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曲靖調查隊:找準路子 拔掉“窮根”

經濟視野網11月12日電(賽雪 滕仕礦) 在滇東北高寒山區有一個深度貧困村——雲南省曲靖市會澤縣大井鎮倉房村,那裡山高坡陡溝深、農戶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土地貧瘠。但有一支隊伍——國家統計局曲靖調查隊的駐村工作隊進駐僅一年半,該村的面貌就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委會和工作隊多次受到當地黨委、政府的表彰,脫貧攻堅穩步推進,村民收入節節攀升。

從“軟弱渙散”到先進優秀

2018年初,接到掛鉤幫扶倉房村開展精準扶貧的通知後,曲靖調查隊便在單位裡選出3名精兵強將組成了駐村工作隊。3月,調查隊送駐村工作隊員進村,開展村情、貧情摸排。

令工作隊員感到驚訝的是,村委會黨總支書記和主任均已於數月前先後辭職,村委會只有副支書、村監會主任和副主任3人在崗。“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沒有了一把手的村委會,各項工作便都沒有了頭緒。

為尋找工作突破口、謀求全村長遠發展之計,曲靖調查隊黨組書記、隊長王利民與會澤縣委政府、大井鎮黨委政府積極溝通協調,配齊了村委會班子成員,由較熟悉倉房村情況的葉萬能擔任書記,明確班子成員的職責,讓精準扶貧各項工作落到實處。同時,調查隊還幫助村委會建立完善“三會一課”制度,調查隊班子成員輪流到村裡講黨課,增強了村黨總支的凝聚力、戰鬥力,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

為摸清貧情,駐村工作隊每天起早貪黑爬山下溝入戶走訪。經過一個多月的時間,通過與村民交心談心、瞭解致貧原因,終於把建檔立卡戶檔案建起來了,在全鎮率先實施了掛圖作戰。

駐村工作隊第一書記杜連傑說:“那段時間,每天起早貪黑步行進村入戶,走得腿都抖了。”駐村工作隊艱辛的付出不僅得到了村民的認可,還陸續有周邊村委前來學習參觀。2018年底,村委會兩人被鎮委、鎮政府考核為優秀。今年7月,村委會書記、駐村工作隊第一書記、村委會副主任均被評為優秀共產黨員。

從傳統農業到致富產業

要脫貧,發展產業是根本。倉房村地處偏僻交通不便,土地貧瘠狹小不成規模,是劣勢;村前山腳就是牛欄江,氣溫偏熱,是優勢。該村到底適合發展什麼產業?

工作隊與村委會開始一次次的討論分析。種核桃,周邊鄉鎮已經較多;種高粱,無人收購;種金銀花,此前村裡試種過因乾旱而絕收;養豬,因交通不便無大公司入駐;種小米辣,村民們已經家家戶戶在小規模種植……

工作隊經過多方打聽得知,紅線椒適合在氣溫偏熱的地帶種植,且產量高、價格穩定。2018年,工作隊便與麒麟區東山鎮專業種、銷該類辣椒的農業公司取得聯繫,並邀請了公司負責人到倉房村實地考察。認真分析後,該公司同意免費提供籽種試種10畝。經過幾個月的生長,畝產達到了2噸,產值4000餘元。試種成功,該公司今年初便與大井鎮簽訂了1000畝的種植合同。

今年,倉房村發展紅線椒500畝,日前已進入了採摘期,畝均收益3000元左右,經濟效益明顯。今年,2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種植紅線椒46畝,貧困戶戶均可實現收益8000元左右。按照目前現行收入貧困線標準,農戶種植紅線椒,同時再輔以一定的養殖、務工,基本能夠實現穩定脫貧。

公司在收購辣椒後,每噸還給村委會集體經濟200元,村委會又可將之用於發展村莊建設。目前,該種植公司已在大井鎮投資建設辣椒加工基地,以帶動該產業在當地的發展。

從“流浪漢”到脫貧戶

說起村裡的變遷,曾經的“流浪漢”沈興富最有代表性。

沈興富今年已經56歲,他的母親87歲。30年前,父親去世後,因忍受不了家鄉的貧困,他便外出務工,隨後杳無音訊,村裡人也都把他當成了失蹤人口。2013年,他回到了倉房村,30年的變化,讓他差點找不到回家的路。為了讓他在家安心生產的同時照顧老人,村委會一次次給他送優惠政策上門——補貼2萬元幫他蓋起了小平房,讓他和母親享受了低保,並安排了一個鄉村保潔員的公益崗位給他,每月可收入500元。

去年駐村工作隊又到他家,讓他試種一畝紅線椒,他和母親終於實現脫貧。今年,他又種了2畝紅線椒。沈興富說:“以前種植玉米、洋芋、小米辣,3年的收入還頂不上現在一年。明年,我還要多種幾畝。”他回家後,老母親的身體越來越好了,笑容也多了。沈興富說:“都是黨和國家的政策好,我以後再也不流浪了。”

通過曲靖調查隊一年多以來的幫助指導,倉房村的脫貧攻堅工作已取得明顯成效。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加強脫貧政策引導,深入開展產業扶貧,確保貧困戶收入穩中有升,早日拔除‘窮根’。”杜連傑充滿信心地說。

(作者單位:國家統計局曲靖調查隊)

凡本網站註明“來源:經濟視野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及作者”。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