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好累”“不開心”,上班如上刑?這樣輕鬆走過職業倦怠期

“大半的人在二十歲或三十歲上就死了。一過這個年齡,他們只變了自己的影子。以後的生命不過是用來模仿自己,把以前真正有人味兒的時代所說的,所做的,所想的,所喜歡的,一天天的重複,而且重複的方式越來越機械,越來越脫腔走板。”

——《約翰·克里斯多夫》羅曼·羅蘭

每次過完假期,我們總是難免被“節後綜合症”干擾:

  • “假期怎麼這麼短啊!是不是7天啊!”
  • “感覺還沒玩夠呢,真不想去上班啊!”
  • “想到上班,我這辭職的心按捺不住!”
  • “頭昏腦漲,提到工作就煩啊!”

節後上班第一天,網上哀嚎一片,看看身邊的朋友們也都是滿臉寫著“我不想上班”。

大家也都很有自知之明:節後綜合症嘛。過幾天就好了!

但是真的如此簡單嗎?“不想上班”真的只有節後綜合症這個原因嗎?與節後綜合症極其相似的“職業倦怠症”又如何界定呢?出現職業倦怠又該如何應對呢?下文將一一闡述。

01 節後綜合症有什麼負面影響?如何應對?

據統計,每次過完小長假,十之八九的上班族都會被節後綜合症連累。

其原因是,我們上班族平時在工作日內大多都在忙著各種工作上的事情,見的也都是與工作相關的人,而與此無關無關的事和事都被我們摒棄在工作之外。

而當假期來臨,那些被我們刻意摒除在外的事開始就開始佔據我們的時間,打亂了我們原有的節奏和節律。

“心好累”“不開心”,上班如上刑?這樣輕鬆走過職業倦怠期

而長假期間的自我放飛,使我們的生物鐘出現紊亂,等開始上班時,突然之間重新投入快節奏的工作,本能地就會反感。這就是所謂“節後綜合症”。

節後綜合徵有哪些主要表現呢?最典型的、同時對我們影響最直觀的有以下2種:

1、上班恐懼症讓我們最無可奈何的一個表現:

  • 想到上班就有氣無力、焦躁不安;
  • 面對工作感覺厭煩甚至恐懼;
  • 哪怕坐在辦公室也是身在曹營心在漢,不斷盼望下一個假期…

2、睡眠紊亂症

  • 這是因為我們放假要麼宅在家裡,天天睡到自然醒,晚上各種嗨熬到凌晨兩三點。
  • 要麼走親訪友或者外出旅遊,總之吃得多懶得動,身體機能降低,休息得比上班時還少!
  • 生物鐘嚴重顛倒,想著要上班了,強迫自己入睡,卻不由自主耍手機…關了手機,10分鐘

能翻身50次,照樣也睡不著!

到了白天上班當然暈頭耷腦,有氣無力,困得要命了。

3.飲食無節制,腸胃負擔重。

放假期間,不說“媽媽菜爸爸湯”的無上味道,各種宴請更是打亂了我們平時的飲食規律,有人煙酒無度,有人暴飲暴食,造成營養失衡,使我們身體各器官超負荷運轉,引起功能紊亂。不但讓人體感到不適,更一步造成了情緒上的懶散與煩躁。

如此,種種原因累積,歸回緊張工作環境以後,身心驟然出現蒙圈狀態,也是很正常的。

“心好累”“不開心”,上班如上刑?這樣輕鬆走過職業倦怠期

應對技巧:要想緩解節後綜合症也比較簡單:

1.循序漸進找到工作狀態

① 建議上班前3天,可以優先安排一些常規的難度小的事情,作為緩衝調整。

② 跟朋友同事交流釋放一下假期的“過剩能量”,從別人的故事和自身的體驗中,找啟發,找動力:比如,本次沒能帶家人出去旅遊,那麼下次努力帶全家去體驗、長見識;若這次已經旅遊了,那下次可以提高出遊檔次和消費水平;

③ 查詢自己銀行卡的餘額餘額、信用卡賬單、算一算馬上要用的開支……

這樣,優秀如你我,內憂外患之下,動力慢慢就來了。

2.好好補眠,矯正生物鐘

無論何時,一夜好眠都能緩解精神疲勞,讓我們在醒來時精神抖擻。那麼,今天晚上就不要玩手機了吧。找回節奏才是正事。

①不妨聽聽輕音樂靜靜心

②用碎片時間做個動態冥想:專注於當下的事就是動態冥想。

例如:哪怕你在喝一杯咖啡,那麼細細品味咖啡的口感、香味、溫度,體會它們給你帶來了身體及心靈上的那些細微感觸…

除此之外,洗臉、走路、坐車都可以進行這樣的動態冥想,放空腦海中雜亂興奮的念頭,自然能慢慢得到充分休息。

3.合理飲食

這個按照自己的正常生活規律進行恢復,及時補水、健康規律飲食,畢竟身體是精力旺盛的本源,也是奮鬥工作的最大資本。

其實,節後的兩三天如果感覺提不起精神,工作效率變低甚至不想上班這都是正常的,無須焦慮不安,節後綜合症並不可怕,緩衝期過了,它自然就銷聲匿跡。

“心好累”“不開心”,上班如上刑?這樣輕鬆走過職業倦怠期

02

相比“節後綜合症”這隻小巫,我們更應該警惕“職業倦怠(burnout)”

它看起來和“節後綜合徵”十分相似,但是在我們周圍卻潛伏已久,而來勢洶洶。

什麼是職業倦怠?"職業倦怠症"又稱"職業枯竭症",意思是我們在過重的壓力之下產生的身心疲勞與耗竭的狀態。它表面上看起來和節後綜合徵很像:

  • 不想上班想離職,找理由請假,常常焦慮和抑鬱
  • 總是感覺疲勞、頭昏腦漲,有些人還會出現嚴重的腸胃、血壓等方面的亞健康。
  • 出現睡眠紊亂,夜裡容易處於緊張、亢奮、不能放鬆的狀態,放不下心中憂慮的事

情,然 後白天犯困、精神萎靡不振。

“心好累”“不開心”,上班如上刑?這樣輕鬆走過職業倦怠期

"職業倦怠症"這個概念,最早由F reudenberger 於1974 年提出, 隨後M aslach 等人把對工作上長期的情緒及人際應激源做出反應而產生的心理綜合症稱為職業倦怠。

說簡單點就是: 職業倦怠是我們在不能順利應對工作困難、化解壓力時的一種極端反應,根本原因就是,由於我們長時期受困於壓力過大的環境中,而產生了情感、 態度和行為的衰竭狀態。這個病症主要是心理問題。

  • 情緒衰竭: 情感資源過度付出的耗竭感;缺乏激情和活力,特別容易感覺到疲憊;

用流行語簡稱:心好累。

  • 去人性化:也就是態度上 對人對事冷漠麻木、敷衍了事、玩世不恭,也或者是憤世嫉

俗、 富於攻擊性,簡稱:不開心

  • 自我效能感降低: 自我評價消極,空有工作能力,行動上卻喪失了動力,當有心無力成

為常態,做任何事都失去了成就感。因此,“我不行”就成了口頭禪和自我定義的標籤。

其實,“我不行”並非真的沒能力,而是沒動機所以不願意。

綜上所述,節後綜合症持續時間短暫,是由放假的自我放縱而引起的短期內的上班厭倦感。而職業倦怠因長期的工作壓力而起,過重的身心負擔直接導致我們的工作狀態及結果變差,然後又加深職業倦怠。

如此惡性循環,原本的大好青年就開始動不動嚷嚷:“心好累”“不開心”“我不行”,逐漸變成了“間接性躊躇滿志、持續性混吃等死、 送命式熬夜、做夢式暴富 ”的“惡臭年輕人”。

“心好累”“不開心”,上班如上刑?這樣輕鬆走過職業倦怠期

03

為什麼我們會覺得“心好累”“不開心”“我不行”?

我高中同學王昊是家中獨子,父親是我們縣城銅礦的小領導,生活悠閒,因此也早早就給他規劃好了人生,他呢也就像父母期望的那樣:考研、考公務員,然後進到縣城的黨校公幹。

一個85後年輕人,每天9點去黨校簽到,然後?沒事了。要麼像其他的同事那樣喝著茶、看著報紙,熬到下班,要麼出去到處瞎晃,像個遊魂似的晃到下午5點,會去露個臉就可以回家了。

認識他的人都說:“看,王昊多爽啊,工作清閒穩定,哪像我們窮打工。”

其實,王昊說,這樣看似光鮮的日子簡直耗完了他的心勁兒,讓他感到窒息;而這種一眼看到老死的日子,令他細思極恐:

“我每天都無法順利入眠,哪怕半夜睡著了也時常在心虛擔憂中驚醒;心中總是悵然若失,又彷彿有塊沉重的石頭壓著,我沒事就是發呆,腦子也不知道想得是什麼;去新圈子接觸人又覺得無所適從看見什麼覺得厭煩.......總之,快被逼瘋了。”

忍受了6年後,他終於忍不住辭職了。跑到了惠州那邊一所學校裡去任教。

一年後再見他,整個人一掃之前的頹廢,眼神明亮神采奕奕。

也是,收入高了,找到了工作的意義和成就感,日子也就有了生機與活力。

他說:“哪怕熬夜做課件也是有幹勁的,人啊,就要活得'值得'。”

因為找不到“意義”。因此,成就感便無從談起。

未來可期,人間自然值得。

“心好累”“不開心”,上班如上刑?這樣輕鬆走過職業倦怠期

04

所有的倦怠,不過是心力被耗竭了。然而,對大多數人來說,沒有一走了之的底氣,也不能不管不顧地任性,怎麼辦呢?

一、找到存在感,為人生每一天賦予意義

TED有場演講叫《如何找到人生的意義》,主講人Emily Smith告訴我們:尋找人生意義有4大途徑:歸屬感,目標,超然感和講故事。

1、歸屬感。

歸屬感來自於一種關係,一種你與他人在本質上彼此是否處在相互珍惜的關係中。但有些群體或關係,提供的是廉價形式的歸屬感;你被重視的原因是因為你所相信的事物、你對人的好惡、而不是你的本質。


真正的歸屬感源自於愛。它存在於個體間共處的時光當中,且它是一種選擇──你可以選擇與他人培養歸屬感。


Emily Smith說,對很多人來說,歸屬感是人生意義的重要來源,就是與家人及朋友之間的聯結。的確如是。

2、目標:

這裡所說的目標的重點是你能給予什麼,而不是你想要什麼。

比如,很多人創業之始的初心都是為了讓自己的親人能夠因自己的存在,而過得更好。僅此而已。好利來蛋糕的創始人羅紅就是想讓媽媽吃上自己親手做的蛋糕。

由此可見,目標的關鍵在於用你的力量去服務他人。

這種目標才更具力量。

當然,對很多人而言,這是透過工作來達成的。那是我們做出貢獻和感到被需要的方式。但這也意味著,像是無心工作、失業、低勞動參與率等等議題──這些不僅是經濟問題,也是存在主義問題。人們若沒有值得去做的事,就會掙扎折騰。當然,你不需要從工作中找到目的,但目的能讓你有活下去的意義,有驅使你向前行的「理由」。

3、超然:

這裡說的超然是一種狀態,是指某個時刻,你超脫了日常生活的喧囂擾攘,自我感正在漸漸消褪,你會感覺到和更高的現實產生連結。

心流也是一種超然。而冥想可以達到心流的感覺。

4、說故事

你告訴你自己關於你自己的故事。用你人生中的事件來創造一個故事,能讓你看得更清楚。它能協助你瞭解你是怎麼變成你的。但我們通常沒發現,我們故事的作者就是自己,且我們可以改變說故事的方式。你的生命並不只一連串的事件。即便你被事實給限制住,你仍可以編輯、詮釋、再重新述說你的故事。

例如一位叫做埃梅卡的年輕人,因為打足球而癱瘓。受傷後的他很沮喪:我的人生曾經很棒,現在卻很糟。

但後來,埃梅卡把他的故事進行改造:在我受傷前,我的人生沒有目的。我常去派對,且我是個很自私的人。但受傷讓我明白,我可以成為更好的人。

這樣的故事激勵了很多人,也改變了他的人生,他找到了他的目標和意義。

心理學家丹麥亞當斯稱這現象為「救贖的故事」,用好的來救贖不好的。他發現,過著有意義人生的人,他們說的故事內容通常都是他們的人生由救贖、成長、愛來定義。

如何做到改變呢?

只要完整地反思你的人生、你的關鍵經驗如何造就了你、你失去了什麼、獲得了什麼。

改變過程可能要花好幾年,也可能充滿痛苦和掙扎。但擁抱那些痛苦的記憶,能帶來新的洞見與智慧,讓你能找到那支撐著你的信念和善念。

“心好累”“不開心”,上班如上刑?這樣輕鬆走過職業倦怠期


二、用正面反饋法,給重複單調的事建立儀式感

記得消消樂遊戲剛出來時,大家都樂此不疲忙著衝關。為什麼我們在玩這些遊戲的時候,打了一盤又一盤都不覺得煩?就是因為有升級有獎勵這種儀式感。

曾經看到過一個這樣的故事:

剛入行的小白銷售員特倫特·迪爾施米德在股票股司,用短短18個月內就創造了500萬美元的業績,一年之後的他獲得75000美元的薪資,然後被另一股票公司以20萬美元的年薪挖走。

一個菜鳥,他是如何做到這樣驚人的業績呢?

其實,他就是給自己營造了一種儀式感。

身為小白推銷員,他必須每天大量打電話,量變產生質變才可能給他帶來業績。

但是,這個工作枯燥而且消耗能量:做過這件事的人都知道,面對推銷沒有幾個人會有好脾氣,因此推銷員常常備受打擊和挖苦。

而特倫特·迪爾施米德每天開工時,都會準備120個回形針,每打完一通電話,他就會放一個回形針到一個空盒子。

就是這樣的“噹啷”聲,就是這樣一個具有儀式感的簡單動作,才讓他每天能夠重複打120個陌生的拜訪電話,並日復一日持續下去。

其實,這在心理學上叫“正面反饋法”,也相當於自我激勵與肯定。面對單調枯燥,用儀式感給自己一個正面反饋,也能發現其中的樂趣。

“心好累”“不開心”,上班如上刑?這樣輕鬆走過職業倦怠期

三 不與別攀比,活出自己的風格與節奏

曾經有個朋友跟我說:你知道為什麼現在的人很容易不開心嗎?哪怕千方百計追求到手的東西也不見得珍惜和開懷,就是因為太愛攀比。

你以為痛苦的事情是錢少活多壓力大老加班?不,最痛苦的莫過於是覺得自己付出多而別人付出少,結果別人卻比我輕鬆成功比我過得好。

俗話說:人比人氣死人。話糙理不糙。因此,活得明白、高級的人都不會和別人進行攀比。

俞敏洪在《願你的青春不負夢想》這本書中說:

一個人想要變得與眾不同,最重要的是不要與別人比較——總有人比你好,也總有人比你差,這種比較沒有意義,改變不了現狀,只會讓沉溺在比較之中的人變得心胸狹隘。

你應該和自己比較——比較一下自己今天是不是比昨天有進步,明天是不是比今天更有進步。

之所以說這樣的一段話,完全是俞敏洪有感而發,算是一種頓悟。

眾所周知,俞敏洪是農村子弟,連續參加3次高考才考上大學,最終被北京大學西語系英語專業錄取。

但是和其他的同學相比,他顯得無知、落後、格格不入:不會普通話、沒有任何文體類特長,甚至連他曾經引以為傲的英語都蹩腳得一塌糊塗。

好強的他感到深深的自卑,只好拼命學習,想用驕人成績讓人刮目相看。最終卻勞累過度,被迫告病休學。

直到躺在病床上,他才反思頓悟:跟別人比,沒有任何意義;進步是自己的事情,跟別人無關。

“心好累”“不開心”,上班如上刑?這樣輕鬆走過職業倦怠期

其實,我們之所以累到虛脫也感受不到幸福,就是因為我們不少人追求的不是“幸福”,而是“比別人幸福”。

然而每個人的起點和現狀各有不同,就像一個農村小夥不懈奮鬥3年在一線城市買車買房,而他的某個玩世不恭的同事因為老房拆遷而分到2套房,看似比他過得滋潤瀟灑。

其實誰的幸福定義是什麼誰知道。

因此,我們沒有必要為了攀比表象而無視自己的優勢和成就感,亂了自己的節奏。

村上春樹說的:

“不管全世界所有人怎麼說,我都認為自己的感受才是正確的。無論別人怎麼看,我絕不打亂自己的節奏。”

最後的小結:

節後綜合症和職業倦怠有一定的相似度,但我們應該警惕,節後綜合症的習慣遺留,變成職業倦怠的一個禍根。

我們可以把“心好累”“不開心”“我不行”當成黑色幽默,也可以適當“倦”適當“疲”,但是記得要不斷調整、自我升級。願我們隨時隨心順利走過職業倦怠的沼澤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