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天府高家:高氏文化研究者高利達老先生之《我的夢》

編者言:高利達老先生一直遠在他鄉——重慶,以邁入90高齡以上的他,對高氏宗族文化發展可以概括為——嘔心瀝血。他是四川省仁壽縣高家鎮明入川始祖高公貴甫第22世。1940年便離鄉作手藝。他心中有個夢,就是致力於對高氏歷史尋根問祖。他對高家歷史文化研究院的發展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他是一個值得敬佩的老先生。

今天,小編推送一篇高利達老先生以前寫的一篇文章,這是他對高家的愛,也是遠在他鄉對高家的一顆赤子之心。


我的夢

2006年陰曆臘月,過世35年的父親突然與我投夢(以前也經常夢見與他說話),父親說:‘利達我沒錢用了,拿點錢給我’吧 。次日吃早飯時,我將夢中情況說給老伴聽,老伴聽後她說:‘快過年了,你該回去上墳了,看望老人家們’ 。 我們老家民俗在每年陰曆臘月十五日之後,立春之前,家家戶戶,都要到已故老祖墓前燒錢化帛,叫送錢,也叫過年回去看望老人。同時將老祖墳上雜草除去、培培土。

後又給兒、女們一說,他們都很支持。我就定下日期,購買重慶到成都火車票,到成都再乘汽車回仁壽高家鎮。

說來也許有人不信,。可自從那次夢後我,到今十多年了,可再也沒夢見過父親,神奇不?

眉山天府高家:高氏文化研究者高利達老先生之《我的夢》

記憶中,我讀小學時,在么祖父元江公的主持下,給先祖們立碑。材料,人工,伙食等一切費由么祖父元江公付錢。

我父亨永公(無田無土,只租了八分地,養活一家四口人),只具體負責,請抬工、石匠和為工匠們煮飯,。碑石採用離我家十幾里路遠的牛角寨石頭(此石不風化)。請抬工將毛石抬我到家,經石匠打磨、拋光、刻字。用紅漆把字填上,抬到墓地安裝。記得大約是從景安、君爵、思傑、乾迪公先祖至我祖父元河公及叔祖們,約五~八世,計十幾二十通碑。碑是長方形的,頂部全部平的。

每年陰曆臘月十五以後和清明節,都要跟隨著我父親去給先祖們上墳,掃墓。從家出發到雙堰塘我祖父、母墓開始,去墳碗我高祖乾迪公墓、李氏祖母墓,廖榮灣曾祖父思傑公、祖母墓……等,直到金榮山祖墓。清明節就在我三祖父那裡吃清明餐,(臘月上完墳後,回到自已家才吃午飯)。我們的清明節祭祖,一直要到高家場高氏總祠堂祠堂。要連辦三天祭祖活動,為什麼要三天呢?因那時交通不便,外地宗親只能靠兩條腿一步一步來總祠堂祭祖。總祠大門前方,彩旗飄揚,鞭炮聲不斷,還有一種叫三眼衝土炮,一炮三響聲音更大,周邊一、二里路遠都聽得到炮聲,非常熱鬧。

在掃墓祭祖的路上,父親和長輩們就你一句他一句的講先祖們事蹟。同時,那個年代沒有什麼娛樂,晚飯後為省燈油,在院壩裡,圍坐在父親和長輩們身邊,聽講各種各樣故亊。講的最多是我們先祖們在家族中的各種優良品德,家譜等故事。

逢年過節,一家人團聚時,父親也要給我們講,先祖們情況和家族之事。他曾多次講我們的家譜,他說:家譜在我么祖父家。

2006年,回到高家鎮祭完祖,掃完墓,我就去么祖父家,找到我堂哥高利相,問候之後,談及家譜情況,他說:“家譜確實有,他也看過。可是,在文革破四舊時,他怕出事將家譜和一些古藉書一起燒掉了” 。時因年關已到,家裡還等我回北碚,一家團聚,時間不允許我再找下去。

在回重慶的火車上,我苦思苦想,如何才能找尋到家譜?我突然想到,我老家既叫仁壽高家場,高姓人也最多,我支沒有了,別的分支肯定還有。

2007年春節全家吃團年飯中,談到尋找家譜時,得到老伴和孩們的全力持。在他們支持下,增強了我的信心。

過完春節,一上斑,我立即去北碚、兩南師範大學,西南農業大學、重慶……等圖書舘尋找家譜。但都未查到我高姓和仁壽高姓的任何資料。

沒有,咋辦呢?我不甘心。經過的思慮,還是決定回仁壽高家鎮去找。隨即就起草了一份“致高家鎮高氏宗親一封信” ,叫女兒高 靜打印了20多份,分別寄給我堂弟口口和么祖父曾孫口口,請他張貼在場鎮街上,作為初始宣傳(但我清節回去造訪時發現,連信封都未折)。

隨後,我又起草了《告仁壽高氏宗親書》,和兒女們商量修改後。找印刷廠印製,開始我對廠方說印兩千份,他們說:排次版少了不印,後經過與廠方協商,最後廠家同意印5000份。在清明節回仁壽高家鎮(下稱老家)祭祖,掃墓之際,發給宗親們,作為尋根問祖、找譜、修譜做宣傳。

印好《告仁壽高氏宗親書》拿回家後,老伴問我怎麼發?不能在高家場見人就給吧。說心話,真要把這5000份《告仁壽高氏宗親書》發到宗親們手中,對我來說,真的是很難,很難。

我雖是在高家場土生土長的。可我在年十一歲時,(1940年春節後,)便離家去成都當學徒了。只有過年過節才回家,最多也不過三~五天,對老家人和地區很不熟習。1 9 6 2年在老家結婚後,回去多了才認識一些人。

在回去火車上,我左思右想,怎麼才能把這 5000份發到宗親們手中?真的,不能逢人就發吧。只有發給我高家自已人手中才有用啊。想來想去,一、請學校老師幫助呢?只要班上有高姓學生都發,拿回去請他父輩看;二、儘量找幾個有熱心的宗親幫助。到了高家鎮,正在為難之際,很巧剛下車,第一個就碰上了讀小學時同學高四明兄弟,互相問候之後,我就趁機將《告仁壽高氏宗親書》發給他看。緊隨著,我們生產小隊高根遠弟在他(四明)那看到後,立即就來找我,經過簡短問侯交流後,他當即表示:這裡我比你熟習,由我來發《告仁壽高氏宗親書》,同時,我請他幫助聯絡宗親們,我倆商定凡在趕場天(逢雙即趕場)就在約定的茶舘開會座談,由我介紹和宣傳,‘尋根問祖,找譜,尋譜,修譜’ 的重大意義。經過高根遠弟的聯絡、散發《告高氏宗親書》的宣傳,宗親們行動起來了。

在幾次座談會後,有高德安宗親說他家有譜,會後我即去他家,他在他樓上翻找近半小之後時,才將家譜拿下樓來,親自翻給我看,這是我第一次看到我仁壽高家家譜,讓我興奮不已,是一本清朝乾隆五十八年的家譜。徵得他同意,我倆到鎮上找複印店複印了一冊,原譜他代回保存。因時間太晚,我在鎮上請他吃了便飯,他就回去了。當晚我將宗譜反反覆覆看了幾遍,興奮得我一夜未眠。

。座談的宗親也越來越多了。經過二十多天的座談,走訪,調研,為後面的尋根問祖,找譜,修撰家譜,開闢了一條大道,同時播下了‘尋根問祖,找尋家譜的火種’。

看了譜後,我才知道,我入川始祖高貴輔公的祖父尚傑祖,住廣西樂燕縣。祖妣母雷氏生有兩男一女,長子高 賢、次子高 文——貴甫祖之父,女金枝適當地楊嵩。賢、文弟兄二人一道遊覽江南。賢公深諳地理,湖廣廩生孫 燕知道後,禮聘賢公尋龍葬父。後孫燕官升知州。為感賢公之德,特邀請到任,賢公日後為元朝楚南指揮使,元末致仕。置業楚南長沙府湘鄉縣,有子貴川、貴明、貴芳三人。高 文祖居湖廣麻城孝感鄉,育二子貴富、貴甫。明朝洪武初,因亂避難,兄、弟二人辭別父母雙雙入川。四年後貴富祖獨往陝西,落業高元縣棬子壩,下河口。字派:國鎮天星與湖賢。貴甫與徐氏祖母,留居四川。定居四川陵州——今仁壽縣,自洪武初入川,已有六百多年曆史。

歷經時代變遷,已成為仁壽之望族,人才輩出,家族興旺。

幼時在父親和長輩傳說中,我只知我是孟嶽祖後人。看了譜才知孟嶽祖之前還有九世先祖。因有一百多未修譜,父輩們也僅是聽口傳下來的。

在追遠、根遠兩弟陪我走訪中得知,有宗親根本不知其祖宗是誰,亦不知哪房哪支,對於我家族之歷史、文化、家風,家訓、傳承,知之者甚少。甚至有的人,連自已的爺爺名諱都不知道,有宗親給我講:有老姑與侄孫結婚的亊。(原來她、他倆在同一學校讀書,有了感情,男的家在山區,想下山來。所以就有了老姑與侄孫結婚之事。)

在我宣傳中,又陸續尋找到,宇照公乾隆58年譜,秀峰氏光緒11年、景正公光緒八年的四本家譜,全部自費複印,裝訂成冊。還有無序,無年號手抄本。始終沒見到有入川始祖貴輔祖公的總譜,也無各房(五大房)分支譜。

在譜中先祖規定,家譜30年一小修,60年一大修的。由於歷史上各種原因,我族自清朝光緒修譜後,至今120多年未曾修譜。

我在走訪華陽縣籃家店(今華陽興隆鎮)宗親們告訴我,民國時期(1933年),有高仰之先輩為修家譜,到他們那裡去過。也去過其他地方,不知啥原因未能如願。同時,有傳說,民國後期,某年清明節,在我高氏總祠,各房會長也商議過修譜之事,沒有成功,具體什麼原因,我輩不得而知。這是我仁壽高氏家譜出現了斷層之故。

眉山天府高家:高氏文化研究者高利達老先生之《我的夢》

現在倡導修譜,一、既符合國家政策,大方向也正確;二、是我高氏族人迫切希望。尋根問祖,是我輩當務之急。

回到北碚後。兒子、女兒也告訴我,他們也在網上找到了‘高氏家譜網’、‘高氏家園’ 等網址。給我講了很多全國宗親,尋根問祖的亊,激發了,我也要上網念頭,我沒有電腦,也不會電腦,電腦是啥樣見都沒見過。當時我就對孩子說:我也想買臺電腦如何?沒想卻遭到了反對。他們說:聽都沒聽說過,七八十歲的人還買電腦還上網, 加上我文化不高﹝解放前的高小都沒畢業﹞,不同意買。我想來想去就用激將法。我說:‘如果你們不怕我得老年痴呆症,不買就算了’。這句話起了作用。他們同意我買電腦。學電腦,兒女們都是我的老師。

有了電腦就天天學著上網,每天專注看《高氏家譜網》、《高姓家園》。知道了《高氏家譜網》是高林、高超宗親們創辦的和有德公辦的《高姓家園》網。我大腦洞開,打開了眼界,同時知道他們誠邀高路加教授為家譜網撰文,請路加教授領頭成立高姓組織。這是我第一次知道,廣州大學的教授高路加宗親,是幾千年來,我高氏家族第一個‘尋根問祖’ 的領頭人。

可我07年收效甚微,原來還是宣傳工作沒做好。

08年清明節又印製了幾千份 “中央關於修譜的宣傳

眉山天府高家:高氏文化研究者高利達老先生之《我的夢》

在黨領導下的太平盛世,人人有工作,生活穩定,家家齊奔小康。中央幾代領導人都談論過家譜,要傳承歷史文化。

我仁壽高氏自清光緒八年(1883) 修譜後,迄今130餘年由於歷史某原因,未曾修續過家譜。

07至09三年中,為了尋根間祖,每年返仁壽至少四~五次。07年國慶我首先去了仁壽圖書舘、縣擋案舘、查閱資料。用了八天時間中,他們既不準拍照,也不讓複印,在檔案舘查看了全部清朝時期資料,沒找到我仁壽入川祖任何信息。我向他們要明朝資料時,他們說沒有,並說如有明朝資料,他們還可發財。我問為什麼?他們說很多檔案都沒有。這期間因天氣不好,室內燈光也差。使我眼睛大受折磨,讓我眼患上了嚴重的‘飛蚊症’。

走訪過仁壽文公鎮、高橋鎮、珠家鎮、高家鎮周圍和固明公原住地軒皇廟;華陽縣、借田高家埧、興隆、合江、永興;簡陽新民鎮,只要打聽到有高姓人的村,隊住地都去。

在走訪,調研中。為獲得完整資料,還買了一部索尼相機。凡宗親同意複印的就立即去複印,不同意複印的就用相機原本的照下來,保存在電腦中。

眉山天府高家:高氏文化研究者高利達老先生之《我的夢》

09年5月25日至5月28日高志超會長,高路加秘書長等人到隨州祭祖後,專程來重慶。由江高德山和我在重慶人民大禮堂坿近接到他們,送至墊江,兩天後我陪同他們乘車至成都,邛崍宗親來成都賓舘接迎。在墊、邛兩地召開宗親座談會,宣傳‘尋根問祖’ ,如何組織宗親們找譜,修譜傳承我高氏歷史歷文化的重要性。在幾天的的接觸中,得知路加教授,他遍訪了大半個中國的圖書舘、檔案舘和民間高氏族人。他身為教授,為了尋找高姓資料,身背乾糧,爬山涉水,餓了啃冷饅頭,渴了喝溪溝水(那時還無礦泉水),晚上睡個過道。路加教授不辭辛勞,一心一意為高姓家族尋找先祖的來龍去脈,遷徙與分佈。弘掦祖功、祖德優秀文化的偉大精神感動了我,更加堅定我尋根問祖的決心。

在尋譜過程中,受到追遠、根遠倆兄弟鼎力相幫,發放宣傳資料,找宗親在茶舘開座談會,陪伴走訪、調研。這才在高家鎮點燃了尋譜、修譜的火種。人們笑稱是‘三駕馬車’ 。我們弟兄三人走遍了高家鎮山山水水,村村戶戶高家屋和了介道所有祖塋所在地

為了成立修撰家譜組織,我們三人還遍訪在縣城工作的或退休的我高氏名人宗親,如:老縣長高柔遠、老校長高澤帆、原縣民政局局長高宇齊(07年去拜訪時,家中告知他在眉山)及縣一中高口口老師、縣醫院會計高貞貴……等。

經我好友,原高家場的黨委書記,我們高家女婿湯付安提醒我說:你要想修家譜,一定要找到高宇齊長輩才行,他是縣民政局局長退休的,認識人多。經過前後兩次,在08年國慶節才與高宇齊長輩見面,經自我介紹後,他立即表示全力支持。

在走訪高貞貴宗親時,在他家認識了長房泰祖裔孫高亨光等宗親,他現是仁壽研究中心骨幹成員,對修撰仁壽支譜貢獻很大,不愧為先祖的好後孫。

09年七、八月份宇齊長輩電話告我,要我準備材料,十月二日在高家場開會,成立組織機構。

我即著手準備開會材料。

眉山天府高家:高氏文化研究者高利達老先生之《我的夢》

家譜是我們的傳家寶,是傳承高姓歷史文化宏偉經典。沒有家譜,有許多人不知他來自何處,為什麼會姓高,先祖是誰。

家譜在我囯歷史長河中起到巨大的作用。正史、地方誌、家譜構成我囯的歷史文化,家譜是國家歷史文化三大支柱之一。可見家譜的重要性。

我發自內心要感謝的是,高宇齊長輩,是他在堅定支持下;在淮澤長輩的領導和積極動員,組織,上下聯繫,建立建全研究中心的機構,尋求組織認可,經濟支援,人員組成。具體的實施:調研、走訪、登記……等繁縟細微工作,付出了說不清艱辛。在“上為先祖,下啟後昆” 精神指導下 ,放棄了家中事務和自已謀生工作,毫無丁點報酬的情況下(全部義務),沒日沒夜為撰修家譜,忘我的工作。為後世子孫樹立了光輝榜樣,請宗親們告訴自已後人,要窂窂記住他們。

因為人丁的變化,我們的老祖宗就規定,家譜30年一小修,60年一大修,30年後修譜就只有靠下代的他們了。

仁壽支譜已頒發,我的夢還未圓。

宗親們:有了譜,老祖宗都找到了,一點不錯。有墓的老祖宗,我們後人,每年(陰曆) 過年‘立春’前和‘清明節’,不論路隔多遠,大家都要千里迢迢到祖墓前祭掃,表示追思。可因年代久遠,那些無墓可祭掃的老祖宗怎麼享受子子、孫孫們的祭拜呢?總得要有他們享受後世子孫拜祭之地方?

記得09年在成立修譜籌委會時。我發言中曾提出的三任務:前兩項維修始袓墓瑩、續修家譜今天已完成了。餘下最後一項:修建“高氏宗祠” 。一讓祖先有安身之地;二讓後世子孫有祭拜,追思之處;三是有利於研究會的各種活動有固定場所;四是為遠道回鄉祭祖,尋根的宗親有一個落腳之點——家。

建仁壽高家鎮“高氏宗祠” ,更需要全體宗親,獻計獻策。現我已是45公歲的人啦,行動和身體都不如當年了。為了不忘初心,09年10月2日,我在仁壽高氏尋根問祖,修譜籌委會成立時的發言中,講的三大任務:笫一、修繕入川始祖貴甫公墓塋;笫二、以籌委會名義,組織工作人員深入族親家中宣傳、蒐集老譜、人丁登記……等等,修撰新譜;笫三、修建仁壽“高氏宗祠”。前兩項早已落實,由佔祥部長提寫封面的《中華高姓大通譜·仁壽支譜》2015年8月已頒發。

現在,就只有修建“高氏宗祠”一亊未完。修建仁壽高家鎮“高氏宗祠” ,需要全體宗親,獻計獻策。修建新祠堂需要大筆資金,我甫祖有裔孫十多萬之眾,只要萬眾一心,為了敬祖,為了子孫,都應出錢出力,先祖們在天之靈,會庇佑他們的後人,他們子孫好的。

現只有將我的初心,寄託在廣大宗親們肩上。能在我存世之年,見到貴甫祖裔孫們每年清明節能在一起,祭祀先祖們,是我的心願。我可永遠忘不了,這是父親給我的夢!

眉山天府高家:高氏文化研究者高利達老先生之《我的夢》

回想仁壽尋根之路,感觸頗深,應了‘萬事開頭難’ 的銘言。有收穫,也有心酸,但更多的則是感動。在此,向宗親們致以由衷感謝

但也碰到過滅火之人。說什麼退體後,窮了是回來騙錢的,……種種雜音。 。

在網上,我學習高佔祥部長‘三皮’教誨:做公益事業要“硬著頭皮,厚著臉皮,磨破嘴皮。”在具體行動中,規定自身要‘一亮三不’。 即與宗親見面:“一亮身份證” ;三不:“渴了不喝宗親一杯水,累了不喝宗親們一口酒,餓了不吃宗親一頓飯。”(在仁壽縣城的某次調研中就遇上,在亮了身份證情況下,口口宗親還查了我三代人歷史。) 上述規定在走訪,調研中基本都做到了的。

最後,還要感謝一個人,他是我的好朋友,又是我們高家女婿,原高家場的黨委書記湯付安。06年他一聽說要修家譜,就積極幫助我,支持我,幫我出謀劃策。他並建議我找宇齊長輩,由他出面要才幹得起來,果真不錯。07、08、09我往返仁壽時都住在他家,他管住、管吃、管喝。07年在縣檔案查資料時,一住就是十天半月,他毫無臉色相待。同時,在我有困難時,他激勵我,有次我面帶難色時,他說:“高利達你要不把這‘碓窩’衝穿——修家譜,高家場人人會叫你水娃子,看你還有臉見高家父老宗親嗎?”他一句話讓我堅持走到今天。

這裡,在我尋根問祖,宣傳修撰家譜過程中,所有組織和個人,給予的幫助、支持,關心,表示衷心的感謝!

貴甫祖22代孫

高利達

2018.05於北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