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城:南國紅豆發新枝 綻放粵韻新魅力

禪城:南國紅豆發新枝 綻放粵韻新魅力

戳藍字“今日禪城”關注我們哦~

“落花滿天蔽月光,借一杯附薦鳳台上,帝女花帶淚上香……”漫步在禪城兆祥公園,我們不僅可以聽到私夥局的粵曲韻律,還隨處可見曲徑迴廊、與粵劇有淵源的瓊花和紅豆樹,以及各種粵劇臉譜……

作為粵劇的發源地之一,粵劇在禪城有良好的群眾基礎。無論是在祖廟、廣東粵劇博物館等景區,還是在禪城各個公園,甚至是家門口,都能聽到不絕於耳的粵曲。在這座活力四射的城市中,粵劇始終生長在城市肌理。

今年恰逢粵劇被列入世界非遺十週年。近日,為期十天的“粵韻傳承·華光盛典”——2019佛山粵劇華光誕民俗活動舉行。來自海內外的粵劇名家齊聚一堂,交流技藝,探討新時代傳承弘揚粵劇文化的新路徑。

禅城:南国红豆发新枝 绽放粤韵新魅力
禅城:南国红豆发新枝 绽放粤韵新魅力禅城:南国红豆发新枝 绽放粤韵新魅力

2019佛山粵劇華光誕民俗活動。珠江時報記者戚偉雄 攝

禪城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張紅兵表示,禪城是粵劇的發祥地,政府有責任和義務保護好這顆“南國紅豆”。

近年來,禪城建立了眾多文化陣地,不斷普及粵劇,推動粵劇進校園、粵劇進社區。通過舉辦華光誕等活動,增進各界對佛山粵劇發源地的文化認同,提升佛山文化影響力,實現以文化促進旅遊、以旅遊帶動經濟發展的良好局面。

打造民俗文化品牌 用粵劇連接海內外

各類粵劇角色同臺亮相,耍刀弄槍功架十足……佛山粵劇傳習所(佛山粵劇院)帶來的粵劇功架表演《生旦淨末醜》作為開場節目,拉開了2019華光誕民俗活動序幕。

禅城:南国红豆发新枝 绽放粤韵新魅力

佛山粵劇華光誕民俗活動作為禪城的一項傳統民俗文化品牌活動,自2008年起,已經成功舉辦了12屆。不僅成為全球粵劇藝人相聚一堂的文化盛會,更是港澳、內地及海外粵劇名家和“大咖”藝人切磋技藝、交流聯誼的集散地。今年,華光誕便吸引了來自英國、美國、澳大利亞等多個國家,以及港澳地區的粵劇名家、粵劇團體、粵劇發燒友及遊客等近千人參加。

禅城:南国红豆发新枝 绽放粤韵新魅力

《古窯粵韻》(資料圖)/莫冠迪

小神鷹、曾小敏、崔玉梅、梁淑卿、陳韻紅、文汝清、劉惠鳴、朱振華等眾多海內外粵劇“大咖”出席活動,齊賀華光,彰顯華光誕的盛大規模與不可取代的重要國際地位,體現了禪城作為粵劇發源地的號召力。

粵劇在新時代如何與其他藝術形式相結合,更好地傳播,這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2017年,華光誕舉行了粵劇文化聯盟啟動儀式,後更名為“粵劇+”。2018年華光誕以“粵劇+”為紐帶,上演一場精彩紛呈的粵劇·家文化大餐。廣東粵劇博物館還建設了“聲音郵局”,通過新媒體音視頻圖文的技術呈現,遊客只要動動手指,就能欣賞到粵劇名家的表演影音和唱段。今年,華光誕開幕當天,廣東粵劇博物館播放了國內首部4K全景聲粵劇電影《白蛇傳·情》片花,展現電影中獨特的韻律美感。

禅城:南国红豆发新枝 绽放粤韵新魅力

2018佛山粵劇華光誕活動上,佛山粵劇院演員們扮相極其出彩。

粵劇劇目展演、粵劇電影展映、粵劇圖片展、粵劇藝術學術研討會、粵劇電影沙龍以及華光誕慶典等數十場活動在佛山精彩上演。華光誕不僅是粵劇團、粵劇會館、粵劇名伶演戲酬神的舞臺,更是粵劇基金會、專業院校、研發機構、媒體和粵劇編劇、民俗專家顧問、名伶後人頭腦風暴的交流盛會。

禅城:南国红豆发新枝 绽放粤韵新魅力

著名粵劇藝人倪惠英說:“粵劇是前輩一代一代流傳下來的寶貴財富。我認為舉辦華光誕活動是後人對前輩和對粵劇的敬畏之心。在粵劇之鄉舉辦粵劇盛宴,是全球粵劇尋根問祖的文化盛宴。我們要堅守初心,守住這份底蘊深厚、源遠流長的文化根脈,讓傳統文化薪火相傳,代代相守。”

禅城:南国红豆发新枝 绽放粤韵新魅力

提供粵劇傳播平臺 弘揚傳統曲藝文化

聽粵劇、摸戲服、打木樁……每個週末,都有不少小朋友在家長的陪同下,來到廣東粵劇博物館,通過觸覺、視覺、聽覺等途徑感受傳統的佛山粵劇文化。當看到用作練功的木樁時,他們有模有樣地打起拳來;面對著古老戲臺上那金光燦燦的八音鼓時,他們的眼睛充滿了好奇;當悠揚的戲曲聲響起來時,他們跟著手舞足蹈起來。

禅城:南国红豆发新枝 绽放粤韵新魅力

《粵韻》(資料圖)/鍾其原

文化傳播需要載體。為更好地宣傳粵劇文化,兆祥公園被改造成粵劇文化公園,每日早晨都有私夥局演出。來自各地的粵劇發燒友們聚集於此,或駐足欣賞或登臺獻唱,樂在其中,好不熱鬧。廣東粵劇博物館中的粵劇戲臺,平時也免費給私夥局發燒友使用。

禅城:南国红豆发新枝 绽放粤韵新魅力禅城:南国红豆发新枝 绽放粤韵新魅力

兆祥公園被改造成粵劇文化公園,每日早晨都有私夥局演出。

將兆祥公園打造成為粵劇主題公園,既能推廣優秀傳統文化,也有利於粵劇的傳承。正是由於這一從傳統宗祠向現代博物館轉變帶來的無形文化遺產價值,200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了兆祥黃公祠“聯合國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獎榮譽獎”。

除了兆祥公園,佛山祖廟萬福臺也是禪城一處重要的粵劇文化的標誌和符號。這是廣東省保存最完好、最古老的戲臺。佛山粵劇,有著350多年曆史。據記載,明清時期,本地戲班組成之後,首場演出都是在萬福臺舉行,通過之後才可以到四鄉巡演,而外地來的戲班要想在佛山演出,也需要在萬福臺通過演出才行。秋收之後到春節或北帝誕前後,萬福臺上好戲連臺,成為粵劇演出最權威的聚集地。祖廟萬福臺逢週六日、初一十五定期在萬福臺舉辦粵劇演出,積極弘揚粵劇曲藝文化,擴大粵劇普及面,為粵劇傳播提供舞臺。

禅城:南国红豆发新枝 绽放粤韵新魅力

佛山祖廟萬福臺。圖/祖廟博物館

禅城:南国红豆发新枝 绽放粤韵新魅力

在下朗村,村民們常常相約唱上一段。珠江時報記者譚兼之 攝

目前,佛山正在籌備粵劇文化園項目,按照規劃,佛山粵劇文化園將包括1100個座位的大劇場、500個座位的小劇場、250個座位的先鋒劇場,並涵蓋粵劇文化展覽、培訓、文化消費休閒等文化配套功能,總投資3.5億元。該項目計劃於今年12月動工,建設週期2年多,將成為粵劇在佛山發展的重要載體。

未來觀眾如何培養 走進校園成為共識

禅城:南国红豆发新枝 绽放粤韵新魅力

一種藝術戲曲繁榮與否,觀眾的多寡是衡量的一個標準。作為嶺南文化藝術瑰寶,粵劇的發展與傳承一直備受關注。其中,粵劇觀眾“青黃不接”是粵劇界老生常談的一個話題。“沒有了觀眾,就等於沒有了前途。”在禪城區文化館副館長葉莉看來,傳播是粵劇的發展之道。

好的藝術需要有接班人以及新粉絲。佛山從去年起創辦少兒粵劇藝術節,給孩子們提供展現實力、磨礪技藝的機會和空間。10月11日,佛山市第二屆少兒粵劇藝術節在瓊花大劇院落幕,25個各具特色的節目,為觀眾呈上一臺獨具匠心的“小鬼做大戲”。

參加少兒粵劇藝術節的學校,不少在10多年前就已經先行先試,開展粵劇特色教學。如佛山一小專門編撰了粵劇校本教材;下朗小學在禪城區文化館、張槎街道、下朗村委會等單位的支持下,開設了“小小紅豆”粵劇課程和少兒粵劇班,充分挖掘“南海十三郎”的故事,傳承非遺文化。

良好的傳承氛圍,讓本屆少兒粵劇藝術節受到更廣泛關注,從初賽到決賽,累計近200萬人次觀看網絡直播。佛山粵劇院院長李淑勤表示,粵劇進校園不是把孩子都培養成專業的粵劇演員,“能夠培養出新一代的粵劇觀眾,對我們來說已是莫大的欣慰。”

文 | 珠江時報記者黃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