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本還有高收益的銀行理財產品?你會買單嗎?

“我真的是太難了”昨天跟朋友在微信上聊天之後她連連感慨,“真的,生活已經太苦太累了,尤其像我們這種中年社畜,父母,配偶,領導,客戶,孩子以及孩子的老師,隨便拉一個出來,都能把我們教訓得一愣一愣的,我連去銀行買個理財我都那麼艱難,我都聽不懂人家說的什麼”。

其實吧,事情也沒有這麼嚴重,大概是最近壓力太大又積蓄已久,一點小事就能引爆了。(這件事我昨天在微頭條有稍微提到,覺得表述得沒有特別全面,於是想專門把這個事講清楚。)

起因是這樣的,朋友去銀行辦理業務,理財經理向她推薦了一款“存款”產品。說既安全又保本,且“一般都能拿到最高收益率”,起投門檻只需1萬元起,預期最高收益4.8%,這讓他有些心動,想著快到年底了,買點理財也不錯。然後轉過頭來問我看覺得怎麼樣, 我當時覺得挺詫異,按照目前的市場行情,在線下網點有這麼好的產品?

後來進一步瞭解才知道,他口中的“存款”並非他所理解的存款,可以穩穩當當拿到利息,實際上已結構性存款。

結構性存款更像理財產品

什麼是結構性存款呢?與我們印象中的存款不同,它是在存款的基礎上,加入一個金融衍生品的架構,比如跟匯率、黃金、股票等掛鉤,也就是“定期存款+期權”,其收益來自兩方面,一方面是存款所產生的固定收益,另一方面是與標的資產的價格波動掛鉤的收益。它的收益率會有一個區間。我們來把結構性存款和普通存款做一個對比。

保本還有高收益的銀行理財產品?你會買單嗎?

結構性存款更像一款理財產品,具有一些特點,這裡我們拿長沙銀行的結構性存款做一個例子:

1、 保障本金:10000元起存,1000元整數倍遞增,保證本金

2、 收益浮動:分為保底利率,例如:客戶購買了5萬元“2018年第一期個人結構性存款”,產品保底利率是2.10%預期最高利率是4.80%,期限是365天,那麼到期日客戶得到的利率就是1050元,(50000*2.10%)或者2400元(50000*4.80%)。

3、 投資期限豐富:1個月、3個月、6個月、1年為主,具體天數以產品說明書為準。

4、 辦理渠道多樣:櫃面、網上銀行、e錢莊、微信銀行。

我猜大家會比較關注區間的上端,達到的幾率有多大。諮詢長沙銀行官網客服,得到回應是“一般來說,都可以得到預期最高收益”,那整個市場上具體的情況到底如何呢?

達預期收益率上限產品不足八成

保本還有高收益的銀行理財產品?你會買單嗎?

央行數據顯示,今年1月份,中資全國性銀行的結構性存款(含個人、單位)規模合計10.98萬億元,繼去年8月份和9月份後,第三次衝破10萬億元大關。隨後,今年2月份達到11.23萬億元,首次超過11萬億元。截止到9月份,中資全國性銀行結構性存款存量規模達到10.8萬億元。

看中結構性存款的投資者,不少是衝著預期最高收益率去的。需要注意的是,這個收益率雖然很吸引人,但是你未必拿得到。

從最近一段時間的收益率來看,據監測數據顯示,今年10月份共有1169只結構性存款到期,其中人民幣產品1130只,平均收益上限為4.16%,平均到期收益率為3.69%;同時披露預期最高收益率、到期收益率的產品194只,有42只未達到預期收益率上限,佔比為21.65%。也就是說,達到預期收益率上限的產品不足8成。監管新規實施後,達到預期收益率上限的比例會有所下降。

結構性存款還能買嗎?

新規主要是為了規範銀行對結構性存款的發行和管理,對於投資者而言,要買最適合自己的理財產品,而不是收益最高的理財產品。衡量合適與否需要從資金可以使用的時間、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投資偏好等綜合考慮。

近日中國銀保監會發布實施《關於進一步規範商業銀行結構性存款業務的通知》,其中要求,銀行在銷售結構性存款時要參照“理財產品銷售”的相關規定執行,充分揭示結構性存款的投資風險。

這樣說大家可能覺得說了一堆廢話,那我們換個方式,比如,如果你具備一定的風險偏好,可以接受有可能零收益的情況並且具備一定的金融衍生品的專業知識,大致知道如何甄選結構性存款,提高超額收益的概率,那麼你可以選擇結構性存款。還是那句老話也是投資原則:在自己理解的範圍內進行投資。

結構性存款面臨的一些問題

保本還有高收益的銀行理財產品?你會買單嗎?

1、規模的調整

央行數據顯示,結構性存款規模在今年2月達到約11.22萬億元的峰值,隨後逐漸下滑;至2019年9月末,結構性存款規模下降至約10.85萬億元。其中,中小銀行結構性存款規模超過大行,且中小銀行的單位結構性存款規模更大。

結構性存款的規模和利率都會出現階段性下降。不過,銀行也很難捨棄這一攬儲利器,畢竟監管層也給了12個月過渡期,短期來看,至少在年末攬儲這一關鍵節點,發行規模未必會下降。

2、“假結構”面臨整改

2019年10月18日,銀保監會辦公廳發佈《關於進一步規範商業銀行結構性存款業務的通知》明確在2020年10月17日前,“假結構性存款”必須整改完畢。

而“假結構性存款”,就是名為“結構”,但實際上剛性兌付的產品。例如,在期權部分設置了不可執行的行權條件,是銀行變相高息攬儲的工具。目前各家銀行要壓降的就是這類假結構性存款。

雖然通知明確了12個月的過渡期,但部分受訪銀行表示,現有“假結構”到期後將不再新發,新發結構性存款將嚴格執行通知所要求的“按照衍生產品業務管理,具有真實的交易對手和交易行為”。

3、收益如何得到提高

“假結構”面臨整改給“新結構”帶來的難題,結構存款能夠掛鉤什麼樣的衍生品?以及如何設計衍生品交易結構?這直接決定了存款收益的表現。實踐中,銀行能夠直接涉足的資產市場並不多。目前的結構性存款普遍掛鉤利率和匯率。相似的掛鉤基礎資產、收益結構,結構性存款面臨嚴重的同質化競爭。

建立新的交易體系意味著能夠幫助銀行獲得更為豐富的基礎資產來源。除了有產業和衍生品雙重背景的持牌機構外,證券公司在蓬勃發展的權益衍生品及FICC(固定收益證券、貨幣及商品期貨)板塊均在與銀行積極進行衍生品交易。

銀行的結構性存款產品逐步有了更多的掛鉤資產和可喜收益。某商業銀行在8月15日到期的一款與大連商品交易所玉米期貨掛鉤的結構性存款就實現了7%的收益。該行在11月7日到期的與滬深300指數掛鉤的90天期結構性存款也實現了6.5%的收益。

即將進入年末,如何打理手中的餘錢,大部分人的首選仍然是銀行渠道,會想到去銀行存錢,覺得這樣既安全,又可以穩穩當當拿到利息。但是我們要注意,戴著存款“帽子”的不都是存款,標註的預期收益率也並不都是你可以拿到的收益率。上銀行買產品要看清條件設定,不能只看個產品名字和收益率就下單了。

從儲戶資產配置角度來講,銀行的理財產品是不能承諾保本的,但結構性存款是可以保本的投資類別。在我們做資產配置的過程中,是完全可以將結構性存款納入自己的理財計劃當中實現有保障的資產多元配置。

這裡有一點要特別注意,結構性存款在它在未到期之前是不能提前支取本金的,所以如果手中資金對流動性要求比較高,急需要用錢的話,最好不要做結構性存款。買了則要做好持有到期的準備。

理財的路很長,還是需要具備相當的基礎知識才能越走越通暢,如果覺得文章對你還有些許幫助,關注我,每日更新簡單實用的理財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