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姓郝「hǎo」,尋找自己的姓氏起源,體驗祖先的給予

我姓郝「hǎo」,尋找自己的姓氏起源,體驗祖先的給予

我姓郝,如果不是頭條有關姓氏的活動,自己不會想到要去追溯自己的姓氏起源。

每當說出自己的姓,大多數的人表情都是一臉懵,表示從未聽說。相比張王李趙,我們是小宗,百家姓排位不確定,看到有的書上排在第89位,有的排在79位,還有的排在82位。

首先想糾正一下郝字的讀音[hǎo]

很多人都讀成赫[hè],因為“赫赫有名”比“郝”字要出名得多,兩字外形類似塑料姐妹花,讀錯也可以原諒。我在介紹自己姓氏的時候通常說下足球明星“郝海東”,文藝一點還可以說下獲74屆雨果獎的郝景芳,都算是本家,拿出來充個大頭。如果對方還不知道可以試下沈騰的虛擬人物郝建,實在不行,自己寫吧,然後告訴對方,我是個好人,我姓郝。

我姓郝「hǎo」,尋找自己的姓氏起源,體驗祖先的給予


其次,我們來追溯一下我們的姓氏祖先。郝姓的起源有三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是,郝姓是個子姓,其始祖為帝乙,是殷商第27代天子。據《通志·氏族略》及《名賢氏族言行類稿》所載,帝乙的兒子子期分封在太原郝鄉(今山西太原),之後子期的子孫以地為氏,稱郝氏。郝鄉的位置存在爭議,有人說郝鄉在今陝西西矮附近,史稱郝氏正宗。

這樣的爭議不可避免,也符合歷史的情況,畢竟年代久遠,文獻有限。按照姓和氏的發展情況,郝作為子姓,正常應該以地為氏,也有以國為氏的,陝西郝氏或山西郝氏,都有可能是正宗。

我姓郝「hǎo」,尋找自己的姓氏起源,體驗祖先的給予

帝乙 像

提到姓氏,有必要簡單瞭解下姓氏的起源。最早的姓和氏是兩碼事,姓的起源要早於氏的產生,姓氏合一之後,隨著時代更替催生出了百家姓。

最早的姓從女字旁,所以姓最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社會,同一個姓表示同一個母系的血緣關係。而氏的產生則是父系血緣關係的結果。比如炎帝列山氏,姓姜。黃帝軒轅氏,姓姬。這說明炎黃二帝分別來自兩個母系的部落或部落聯盟,同時父系已經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力,列山和軒轅,就是他們父權家長制首領的標識。說明在那個時代,姓和氏有區別,但已同時存在,同時在使用了。

圖騰崇拜催生了姓的產生,最早的姓與圖騰崇拜有關,比如有感而孕說,原始氏族的人們樸素的認為,某一自然現象會使女人懷孕生子。炎帝神農氏之母因感到神龍附身而受孕,生炎帝於姜水,因此炎帝以姜為姓。黃帝軒轅氏之母因見雷電繞北斗星而受孕,生黃帝於軒轅之丘,育於姬水之畔,故黃帝以姬為姓。

我姓郝「hǎo」,尋找自己的姓氏起源,體驗祖先的給予

姓作為氏族的標誌和徽號,一來可以把不同血緣的氏族區別開來,其二,與“男女同性,其生不蕃”這一古老的婚姻習俗相關。在母系氏族社會,子女知其母不知其父,姓也是從母姓,人們就發現同姓通婚,子女不旺,因此那時嚴禁同姓通婚。這一最早的“姓別婚姻”,體現了中華文明最早的禮儀,也符合現代優生優育的科學理論。

氏的產生相對較晚,是姓的支族,約產生於父系氏族社會,盛行於周代的分封制度。鄭樵《通志·氏族略·序》中有載,夏商周之前,姓氏分而為二,男子稱氏,婦人稱姓,氏是貴族的標識,貴者有氏,地位低的平民只有名而無氏。

我姓郝「hǎo」,尋找自己的姓氏起源,體驗祖先的給予

據《左傳·隱公八年》記載,天子分封諸侯,根據出生賜姓,分封土地而稱氏,周武王滅商,大封諸侯,其結果就是導致了大批氏的產生,周初先後分封諸侯71國,同姓諸侯40國,異姓諸侯31國。每個諸侯對應一個氏的產生,而受封的諸侯又在自己的領地上分封出諸多小國,每個小國也對應一個氏的產生,這些小國也會再進行分封,又有氏的產生,這樣自上而下,一層層的分封,產生了一姓多氏的局面,甚至產生過一人多氏的情形。比如商鞅,因其是衛國人又稱衛鞅,受封於商而稱商鞅,因是衛國公族之孫,又稱公孫鞅。

百家姓則基於姓和氏的統一。隨著朝代更替,一些受封的諸侯逐漸失去其貴族地位,淪為平民,但他們的姓和氏依舊沿用下來了,成為百家姓的重要來源。

我姓郝「hǎo」,尋找自己的姓氏起源,體驗祖先的給予

再回到郝姓,相傳帝嚳有個妃子叫簡狄,因揀到一隻燕子蛋,吃了蛋後就生下了契。據說契因輔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於商,故商以鳥為圖騰,以子為姓,子這裡代指卵,這裡有體圖騰對姓產生的影響。契是有功之臣因而受封土地,這裡說到了分封土地,一個叫商的地方,就是氏的產生。商族不斷壯大,契的第十四代孫商湯推翻了夏桀的統治,建立了商朝。我們上面所說的帝乙及其子子期都是商湯的後代。也就是說,郝姓的始祖爺是商契,郝姓是諸侯分封產生的子姓,我們都是商朝的後代。

第二種起源說法,出自複姓郝骨氏。據《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相傳在炎帝神農氏時,有個複姓郝骨氏的人,是太昊伏羲氏的左右手。於是推斷出,郝氏一姓可能源自郝骨氏這一脈。

第三種起源說法是古代南方少數民族姓氏,據《舊唐書·南蠻傳》所載,唐代南方少數民族有郝、楊和劉三姓。因此說郝姓源於南方。

以上的三種說法,根據姓氏的起源,個人認為,第一種說法更具有說服力。

我姓郝「hǎo」,尋找自己的姓氏起源,體驗祖先的給予

郝氏的遷徙與分佈

郝姓始發於山西,也是我的老家。郝姓的南遷比較晚,郝姓的分佈一直以北方地區為主,是一個比較典型的北方姓氏。

秦漢時,郝姓散佈在山西全境以及陝西、河南、河北等地。兩晉南北朝時期,山西的郝姓受時局動盪的影響不大,沒有大量外遷。晉末,由於官職調遷,有一支郝姓從太原遷至潤州丹揚,也就是現在的安徽當塗縣東北小丹陽。到七世有郝回,在南朝任江夏太守。河北河南受到時局的影響,河北郝姓部分先民為了躲避戰亂遷入山東,河南郝姓則有遷入安徽的先民。

我姓郝「hǎo」,尋找自己的姓氏起源,體驗祖先的給予

隋唐時代,社會相對安定,郝姓在陝西京兆一帶不斷壯大,形成了歷史上的第二大郡望--京兆郡。這個地名是兩漢古城,今西安市區。這一時期,郝姓有遷入湖北和四川的先民。汾州(山西汾陽)著名畫家郝章為了躲避戰亂也遷入閬州,今四川閬中。據《畫繼》和《畫史繪要》記載,郝章擅長畫一人一馬,與路皋和張遠山合稱河東三絕,河東今山西永濟。

路皋幷州人每醉畫槖駝不過數筆捽擉而成頗全生意河東有三絶之稱謂,路皋槖駝郝章人馬張逺山水也

到宋代,郝姓已分佈於北方各大地區,但主要的繁衍中心還是在中原地區。郝姓南遷比較晚,明清時期,郝姓在南方的分佈逐漸增多,湖南、福建等省有載入史冊的郝姓人物。元末動亂,民不聊生,災疫和農民起義軍時有發生,使中原、華東、華北人口減少。明初時,郝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之一的姓氏,分別遷入河北、北京、山東和天津等地。在東北的療寧也有了郝姓的聚居點。到了清代,受走西口的影響,山西北部的先民遷入內蒙、甘肅。此時,福建的郝姓先民也有渡海到了臺灣,然後有到南洋新加坡等地。但始終郝姓的遷徙都是小規模的流入流出,現在郝姓的主要分佈地區還是在北方,以河南、山西和河北三省為多。

山西作為郝姓的發源地,山西的郝姓人氏應該是屬於世居者了。

我姓郝「hǎo」,尋找自己的姓氏起源,體驗祖先的給予

郝姓的堂號

中國的家譜文化中,大多有祠堂及堂號。祠堂,又稱宗廟、宗祠、宗堂等,是族人祭祀祖宗先民的場所,在家譜中佔有地位重要。所謂堂號,則是以祠堂之名、家族門戶的稱謂,是一個宗族世系、屬族支派的標記,也是一個姓氏中某一支派的代稱。

堂號的意義在於血緣宗族的辨別,同族支派中各個族人的特點,還有家族的遷徙史,以及崇尚之道等信息。

郝姓的郡望主要是太原郡,太原在戰國秦時置郡,所在地晉陽,也就是山西太原西南部。這個堂反應的是郝姓的起源地,所以郝姓的堂號主要以“太原”為號,還有京兆堂,在隋唐時代崛起的郡望。再比如曬書堂,來源於“郝隆曬書”的典故。郝隆是東晉名士,博學多才,詼諧幽默。晉舊時習俗,在七月七日,富人家通常要把家裡的貴重皮毛物品拿出來暴曬,以防蛀黴。郝隆見狀,便解開衣釦,露出胸腹,平躺在太陽下。有人問他這是做什麼,他說“我曬腹中書耳”,因此成為典故,郝氏後人以此命家族堂號。此外還有豐文堂、敦睦堂和三合堂等。

中華姓氏文化源遠流長,也是當代唯一流傳四五千年的活化石,而更為神奇的是,姓氏文化還將跟著時代的腳步不斷的向前,可能它在人類歷史上也是一個獨特的存在。作為華夏子孫,崇拜之情溢於言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