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朋友越來越少了

豐子愷說:
小時候,總以為成為朋友就永遠是朋友,長大後,才明白,人與人之間,哪來什麼永遠,能陪伴彼此走上一段路,就已經是溫暖。

人到中年,不知從何開始,人雖然變的溫潤了,心卻難以打開了。

翻開通訊錄,人很多,能拉出來聊天的很少,知心的更是少之又少,有也只是曾經的同學,中年以後交到的朋友幾乎沒有。

人到中年,朋友越來越少了

驀然發現,人到中年,朋友越來越少了。

曾經的老朋友,天南海北,越走越遠了。

離得近的朋友,走動愈少,越來越淡了。

同事中從來沒有真情分,摻雜著利益關係的友誼,純粹性開始打折。

網絡中偶爾碰見個聊得來的,又是太虛無。

走著走著,以至於,偶爾會生出一種孤家寡人的感覺。

真應了那句話,成長是一座越來越窄的橋。

劉心武的一篇文章,《我忽然心裡難過,忍不住給你打個電話》,裡面寫道:

深夜裡,電話鈴響。
接起來。
是友人的電話。
“忍不住要給你打個電話。我忽然心裡難過。非常非常難過。就是這樣,沒別的。”
說完掛斷了。
他很感動。

從幾何時,難過的時候能夠找到一個可以說話的人,變成了一種奢望,成了一種渴望而不可得的福氣。

人到中年,朋友越來越少了

人到中年,很難交到新朋友。

人到中年,變得越來越難相信真心了。

小時候,從不懷疑別人對自己的每一次示好。

長大後,曾經錯付了真心,開始對別人的幫助,斟酌再三,是不是別有用心。

人變的越來越現實,人性變得越來越赤裸,不再天真的相信一句話一輩子,一生情一杯酒。

人到中年,越來越難以交付真心了。

小時候,單純赤誠,為了朋友可以兩肋插刀,朋友就是義氣,朋友就是結義金蘭,朋友就是永不背叛。

長大後,有些人開始看酒下菜,甚至為了利益甚至可以插朋友兩刀。

有一句話,說的特別赤裸。小時候我們把玩具當朋友,長大了,我們卻把朋友當玩具。

人到中年,朋友越來越少了

人到中年,朋友開始有了雜質,滲入了太多的利益因素。

人到中年,朋友不再是一個純粹的詞,有了等級,有了功利性,背後都被貼上了價值的標籤。很多人對朋友的選擇不由自主帶上了考量,內心開始設置門檻,開始有了衡量標準。

小時候,交朋友的理由很簡單,一顆糖換來一個朋友;長大後,交朋友變得很複雜,整顆心卻也未必換來一個真心的朋友。

小時候,朋友之間的維繫,無需刻意,長大後,刻意卻也換不來長久。

正如豐子愷說的:小時候打著打著就和好了,長大後,和和氣氣就絕交了。

百味雜陳。

人到中年,認識的人越來越多了,知心的卻越來越少了。

人到中年,貌似圈子越來越大了,交情卻越來越淺了。

人到中年,朋友越來越少了

人到中年,也不再願意、也沒有那個精力去取悅別人。

人到中年,越來越忙,被家庭、工作束縛著,再也沒有時間、沒有多餘的精力去交朋友。

人到中年,少了執著,多了隨性,不想再去屈就自己去取悅別人,合則來不合則散,只想貼著自己的心走,怎麼舒服怎麼來,懂我的無需多言,不懂我的不去勉強。

人到中年,兩三知己足矣,不再懼怕孤獨,開始喜歡起不合群,明白這一生,始終陪著自己的還是自己。

人到中年,不再輕易訴說,明白了感同身受是多麼奢望的一個字眼,最終,自己只能做自己的擺渡人。

人到中年,或許,你內心依然火熱,或許,你依然相信真情,但是,你的火熱、你的真情藏在了堅硬的外殼下,只有真心懂你的人,只有願意花時間才明白。

單槍匹馬, 一腔孤勇又如何 ,這一路我可以哭但不能慫。

人到中年,朋友越來越少了

一聲朋友你會懂。朋友,是多麼純潔美好的字眼。

人到中年,願你有一個懂自己的朋友,宛若漆黑夜裡的一盞明燈,宛若寒冷冬季裡的一件溫暖外套,一想起來心就是暖的。

朋友,珍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