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人才知道,張繼其實壓根沒來過楓橋和寒山寺

多少人才知道,張繼其實壓根沒來過楓橋和寒山寺

每年都有許多遊客千里迢迢跑到寒山寺“朝聖”,不過許多人真見著楓橋了不免有些失望:怎麼看都是一座普通的石拱橋,在江南這恐怕是再常見不過的景色了。

可誰讓張繼那首《楓橋夜泊》太有名了呢?除了捧紅了寒山寺,也捧紅了詩裡的主角楓橋。

多少人才知道,張繼其實壓根沒來過楓橋和寒山寺

環秀山莊的主人、北宋蘇州著名文人朱長文就曾感慨過“楓橋之名遠矣”,而南宋中興四大詩人之一的范成大也說過“楓橋自古有名”,可見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楓橋就已經成為來蘇州必打卡的重要景點。

但是有人卻說其實是個天大的誤會,張繼所說的寒山寺並不是今天的寒山寺,他的客船也從沒有夜泊在楓橋邊

多少人才知道,張繼其實壓根沒來過楓橋和寒山寺

多少人才知道,張繼其實壓根沒來過楓橋和寒山寺

對於這座橫跨古運河的橋樑的來歷就很有爭議。

目前主流的觀點是這座橋修建於唐代,因為地處當時水陸交通要道,常常有運輸“皇糧”的船隊經過,因此封河禁運都是家常便飯,久而久之這座橋就被稱之為“封橋”。後來由於張繼這位大咖的站臺,名字就被改成了“楓橋”。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這座橋原先就叫封橋,那麼張繼的詩是怎麼回事?那時候明明還沒有楓橋,他究竟夜泊到哪裡去了呢?

多少人才知道,張繼其實壓根沒來過楓橋和寒山寺

顏文樑《楓橋夜泊》

有朋友也許要說了,因為張繼是個大詩人嘛,腦洞大,他看見了“江楓漁火對愁眠”的景象不免心潮澎湃,一激動旁邊這座古橋就索性改成了“楓橋”。

這樣的想象固然浪漫,但卻沒有依據。那怎麼辦呢?翻書唄,這一查不要緊,居然發現這首詩最早其實原來根本不叫“楓橋夜泊”,而是叫“夜泊松江”。(唐代高仲武編《中興間氣集》中收錄張繼此詩)

多少人才知道,張繼其實壓根沒來過楓橋和寒山寺

楓橋與鐵嶺關

而詩文的內容竟然也有若干不同的版本,最受爭議的第二句有寫作

“江村漁火/漁父對愁眠”的,而第三句也有寫作“姑蘇臺下寒山寺”的。

說好的楓橋和寒山寺呢?怎麼跑到松江去了?松江又是在哪裡呢?

原來這條松江就是如今的吳淞江,從今天南太湖的吳江一路向東流淌,最終與黃浦江匯合流入大海。

多少人才知道,張繼其實壓根沒來過楓橋和寒山寺

古代的吳淞江

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一切似乎都說得通了:

張繼乘著一葉小舟飄蕩在松江上,夜色闌珊,他吩咐船家靠岸。

此時此刻,江邊的村落與江上孤零零的漁船相顧無言,清冷的月光下幾隻烏鴉啼鳴了起來,夜更深了,江上的風更寒了,張繼回到了船裡漸漸有些迷糊,不知過了多久在半夢半醒間聽到了岸上某個寺廟傳來的鐘聲……

詩人忽然來了靈感,就在這姑蘇城外的江邊,寫下了流傳千年的名句。

多少人才知道,張繼其實壓根沒來過楓橋和寒山寺

顏文樑《漫步楓橋》

而在這首詩的影響下,閶門外七里的“封橋”成了“楓橋”,而旁邊始建於南北朝時期梁代的普明禪院也成為了寒山寺。

而這首詩的影響還遠不止於此,老蘇州都知道有句俗語叫“打聽楓橋價,買物(米)不上當”,說的正是從前楓橋一帶的繁榮。

多少人才知道,張繼其實壓根沒來過楓橋和寒山寺

《楓橋渡口》,伊麗莎白·基思

清朝的江南是全天下最富庶的地方,商品經濟高度發達,因此江南的核心蘇州就成了當時首屈一指的大城市。人一多,糧食自然就不夠了,雖然是魚米之鄉但想要養活大量的人口蘇州就不得不從外地購買大量的糧食。

於是地理位置優越的楓橋就成了當時蘇州大米的集散中心,當年的蘇州織造李煦(曹雪芹祖父曹寅是他的妹夫,也有人認為《紅樓夢》裡林黛玉的原型就是李煦的孫女)也明確記錄了楓橋曾見證糧食出口的盛況。

楓橋的米市如此發達以至於這裡大米的行情能夠影響其它地方的米價,久而久之米商們常會來打聽蘇州的米價,所以蘇州人才會常說“打聽楓橋價”。

多少人才知道,張繼其實壓根沒來過楓橋和寒山寺

也許詩裡的意象並不是如今我們眼前看到的景象,但楓橋的印記早已深入這座城市,當年張繼因緣際會與這座老城擦肩而過,在江邊小船上輕輕搖曳了一宿,留下了讓後世千年感嘆的詩句。

後人呢也許只是編織了一場誤會,但如果她足夠美麗,那為什麼不繼續聆聽這悠揚了千年卻依舊動聽的濤聲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