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蹟古韻——大城所的古城老垣(一)

遺蹟古韻——大城所的古城老垣(一)

遺蹟古韻

——大城所古城老垣

遺蹟古韻——大城所的古城老垣(一)

大城所內大衙古校場

東里半島,這個面積為95.7平方千米、有38.8千米海岸線的狹長半島,東南、西南兩面環繞著碧波盪漾的大埕灣和柘林灣,沙灘、岩石、島嶼和海浪,白浪逐沙、長空萬里,或雲海日出,或夕陽歸帆,一派渾然天成的景象,可謂氣象萬千,風光無限。半島北面是崇山峻嶺,有大幕山、尖峰山、鳳髻山、獅山、東山(又稱瞭望山)、金山和廖公山,或巍峨高聳,險峻挺拔,或峰巒重疊,濃廕庇日;南部的虎嶼、獅嶼扼守著南澳海道,海口為“嶺東第一關”柘林港。自古以來,這裡是海防要塞。半島的中北部有一座始建於明洪武初年的青石古城—大城守禦千戶所,遠襯著一碧如洗的長天,兀立在眼前。古城雄偉莊重,城門古樸巍峨,城牆厚實,石磚斑駁陸離,青苔茸茸。諸多祠堂、神廟、庵寺、教堂分佈在鱗次櫛比的古民舍之中,情景相依,和諧共生。時過境遷,大城所作為明代官府軍事防禦中心的歷史早已遠去,城裡居民中既有昔年自遠方來此戍邊的軍士後代,也有雍正年間撤併衛所之後,從各地及周邊遷住城裡的商人手工業者、農民的後裔,古城裡的這些居民早已融為一體,講著潮州話,過著安靜祥和的鄉村生活。不過,自明初遺留下來的古城牆、規整的石板街及諸多古城文化遺存,讓人們還可以窺見或想象昔年軍事城堡的獨特景觀。

遺蹟古韻——大城所的古城老垣(一)

朝陽門

大城所城的地勢北高南低,整個古城呈方形,城堡的結構和佈局帶有明顯的軍事特徵。倘若在尖峰山鳥瞰大城所城全貌,它宛若一顆象徵著主權與權力的方形官印,擺置於白浪藍海之濱、青山綠野之間,印證著東里悠遠厚重的歷史,講述著感人至深的故事。據史籍記載,大城所城始建於洪武二十七年(1394)曾於嘉靖十七年(1538)、崇禎十年(1637)、康熙元年(1662)、康熙八年(1669四次重修。最能彰顯古城風貌特點的是古城垣。當今,在新型城市正一天天成為鋼鐵森林時,保留著古香古色建築風韻的古城,漸漸引人注目。古老的城垣,厚重的歷史,歷久彌新,古韻生香,散發出迷人的魅力。古城牆成了海防衛所古村落的獨特標識,它也是所城人的驕傲與自豪。

遺蹟古韻——大城所的古城老垣(一)

遺蹟古韻——大城所的古城老垣(一)

遺蹟古韻——大城所的古城老垣(一)

一、古城牆

古城垣,是指中國古代圍繞城市的城牆。其廣義還包括城門、城樓、角樓、馬面和甕城。城牆的主要功能是防範和抵禦外敵入侵,也對城內的居民起著控制作用。大城所現存的古城牆的內外兩側皆以花崗岩條石幹砌,中間填三合土夯築而成。條石多數長1.30~2.00米,寬0.28-0.30米,厚0.25-0.30米,以橫、縱相間的形式排列,結構堅固。東城牆長466米,殘高4.50米,寬6.95米;西城牆長454米,殘高5.18米,寬10.80米(其中3米多為1958年城牆上營建引水渠時加固擴建的);南城牆長474米,殘高4.50米,寬6.90米;北城長437米,殘高5.30米,寬6.63米。據寧福庵(位於城內西北側)住持釋友茂尼師介紹,小時候聽庵里老法師給客人講述城牆時說:“四周城牆的內外兩側以石條砌築,中間填土夯築,石牆上再夯築2米多高的三合土牆。這些土牆在石牆的地坪上開始夯築至人體胸部高度時,再開始砌築成凹凸形狀的垛牆,兩垛之間相距約0.6米留缺口,即為垛口,垛口上部砌有一個小方洞作瞭望孔。瞭望孔的左右側面用磚砌成呈內寬外窄八字形,這是為了便於瞭望敵情,又不易被敵箭射中。下部還砌有一個小方洞,是張弓發箭的射孔。射孔底面向下傾斜,便於向城下射擊敵人。”抗日戰爭時期,土牆被摧毀,今東城牆的南隅尚遺存小段土牆,印證了釋友茂尼師的說法。


遺蹟古韻——大城所的古城老垣(一)

遺蹟古韻——大城所的古城老垣(一)

遺蹟古韻——大城所的古城老垣(一)

遺蹟古韻——大城所的古城老垣(一)

遺蹟古韻——大城所的古城老垣(一)

遺蹟古韻——大城所的古城老垣(一)

城堡呈方形,周長1831米,面積28.71萬平方米(430.67畝),城內面積21.31萬平方米(319.65畝)。古城歷經600餘載滄桑,雄風猶存。東西城牆保存較為完整,南北城牆部分殘缺。原四牆隅各建有敵臺,可瞭望四遠之處,民國年間4座敵臺先後被颱風推毀了。所謂敵臺,是指建在城牆之上用於禦敵與觀察的樓臺,亦稱墩臺。敵臺圍牆上的瞭望窗及箭孔就像守衛城堡的眼睛,密切注視著城外的一切,可謂是整座古城防禦體系的重中之重。今尚存的東南隅敵臺遺蹟可窺見當年敵臺的規模:敵臺的城臺凸出東城牆2.7米,凸出南城牆3.2米,呈方形,面積約100平方米,敵臺用紅磚砌築於城臺之上,高約36米,上面架設木樑和木板,並鋪設地磚成陽臺,整體外觀為方形碉樓,四面牆壁設有瞭望窗和箭孔,值班的軍士可在樓內住宿,並可自樓梯拾級而上登頂端陽臺。如今敵臺已坍塌、遺蹟猶存。站立於城臺上,極目遠眺,大埕灣一覽無遺,藍天白雲,海浪拍岸,令人遐想歷史的風橫雨狂,緬懷當年那些手持長矛、身佩鋼刀,守衛祖國海疆的赳赳好兒男。城內環城路為當年的跑馬道,如今在此散步,彷彿聽見馬蹄的聲音在迴響,俯下身,古老的石板路上寫滿了紅塵的斑駁。撫摸著被歲月侵蝕、長滿苔蘚的城牆,依稀聽到了數百年前抵禦倭寇的冷兵器的撞擊聲和隆隆的槍炮聲。


遺蹟古韻——大城所的古城老垣(一)

遺蹟古韻——大城所的古城老垣(一)

遺蹟古韻——大城所的古城老垣(一)

遺蹟古韻——大城所的古城老垣(一)

歷盡歲月風霜的古城牆,在午後陽光的照射下尤顯滄桑。牆頭已不見垛口,視線所及是許許多多的古榕樹、梧桐、荔枝、龍眼樹及權木。城牆在古樹的蔭護下,愈顯古老。特別是那些不知樹齡的榕樹,有的雄踞在城門之上,有的則在城牆上挺立著,枝繁葉茂,千姿百態,或一枝獨秀,或並蒂雙生,或三五紮堆,妙趣橫生,美不勝收。巨大的樹冠緊密相連,蔓延至幾十米高處,顯得濃廕庇日、遮天蓋地。樹根與石牆和諧交融,與其說是石牆,不如說是“根牆”。令人驚歎的是,古榕與城牆互相依存,這些榕樹的根鬚依附牆體攀援而下,在牆面上纏繞交錯,成為大自然的傑作。你看,有的如群龍戲水,有的如仙女飛舞,有的如龜蛇出洞:又如一張張撒開的魚網,又似傾瀉而下的激流飛瀑。如果將其視為畫廊,那一簇簇根鬚所創作的是一幀幀風格迥異的浮雕:這一塊如野馬奔騰,那一塊若戰鬥場景;這邊宛若熱情奔放的天鵝湖,那邊尤似節奏舒緩的孔雀舞;這一根真像身材曼妙的女子,那一根又如頎長英武的男士……只要你有足夠的想象力,它們絕對是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產生了極大的視覺衝擊力。牆頭上怎麼會長著這麼多的榕樹呢?嚮導楊遠先生說:“城牆建築好後經常會有群鳥在牆頭停留棲息,拉下的鳥糞常常混有榕樹種子,榕樹又是生命力很強的樹種,年深日久,就在牆頭長成了一棵棵參天大樹。以前的榕樹更高更大,後來有些被颱風颳倒了,有些被砍掉了。現在這些,有的樹齡達數百年,也有近幾十年才長成的。”部分城牆被毀只是近幾十年的事情。1958年,由於人們缺乏古城保護意識,在西城牆上營築引水渠,從南坑水庫引水來灌溉嶺後一帶的田園,而從南北城牆上取石條加固增寬西城牆,致南北城牆部分面目全非。東城牆由於能擋住凜冽的東北風,理所當然受城裡居民的重視和保護,而那些受到數十棵榕樹根系纏繞的城牆,牆體至今仍然堅固無比,幾無殘破。高常貴先生有詩云:“…邑老垣頹生百草,穹高雁蕩過千秋。興亡多少鄉關事,俱化雲煙夢裡頭。”

遺蹟古韻——大城所的古城老垣(一)

遺蹟古韻——大城所的古城老垣(一)

遺蹟古韻——大城所的古城老垣(一)

遺蹟古韻——大城所的古城老垣(一)

護城河,是挖土壘築城牆留下的濠溝,具有防禦作用,原環繞城牆的護城河寬7~8米,深3-4米。今東護城河較為完整,其他三面尚有殘段。2014年11月所城社區居委會對西護城河進行整修,現正在整修東護城河,經過整治的護城河,肩負著大城所城的水肺功能。

遺蹟古韻——大城所的古城老垣(一)

圖/大城所傳統文化交流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