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調查:拆穿中介套路,避免吃虧受損

市民閆先生是一位80後,經過多年的打拼,憑藉自己的能力在太原成家立業了,房子位於舊晉祠路某小區,是一套120平米左右的房子,住了2年多了。由於孩子上學的問題,閆先生就在晉陽街某小區看好一套學區房,要想購買這套學區房,閆先生就得把現在的這套住房賣掉,有了這樣的想法後,閆先生就找了箇中介委託出售,卻差點成了中介的幫兇。

閆先生說:“我家隔壁樓的門面房就是一家知名房產中介,我委託他們代為售賣。中介辦事效率也很高,很快就陸續帶著客戶看房,隨後就找到了合適的買家,並開始辦理一系列的手續。我出售的房屋總價是148萬元,簽署的買賣協議也是148萬元。但後來買方在辦理銀行貸款時,中介提交的是另一份合同,合同上顯示成交總價是174萬元,且有我的簽名。中介沒有和我說明此事,揹著我偽造二手房買賣合同,差一點就矇蔽了我,讓我成為作假合同的參與者。我當場就叫停了交易,現在交易中止了,麻煩卻不斷,後續不知要如何處理。”

閆先生表示:“我叫停交易後,買方要求中介退款,中介則要求我承擔所有的損失,並就買賣合同上的簽字發生了糾紛。中介一口咬定就是我本人的簽字,我也看了簽字,確實是我本人的簽字。當時辦理手續時,我就看了一份合同,剩下的我也沒細看,就發生了這樣的事。原本我相信現在的二手房交易很正規,一般不會弄虛作假,可偏偏讓我碰上了。就此事,我已經舉報到了為民服務中心。”

那麼,太原二手房交易為何會再次出現這樣的違法違規行為呢?

據記者調查瞭解,太原二手房市場持續低迷,而低迷的市場環境,不願降價的賣方,持觀望態度的買方,同業緊張地搶奪客戶關係,這些雪上加霜的現狀無疑加大了從業人員的生存難度。於是,中介機構、經紀人們可謂挖空心思,為了促成交易設計了很多套路。不論是買方還是賣方,被套路後都是有苦難言。

對於此事,太原市房地產交易中心窗口的工作人員表示,“給銀行的合同價格高,貸款額度也高。中介為了幫助買方多貸款,促成交易,便讓閆先生簽了一份虛高價的合同。這是欺騙銀行、騙貸的行為。這種情況一般是在簽署合同時,閆先生在中介的干擾下疏忽了查看兩份合同金額是否一致,便籤了字,如果出現問題,閆先生即存在配合作假的嫌疑。所以這次事件閆先生髮現後很較真,對此現象進行了舉報,也有效避免了自身權益受到損失。太原曾經有過這樣的案例,買賣雙方的一套二手房實際成交價是50萬元,但陰陽合同是100萬元,買方從銀行貸款80萬元後出現斷供的情況。貸款額比實際成交額還要高,出現斷供追究責任時,不僅是買方有責任,賣方也要承擔相關法律責任。所以買賣雙方在簽署合同時要認真仔細地閱讀合同內容。”

近期,太原市房地產交易中心接到不少市民的相關投訴,該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房地產中介機構存在著惡意設置消費陷阱,多收費、亂收費、吃差價,甚至出現更多更隱蔽的違法違規行為,這些行為破壞著房地產領域的規則。在進行房產交易時,首先要選擇有網籤資質的中介,更重要的是,簽署任何文件都要仔細閱讀,不要籤空白文件,以防中介經紀人在空白處做文章。下一步,監管部門將進一步深入推進房地產中介行業和建設領域的問題排查,突出打擊重點,規範和穩定太原市的存量房市場。”

本報記者 秦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