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樂縣以消費扶貧引導村民勞動致富



靜樂縣以消費扶貧引導村民勞動致富

慈善公益報(本報記者 李馨)近年來,山西省忻州市靜樂縣各部門積極對貧困村農產品銷售需求進行摸底,為幫扶對象的農副產品進行代言、尋求推銷渠道,幫助農戶與幫扶單位簽訂消費扶貧合作協議,從源頭上對貧困戶展開幫扶。

樹立勞動脫貧思想

據《慈善公益報》記者瞭解,靜樂縣地處山西的西北黃土高原、位於忻州地區南部。由於自然條件差、經濟基礎薄弱,該縣有多個增收非常困難的貧困村。為確保全省脫貧攻堅戰任務如期完成,日前,在扶貧工作組的幫助下,國新能源組建駐村幫扶工作隊,對口支援脫貧攻堅任務較重的靜樂縣。十支工作隊分別幫扶靜樂縣的7個鄉鎮的10個村,這十個村子雖然情況不一,但有一個共性:內生動力不足,群眾滿意度不高,“等靠要”思想較為嚴重。如何破解這個難題成為擺在工作隊面前的難題。

針對這種情況,工作隊撲下身子,和村民同吃同住,用行動改變風氣,用執著獲得認可。娘子神鄉楊家溝村第一書記杜文,自駐村幫扶以來,每天早上起床後清掃村裡的道路,成了杜文每日必做的事情。他通過自己的實際行動,不但改善了全村的環境衛生狀況,還帶動群眾增強了環境保潔意識,為共同創造潔淨、優美、舒適的生活環境起到推動作用。

此外,扶貧工作組在貧困村內展開“勞動致富”的扶貧理念宣傳,引導村民勞動致富。對外,靜樂縣積極引導各級幫扶單位、駐村工作隊、第一書記、結對幫扶幹部等所有幫扶力量參與到消費扶貧工作中,號召人人參與消費扶貧、人人支持消費扶貧、人人宣傳消費扶貧。

據相關負責人介紹,前期,駐村幫扶幹部將貧困戶農副產品售賣信息在社交轉件上轉發,幫助貧困戶銷售農產品,增加他們的收入。後期,在貧困群眾的農產品有了穩定客戶後,駐村幫扶幹部還會以消費者身份,自發購買農產品。

“週末,我們工作隊試著將2戶老百姓的6000斤土豆拉到單位宿舍門口銷售,不到3個小時就售賣一空,而且大部分同事都是按每市斤1元購買的,很讓人感動。大家對貧困地區老百姓的這份心意,也讓我們這些參與扶貧的同志信心更足了。”志願者張欣介紹道,我們就是要通過消費扶貧,讓貧困戶看到自己勞動的價值,讓勞動成果為他們帶來脫貧致富動力,從而真正激發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樹立拒絕“等靠要”、主動脫貧、主動致富的思想。

開展合作幫扶模式

目前,靜樂縣與山西大學、太原學院、陽煤集團、國新能源4家駐靜幫扶單位率先簽訂了消費扶貧合作協議,通過高校、國企幫扶貧困村、貧困戶銷售農副產品,切實增加貧困群眾的收入。如今一座校農結合的銷售橋樑已經架起,一頭連著高校,一頭連著貧困戶,消費扶貧模式的輻射帶動效應日益凸顯。

近日,該縣豐潤鎮西里上村張四孩接過山西大學駐村工作隊送來的3000元后感動地說:“今年土豆大豐收,市場行情也就六七毛錢一斤,我坐在家裡,3000斤的土豆武勝國書記就幫我賣了3000元,真是想都不敢想啊。”

據悉,山西大學從2015年開始定點包扶靜樂縣,於2016年率先在全省舉起了消費扶貧的大旗,“以購代捐”紮實推進消費扶貧。據山西大學駐村工作隊長王治民介紹,“在10月下旬,他們在8天內銷售了12車5009袋250450斤土豆,共幫助老百姓收入200360元。”

  截至目前,靜樂縣各級幫扶力量共為貧困群眾銷售土豆、小米、黑谷等各種農副產品200餘萬斤,銷售金額達160餘萬元,帶動了2939戶貧困戶5395人增收。下一步,靜樂縣將繼續發動廣大駐村幫扶力量與貧困群眾做好對接,從拓市場、穩銷路,擴規模、增產量,保質量、樹品牌等方面入手,積極探索創新消費扶貧的方式、建立長期定向採購合作機制,協助貧困群眾發展生產,幫助貧困群眾建立穩定的農副產品銷售渠道,全力助推消費扶貧,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以駐村幫扶幹部的實際行動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