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乡是蒙古族发祥地,却居住着俄罗斯人,婚嫁时男方盗走女方


历史的变迁会造就民族的大迁移,也会导致民族的融合,这其中不仅包括中国的56个民族,还有着诸多“异国”民族迁移过来,从而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民族乡”。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额尔古纳市的北端,与俄罗斯小镇奥洛契仅一河之隔之处就有着这样一个地方,此地方名为“室韦乡”,这里的俄罗斯人占总人口的近百分之50,老一代人精通俄语,至今仍然保留着俄罗斯人的生活习惯。

除了有着“俄罗斯”民族乡的称号之外,这里还是蒙古族的发祥地,蒙古民族的名称起源于蒙古地区东北部的一个室韦部落——蒙兀室韦。“蒙兀”是蒙古一词的最早的汉文译写。它开始只是一个氏族或部落的名称,后来才成为一个新兴民族的共同称谓。宽阔的额尔古纳河和河岸边精致的小村庄,造就了如今幸福且优美的边陲小镇,着实的让人着迷。

说到为何会形成这样的局面,其实还得从隋、唐时期说起,那时蒙古室韦部落就在这里过着游牧渔猎为主的游牧生活,清光绪三十四年,设吉拉林治局,管理行政事务。民国九年在这里设置室韦县。十九世纪末,沙俄贵族、资本家拥进我国开矿、经商,俄国农民也越境打草,并定居下来。我国山东、河南、河北“闯关东”的贫困农民也来这里采金、伐木、打猎。许多华俄青年男女结成夫妻,生男育女,逐渐形成了华俄后裔。


随着不断的融合,这里的风俗风气也是有着诸多异常。在婚姻、丧葬、居住等方面,室韦人流行的风俗习惯,既反映了其社会发展处在较低阶段,又体现了北方狩猎、游牧民族的一些共同特点。他们婚嫁时,当两家“相许”后,男方辄将女盗走,然后送牛马为聘札,男女同回女家,待有孕后,女随夫到男方家。

此外还流行着妇女在丈夫死后不再嫁。丧葬方面,早期是实行父母死后,将其尸置于树上的树葬。后来演变为部落共搭一大棚,死者尸皆置于其上。居住方式,南北有异:南部部落夏天多迁到贷勃、欠对二山,搭室于树上“巢居”,以避蚊蚋之害。其它季节为适应游牧、游猎经常流动的特点,在牛车上屈木为室,以蘧蒢覆上,人居其中。

北部的室韦人因其地严寒,冬天多入山住土穴,夏天有的部落居桦皮盖的屋。代步工具陆地除牛车、马外,居于山地的在大雪覆盖的冬天,“骑木而行”。水上交通工具,或“束薪为筏”,或以兽皮为舟。


近年来,室韦俄罗斯民族乡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及浓郁的俄罗斯生活特点,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旅游者,特别是“俄罗斯民族之家”家庭游,让客人大开眼界,深受旅游者的欢迎,

来室韦,更多的是观赏界河和看一看对岸的俄罗斯,站在小镇尽头的蒙兀室韦广场上,就能看到俄罗斯对岸的村庄。对岸俄罗斯的村庄,不同于城市中的浮躁,这里天高云淡,空气清新。当然还有着美味的食物。

在这里你可以吃到正宗的列巴,主人还会热情地教你同他们一起打列巴,吃到主人自己腌制的俄罗斯酸黄瓜,鱼子酱、自酿的红豆酒,洗俄罗斯式桑拿,真正体验俄罗斯传统的家庭生活习惯。夏天、秋天主人还会带着你一起上山采摘野果、蘑菇,到河边钓鱼,如果遇到俄罗斯传统的巴斯克节,游客可以和当地俄罗斯人一起拉着手风琴,唱起《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红莓花儿开》等歌曲,跳起欢快的俄罗斯舞蹈。


这里的居民居住的不是普通的住宅,而是一幢幢被称作“木刻楞”的小型建筑,之所以称它为建筑,是因为从外形看来,的确颇具艺术鉴赏性,让人感觉是碰到了童话里的“魔法屋”,看似简单却隐藏了引人入胜的秘密,而事实上,这个“木刻楞”的确不仅是一个漂亮的俄式小木屋。

生活在一个最低温度可达0下40多度的村落里,光靠几根木头搭建遮风躲雨的住所显然是不行,于是,聪明的华俄后裔们想到了一个小绝招,那就是在木头缝里塞满苔藓,这种看似多余又随处可见的小植物可做了一回“大英雄”——被塞进木缝里的苔藓密度极高,并且遇上潮湿的气候便迅速繁殖,有效的阻挡了那些想从木头缝里砖进来的风风雨雨和图谋不轨的小蚊虫。

除此之外,还得再刷上一层层的白灰,这样就密不透风了,再在窗框上涂上白漆,门口种几盆漂亮的盆栽,“木刻楞”就真成了温馨的童话小屋啦。当然这里的美景远远不住这些,细心的了解,你会发现这里的居民异常的朴素,并没有外界的那般“坑人”,另外深刻的体会晚间和早间的那种风光,会让人有着一种超脱自然的意境,如此一个地方,堪称为“世外桃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