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正在懲罰不聰明的勤奮者

一個普通人應該做什麼並且可以做什麼,才能改善自己的境遇,過上想要的生活?

只要稍有進取心的人都想過這個問題,然而提供給大多數人的答案是:努力。這是個萬能答案。

“越努力越幸運”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拼盡全力,才能看起來毫不費力”

“你只管努力,最壞不過大器晚成”

這些說法當然都有道理,可是一味強調個人努力的作用,卻常常面臨一種尷尬:人們的努力和回報,常常是不成正比的。

《躍遷》這本書裡戳破了努力者必勝的泡沫:最成功的人,不見得就是最勤奮最努力的,那些活得不如意的人,也不見得就懶惰怠懈,他們應付生活所付出的努力,未必就比別人少。

因為獲得百倍受益的關鍵並不是百倍努力,特別是在這個變化越來越快的世界,埋頭苦幹、踏實努力的人,往往過得不如前瞻遠慮、走位靈活的人。

對人生的可能性理解得越深刻,就越覺得:世界正在懲罰不聰明的勤奮者,留給他們的戰利品越來越少。

因為問題的關鍵根本不是要不要努力、該不該努力、努力到什麼程度,而是如何努力才能卓有成效,如何勤奮才能實現跨越式成長。

01

聰明的勤奮者:

利用趨勢和平臺放大個人努力

世界正在懲罰不聰明的勤奮者

《躍遷》這本書的作者叫古典,還寫過百萬級的暢銷書《拆掉思維裡的牆》。他在《躍遷》的序言裡說到了他父母的困惑:

他的父母勤懇一生,他們沒法理解為什麼自己一個“無所事事”的朋友通過投資房產,輕鬆賺到了他們成千上萬倍工資?無法理解的同時,他們“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價值觀,深深地受到了衝擊。

這就是過分強調個人努力的侷限性。因為聰明的勤奮者幾乎都有這樣一個特點:既懂得驅使自己持續地努力和積累,又懂得藉助社會科技趨勢以及平臺優勢放大自己努力的收益。

所有的成長都需要持續努力和積累,但高手的分野往往發生在後半部分。只增加了前半部分的鬥志,卻沒有補齊後半部分的眼界,結果當然事倍功半。

如果懂得借時代的勢,借平臺的勢,一個人的命運會有多大區別?

古典原先是新東方的英語老師。在深圳參加創辦新東方分校的時候,有一天,他經過一個教室,裡面時不時傳來大笑。

他原本以為是哪個老師在試講,沒想到卻是一個消防員在給教職員工講解滅火常識。原本是無聊至極的活兒,可是這個宣講員竟然發展出一套極其有趣的講解方法,課堂氛圍好得不行。

古典被吸引住了,他觀察了一會兒,感慨萬分:這是一個極其優秀的講師,並不比臺下年薪幾十萬的新東方老師差,甚至更好。可惜了他所在的行業,如果他不是在講消防器械的使用而是講英語詞彙,恐怕是個極具競爭力的厲害同行。

新東方是個極有能量的平臺,天使投資人徐小平、做錘子手機的羅永浩、付費專欄賣了2600萬的李笑來、寫暢銷書的李尚龍、參加奇葩說的艾力……全都來自這個英語培訓機構。

新東方的興起是借了時代的勢,國門打開,國內外的文化交流和經濟貿易劇增,加之國民經濟發展,有條件送孩子出國的家庭越來越多,留學熱興起。

而一批又一批的新東方名師則借了平臺的勢,他們利用這個平臺放大自己的個人影響力,然後讓個人成長突破平臺本身。

這種平臺和個人雙贏的機制今天很常見,比如微博早期的草根紅人,直播平臺收入千萬的當紅主播、知識分享平臺的知名網紅。

而勤懇的父母也好,表現超出預期的消防員也罷,不可謂不努力,可是他們的付出和受益卻明顯不成正比。踏實勤奮多年的成果被不費力地超越,持續努力很久卻沒有相匹配的回報,不是怕努力而是怕努力卻沒有成效。

我寫過很多勉勵大家努力的文章,卻很少提及利用社會、科技趨勢以及平臺優勢來放大自己努力的收益這方面的知識。因為我從來沒有清晰地意識到這一點,這是我的知識盲區和能力短板。

不止是我,個人成長無法突破,大多數人會把原因歸結於自己不夠努力,畢竟百分百的投入非常少見也很難做到,總有更努力的餘地。

為什麼大多數人只懂得個人努力的道理,卻都忽略了培養“藉助社會、科技趨勢以及平臺優勢放大自己努力”這種能力呢?

《躍遷》提出的觀點讓我恍然大悟!真正的問題是今天大部分關於個人成長、生涯發展和人生設計的理念都源於心理學、教育學。這些學科的視角主要是從個體出發,希望個人通過整合、學習獲得成就感,追求的是一種內在的豐盛。

而很多人期待的提升競爭力、發揮優勢、快速增值等概念,卻來自社會學、經濟學和商業。從這個視角來看,個體在其中只不過是一個“社會原子”,更重要的是抓住趨勢、利用規律、達到外部的社會成功。

換句話說,個人命運並不是一條孤獨的航線,而是不可避免地和這個社會纏繞在一起。

只懂努力和精進是不夠的,聰明的勤奮者還懂得“借勢”,懂得借時代的勢,借平臺的勢,就像鳥藉助上升氣流和同伴的拍打翅膀,能夠飛躍大洋,他們利用平臺和社會系統的力道,撬動自己去更遠更好的地方。

過分強調個體努力的作用,並不能讓我們成為真正的“牛人”。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想取得成功,特別是巨大的成功,還需要借勢。

可是太多不聰明的勤奮者,深信做好自己就夠了,兩耳不聞社會和科技的發展趨勢、雙眼不看不同領域各個平臺的崛起,只盯著鼻子底下的一畝三分地。

02

聰明的勤奮者:

站位比努力更重要

世界正在懲罰不聰明的勤奮者

“選擇比努力重要”,我不止一次地聽過這個說法了,因為高頻率出現,我把它當成了老生常談。最近我才發現,我其實從來沒有真正地理解過這句話。

《躍遷》裡的說法更確切:站位比努力更重要。

上面說到的消防宣講員和年薪幾十萬的新東方講師的區別,就是站位不同。這是非常常見的現象:兩個初始能力相若的人,在頭部行業如互聯網,在尾部行業如郵政,起薪和成長速度會相差很多。同一家公司兩個能力相若的人,在核心部門和邊緣部門,收入和成長速度也不同。

古典後來轉型做職業生涯諮詢師,在遇到了成百上千名各行各業的優秀人才之後,他發現:每個細分領域最優秀的人,優秀程度都差不多。一個奔波於城鄉的優秀推銷員的智商和能力,並不比頂級高手差。同樣,即使在競爭最激烈的領域也有混日子的人,他們的水平很普通。

“你身邊肯定有這種站位極好的普通人,他們不是富二代,也不搞貪汙腐敗,但是僅僅由於他們卡在一個頭部行業,他們的受益就比普通人高出很多。

比如熱播電視劇《歡樂頌》裡邱瑩瑩的男朋友應勤,小城出生、父母是小職工、為人呆板,就因為進了互聯網公司,做了比較核心的技術崗,就比年長他很多歲、做輔助性人事崗位的樊勝美收入高得多,還買了房子。

那為什麼明明能力相若,有的人選了有潛力的行業,有的人卻進了夕陽產業而不自知呢?

因為選擇比努力重要,但認知決定選擇。信息爆炸時代,信息的獲取幾乎是沒有門檻的,但信息的篩選和認知卻是有門檻的。

就拿投資房子來說,把存款攥在手裡還是出手買房子買股票?如果買的話,買哪個城市哪個地段的房子?什麼時機買入,什麼時機拋售合適?

選擇行業和平臺也一樣,需要結合自身能力結構與社會、科技趨勢,需要克服短期利益的誘惑並看到長期利益,需要取捨權衡,這些都沒有那麼簡單,需要眼光和決斷力。

比如咪蒙最近採訪的一個真實離婚故事,兩人離婚最大的原因就是男人的成長跟不上女人的成長。男生在一家廣東很牛的媒體當遊戲專欄編輯,那個時候大概是傳統媒體的黃金時期,2001年在廣東房價只有三四千的時候,工資就七八千了。

女生最初靠男生養,後來靠男生的幫助和介紹入行,進了一家小遊戲公司,前四五年累死累活,工資只有三四千,男生有優越感,感慨還是幹媒體輕鬆。

可是當女生公司的遊戲大火變成遊戲行業的神話之後,女生的職位和工資卻以驚人的速度變化,而男生隨著傳統媒體衰弱,不僅工資越來越低,最後還因為部門解散而失業了。

知道“選擇比努力更重要”當然沒用,要知道如何選擇才有用。《躍遷》給出了選擇的策略。兩個關鍵詞:高價值區和頭部效應。

這是一個處處是機會的時代,可是越是處處是機會,個人就越需要打磨深思熟慮後做選擇的戰略能力。這個社會永遠是20%的行業和人賺了80%的錢,我們要做的就是成為那20%。

收益不僅和能力有關,還和站位有關。但不聰明的勤奮者不管站位,逮到什麼做什麼,一根筋地做下去。而聰明的勤奮者願意去看更大的世界,他們會有意識地尋找高價值區。

但高價值區沒那麼容易找,選擇太多、變化太多、不確定太多的今天,你需要非常努力地觀察、發現和求證,最終才能逐漸通過亂象發現高價值區。

因為高價值區有三個特點:

第一,高價值區往往是反直覺的,一旦“人傻錢多速來”,這件事馬上就變成低價值的了。比如股票牛市,當股票變成全民社交話題的時候,離牛市結束就不遠了;

第二,高價值區需要高競爭力,有些行業你明明知道高價值,但你資源、人脈、能力不夠,無法入場。比如公眾號,開公眾號的人很多,但能靠公眾號養活自己的只有少部分人,靠公眾號賺大錢的人更少。

第三,高價值區隨著時代在改變,往往此一時,彼一時,跟站位一樣重要的還有時機。就比如傳統媒體的黃金時代,優秀的畢業生可能會選擇進媒體,比如撒貝寧、許知遠。但現在最優秀的畢業生都往第一梯隊的互聯網公司鑽。

在一個充分競爭、互聯的時代,是幾個頭部與眾多長尾的時代,所謂頭部就是你所在賽道里高價值並且有優勢的領域。

根據高價值區和頭部效應,古典在《躍遷》裡把所有的選擇都可以分為四個區塊。

高價值高優勢頭部區:這個時候你在高價值區的第一陣營,你是風口上的獨角獸、名校的優等生、熱門電視劇的女一號。

高價值低優勢的鳳尾區:這個時候你在第三、第四爭議,是獨角獸公司裡打雜的、名校裡的差生、大熱電視劇裡的丫環。雖然不如第一陣營,但也還可以,比如當年《還珠格格》裡演金鎖的范冰冰,臺詞和戲份不多,但是跟著女主角身邊,曝光率很高,范冰冰的美貌成功地引起了注意。

低價值高優勢的雞頭區:你是小山頭裡的山大王,是某家小公司的核心員工,是一個冷門領域的第一名,是邊緣群體的中心人物。

低價值低優勢的沙漠區:你是小公司的邊緣員工,非核心產業的非核心崗位。這樣的地方你為什麼待呢?也許是因為安全感,低價值意味著低競爭,時間長了,鬥志沒了,能力沒了,你就被困住了。

那你告訴我,哪裡是高價值高優勢區,我直奔著去不就可以了嗎?當然沒那麼簡單。

你想去,也要有入場資格才行,做選擇要同時考慮領域的價值和個人的競爭優勢。

只考慮領域價值,卻不考慮自身競爭優勢,容易眼高手低。跳一跳能夠得著的地方,才是屬於你的機會。

馬雲的生意當然是頭部領域,可是跟你沒關係,你得找到你能入場的領域,把注意力放到你能影響到、能操作的賽場,儘快到你視野裡最近的頭部,從身邊的頭部做起,先做雞頭和鳳尾,再往前拱起來。

只考慮個人的當前優勢,不考慮領域價值,又容易圈地畫牢。高手會暫時放下自己的優勢去思考價值,他們用成長思維看自己,他們相信只要方向正確,資源、技能、優勢都可以積累的,所以考慮選擇的時候,領域價值的優先級比個人優勢更高。

比如,用了四年時間讀了一個專業,和其他專業的人比,有本專業的學科優勢,這個時候大學生特別容易在“專業對口的爛工作”和“專業不對口但有前景的工作”之間糾結,當然選後一個。

最後還有注意,選擇比努力重要,但選擇不能代替努力。

宣佈“這個行業我不合適”“這不是我喜歡的工作”太容易了,而認識到“我有問題”“我能力不足,對我有難度”很難。很多人在選工作、選公司、選情感的時候,都喜歡用選擇代替努力。

戀愛談得不愉快就換個對象咯,工作不痛快就換個工作咯。專注、刻意練習、不斷積累精進是高手的必經之路,選定高價值方向之後需要培養自己的高競爭力。

聰明的勤奮者絕不是不勤奮,不是投機取巧,不是不費力就成功,而是有策略的勤奮。

03

聰明的勤奮者:

大聲問“學來有什麼用?”並不丟人

世界正在懲罰不聰明的勤奮者

專注、刻意練習、不斷積累精進是高手的必經之路,所以聰明的勤奮者還深諳高效學習之道。

在知識爆炸的時代,學習者都面臨著這樣的囧境:生有涯,知無涯,這個世界永遠有讀不完的書以及非常多學了一定有用學了或者可能有用的知識。

專業細分在工業時代是一種有效解決方案,可是知識總量劇增,現在一個人學完細分領域的所有知識也很難了,而且如果過分聚焦、專注還可能導致視野狹窄、跨界能力低下。

當今有一種普遍的知識焦慮。但不聰明的勤奮者永遠在焦慮如何學得更多,學得更快,而不是“學來幹嗎”的思考上,比如“如何一年讀完300本書”、“如何零基礎快速學完一個領域的知識”。

這樣為什麼無效呢?甚至越學越慌張、越學越焦慮?因為今天,在具體情境裡串聯知識的,不是學科脈絡,而是場景問題。《躍遷》的作者古典發現,焦慮的根源其實是,你學習的速度跟不上遇到問題的速度。而不對症的知識學得再多,也解決不了你的焦慮。

那該怎麼辦呢?《躍遷》給出的答案是:用問題樹代替知識樹。

傳統的知識管理是知識樹思維,先建立知識體系,“廣積糧,緩稱王”,並相信將來或許有大用。

甚至有一種潛在但強勁的風氣,在鄙視強調用處的學習者,好像問“學來有什麼用”成了一件特別政治不正確的事,會被斥為功利、浮躁。然後就有了“我怎麼知道這個知識有用”的困惑,以及“這個很重要,先記下來再說”的倉鼠心態。

和知識樹不一樣,問題樹依託的是真實的、高價值的,並有可能被解決的問題。我們需要的就是用來解決問題的知識。比終生學習者更有效的是終生提問者。你要學什麼,取決於你要解決什麼樣的問題。

問題樹思維的好處是,你專注地解決問題,學習動力更強。一個問題解鎖後,會帶來更多更大更有趣的問題。以問題為中心,自由地調用各個學科領域的知識,不再為學得不夠多、不夠快而焦慮,在這個過程中,既孜孜不倦又平靜從容。

說這是功利,我不同意,它更像是不聰明的勤奮者為了自我安慰,在貶低高效學習方法的說辭。相比漫無目的、為了學習而學習的方式,我覺得提問式學習、基於場景學習才是這個時代的離校成年人的學習之道。

大聲地問“學來有什麼用”並不丟人。

世界正在懲罰不聰明的勤奮者

世界正在懲罰不聰明的勤奮者,留給他們的戰利品越來越少。

就像小說《在輪下》裡說的:“面對呼嘯而至的時代車輪,我們必須加速奔跑。有時會力不從心,有時會浮躁焦慮,但必須適應。它可以輕易地將每一個落伍的個體遠遠拋下,碾作塵土,且不償命。”

(文章原創首發於個人公眾號:深夜書桌,ID:shenyeshuzhuo

- The End-

李小墨

職業讀書人,暢銷書《請停止無效社交》作者;前海南特區報記者;

我相信,一個人的閱讀史,往往就是他的思想成長史和能力發育史。每看完一本書就寫一篇深度解讀文章,每個月一份高質量書單,每天更新隨筆日記。不賣劣質雞湯,不說正確的廢話,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