闆更荒誕又真實的“黑色幽默”劇本嗎?可悲的是,電影市場熱錢退散,開始思念熱錢。煤老闆們,卻沒有熱錢沒有興趣湧入電影圈了。

文 | 龐宏波

沒想到煤老闆又火了,不是因為7000萬嫁女,不是因為一麻袋買車,不是因為負債過高宣告破產。是因為,影視圈開始集體懷念他們了。

影視圈對煤老闆的態度是什麼樣的,恐怕絕大多數人都知道。從一開始,他們就沒有被真正看起過。無論做了什麼,沒人在意結果,對於煤老闆的評價幾乎出奇的一致,如果非要找一個模板,可能只有中國男足能和他們相媲美了。

但男足贏個十八線小國家,球迷還普天同慶呢。煤老闆呢?小皮襖子大金錶,路虎悍馬倆保鏢,永遠都是被仇視和曲解的代表。

影視圈的“煤老闆專業“問題,其實能看到很多業內本質。如果我們足夠自省,就不應該帶著嘲諷的語氣,一口一個“煤老闆”叫著。

煤老闆的“黑色幽默”:一個“虧錢捱罵”的歷史錯位

煤老闆的發展歷程,究竟誰在投資電影?

其實煤老闆投資電影,先得搞清楚煤老闆是什麼人,為什麼投電影。絕大多數人都知道,煤老闆是“傻豪”,傻是相對而言,煤老闆大多學識水平不高,豪就兩個字:有錢。

沒錯,這的確是煤老闆,但煤老闆投資電影的邏輯在哪?為了藝術?為了情懷?都不是,是為了“脫俗“,真實的且毫不做作的”脫俗”。

煤老闆的“黑色幽默”:一個“虧錢捱罵”的歷史錯位

煤老闆,其實有三代。進入到2012年,煤老闆幾乎“絕跡”,絕大多數煤礦被大型國有煤礦接管,職業經理人登場。 而隨著煤價持續走低,煤老闆說不定都沒一個路邊賣煎餅的掙得多。

第一代,1990年左右崛起的第一代掘金者。那個時候,煤礦絕大多數還是木質結構的小煤窯,本質上沒有太大的暴利。這一代掘金者,主要來自於有煤礦的小村莊,煤老闆或是地痞或是流氓,憑藉著膽子大,用幾萬塊錢包下一個煤礦。

他們會拍電影嗎?不會,肯定不會。這批人其實收手比較快,因為那個時候煤礦事故多發,極不安全。在掙錢後,煤老闆迅速收手。這一代人,大多南下,因為改革開放的號角在2000年左右才吹到了山西,毫不誇張。他們憑藉著煤礦掙來的錢,去深圳、廣州炒房,從此過上了包租公的富裕生活。

第二代人,2000年之後“上位”。他們本質上和第一代人沒有太大區別,但煤礦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那個時候煤礦的暴利屬性開始彰顯,他們的財富積累也更快。但第二代煤老闆退出歷史舞臺後,一部分北上內蒙一部分西入新疆繼續挖煤,留守下來的投身到了別的產業。所以,

拍電影多數是第二代留守下來的煤老闆。

煤老闆的“黑色幽默”:一個“虧錢捱罵”的歷史錯位

當然,還有一小部分第三代。但第三代屬於夾層的一代,因為他們介於中小型煤礦的私有化和大型煤礦國有收購之間,他們存在的時間不長,大多迅速被大型國有煤礦合併,而被收購後,地方政府為了鼓勵他們投資,大多讓他們投身到了文化產業。

所以,除了建酒店、建樓盤,尋找其他的掘金點就成了他們的必然選擇。其實三代煤老闆,都沒什麼文化,本身沒有什麼學歷,甚至連字兒都寫不全。煤老闆的優點是膽子大,缺點是沒見識。如果把兩點合起來,沒見識還膽子大,又有錢,那幹啥去?除了挖煤,蓋樓,進入暴利的電影行業或許是也是一個可以考慮的選擇。

那拍電影的目的是啥?好處在哪?對於煤老闆來說,賺錢是無關緊要的。因為他們也不懂電影如何賺錢,他們的目的在於能不能和明星吃個飯,留個電話,當然不排除其他不良目的。

在煤老闆的朋友圈,大體相似。當大家都在努力挖煤時,有一個人站出來,他投資過電影,和明星吃過飯,這是一件多麼值得炫耀的事情。

煤老闆的“黑色幽默”:一個“虧錢捱罵”的歷史錯位

也正是抱著這樣的目的,很多煤老闆投身電影,尋求給自己“文化鍍金”。本質上和他們辦公室從不翻閱的書籍,以及十足珍貴的茶葉連成一體,都是為了給自己尋找“脫俗”的文化名片。

煤老闆的“黑色幽默”:一個“虧錢捱罵”的歷史錯位

投資多是千萬之內的小成本“準爛片”?

足夠了解煤老闆的人都知道,煤老闆大多是比較摳的。他們掙錢之後,多以富足自己為主。他們買豪車、住豪宅、穿品牌,本身都是先滿足自己的物質需求。

煤老闆的“黑色幽默”:一個“虧錢捱罵”的歷史錯位

瞭解了煤老闆是一個什麼樣的群體,基本可以知道他們是沒什麼精神需求的。所以,為了藝術、情懷去拍電影本身是不存在的。那麼,他們拍什麼樣的電影。

如果從今天回看歷史,發現煤老闆拍的都是一些拿不上臺面的爛片。真正能拍出“大爛片“的永遠不可能是初入影視圈的煤老闆,因為無論是眼界、學識他們都不具備操盤”大爛片“的實力。

之前認識一個煤老闆,2008年的時候在北京,他結識了一個自稱導演的人。學歷是真的,經歷是真的,的確是導演(雖然之前是副的)。導演和他講了整整一天,聊藝術、聊電影,差點把老闆聊睡著。

但當導演聊到明星和票房的時候,老闆有了精神。導演承諾,如果自己的戲開拍,一定能邀請到兩位明星參演(沒說幾線),而且憑藉著自己的才華,一定能有好的票房回饋。

煤老闆的“黑色幽默”:一個“虧錢捱罵”的歷史錯位

就這樣,煤老闆掏了500萬拍電影。但果然,明星的飯吃上了,電影卻虧了。煤老闆除了和明星吃飯外,全程沒有進過組,更別提干預創作。最後,電影口碑稀爛,虧錢捱罵。

這樣的案例其實並不少,絕大多數煤老闆投資的都是500萬成本以內的“準爛片“。不專業的主創、十八線演員,毫無邏輯和藝術的劇本,這樣的電影放在任何時代都不可能會有好的回報。

準確地說,煤老闆用身上的“錢“吸出了影視圈蠢蠢欲動的慾望,不專業的人迅速進圈,開啟了自己的職業生涯。最後,電影從業者有了操盤的經歷,敢於堅持夢想的留在了圈內。煤老闆,成為了被鄙視和唾棄的代表,雖然虧錢的是他們。

後來,他們引以為戒,不再踏入影視圈半步。這也就是為什麼,煤老闆迅速在影視圈消失的原因。失敗後,他們把投資電影當作“笑料”將給身邊的人聽。讓他們高興的事,他們見了明星,拍了電影。只不過遇到了不專業的電影人,控訴這個圈子的種種不是。至於失敗?沒什麼可失敗的,本來拍電影也不是為了賺錢和藝術欣賞。

煤老闆的“黑色幽默”:一個“虧錢捱罵”的歷史錯位

應該說,在煤老闆牽手影視圈的短暫“婚姻”裡,大家都是慾望的快速消費者,也都達到了自己的目的。煤老闆花錢脫俗,電影從業者拿錢攢經驗。只是在中國電影史上,煤老闆成為了那個釘在“恥辱柱”上的代表,而那批不專業的從業者卻不是。

但無論如何,嘲諷也罷,懷念也好。如今,煤價甚至低於成本價,煤老闆要不然被“套牢“,要不然投身別處,現在想拉他們進影視圈?不存在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