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貨!發現蛋白尿怎麼辦?哪些疾病可以導致

蛋白尿診斷思路
蛋白尿常規方法實驗檢查呈陽性,或定量檢查超過150mg/D,排除假性蛋白尿是一個常見症狀,可分為功能性和器質性,器質性可分為腎源性和腎外源性。


1:腎小球性:以白蛋白增多為主,佔70-80%,β2微球蛋白正常或輕度增高,尿蛋白每日排出量較多,常在1g以上,(2)生理性:這是泌尿系統無器質性病變,尿內暫時出現蛋白尿的情況,又稱功能性蛋白尿。可由劇烈運動,發熱,高溫作業,嚴重受寒,長期直立,使腎血管痙攣或充血,導致腎小球濾膜通透性增加而發生,實驗室檢查尿蛋白定性診斷一般不超過(+),定量不超過0.5g/24h,病理性:指器質性病變所至尿內持續出現的蛋白質 。
2:腎小管性:尿內蛋白以α,β微球蛋白增多為主,白蛋白正常或輕度增多,尿蛋白排出量每日在1g以下,尿蛋白定性實驗為(+)~(++),定量少於1g。臨床意義:1腎小管病變,常見於腎盂腎炎,2其他原因引起的腎間質損害,如腎毒性藥物,重金屬,有機溶劑等,
3:混合性蛋白尿:腎小球與腎小管均有病變,致尿中出現小分子量和大分子量蛋白質,稱為混合性蛋白尿,臨床意義1各種腎小球病變後期,病變已侵犯腎小球,後可波及腎小管,如慢性腎炎2:各種腎小管間質病,先侵犯腎小管後波及腎小球,3全身性疾病同時侵犯腎小球和腎小管,如狼倉性腎炎,糖尿病腎病
4:溢出性蛋白尿:由於腎小球濾過與腎小管重吸收功能正常,但由於血中有異常蛋白如免疫球蛋白的輕鏈或急性溶血時血中游離血紅蛋白的增加,這些小分子量蛋白質可經腎小球濾出,溢出過多不被腎小管完全吸收,而產生蛋白尿,稱為溶血性蛋白尿,尿蛋白定性(+)~(++),可出現免疫球蛋白的輕鏈和本週蛋白。

5:組織性蛋白尿:尿液形成過程中,腎小管代謝產生的蛋白質和腎組織破壞分解的蛋白質,以及由於炎症和藥物刺激泌尿系統分泌蛋白質,稱為組織性蛋白尿,尿蛋白定性實驗常為(+),定量實驗可0.5~1.0/24h。在腎臟疾病如炎症,中毒時排量增多。
蛋白尿疾病分法
Ⅰ功能性蛋白尿
Ⅱ體位性(或自立性)蛋白尿
Ⅲ病理性蛋白尿
一:原發性腎小球腎炎
1:原發性系膜增生性腎炎
2:膜性腎病
3:微小病變腎病
4:新月體性腎病
5:IgA腎病
6:薄基底膜腎病
7:纖維樣變腎小球病
8:IgM腎病
9:脂蛋白腎小球病(原發性腎病綜合徵)
二:繼發性腎小球疾病
1:狼倉性腎炎
2:系統性硬化
3:高血壓腎病
4:糖尿病腎病
5:乾燥綜合徵
6:痛風
7:紫癜性腎炎
8:輕鏈腎病

9:POMS綜合徵
10: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徵
11:病毒性肝炎
12:黃疸腎
13:惡性腫瘤
14:甲減
15:藥物性腎小球損害
16:腎澱粉樣變性
三:腎小管-間質性腎炎
1:腎盂腎炎
2:急性間質性腎炎
藥物性間質性腎炎
特髮間質性腎炎
3:慢性間質性腎炎
4:慢性鎘中毒性腎病
四:放射性腎炎
五:遺傳性疾病腎病
1:遺傳性腎炎
2:指甲髕骨綜合徵
3:Falry病
六:其他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