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虛血瘀、痰火擾神所致失眠,應益氣活血、化痰清熱、寧心安神

孫某,男,60歲。不寐已6月,靠安眠藥入睡,納呆,尿黃。舌紅,苔黃膩,脈沉滑。

他只是萬千失眠患者中的一員,今天,我們就以他為例,聊一聊氣虛血瘀、痰火擾神所致失眠要怎麼辦?

心主血脈,主神明,五臟六腑皆主於心,神靜則心安,神亂則心煩。心之氣血不足,不能榮養臟腑,或氣虛血瘀,致心脈失養;或肝氣鬱滯,久則化火,煉液為痰,痰火擾心,心神不寧,而成不寐病,納呆,中焦運化不利也;尿黃,內有熱也;脈沉滑,舌紅苔黃膩,氣虛痰阻,溼熱內蘊之象也。

氣虛血瘀、痰火擾神所致失眠,應益氣活血、化痰清熱、寧心安神

所以氣虛血瘀、痰火擾神所致的失眠,應益氣活血、化痰清熱、寧心安神:

西洋參,生北芪,紫丹參,雲茯神,炒棗仁,燈心草,法半夏,廣陳皮,淡竹葉,連翹殼,夜交藤,生甘草。

西洋參、生北芪、紫丹參益氣活血為君藥組;雲茯神、炒棗仁、燈心草清心安神為臣藥組;法半夏、廣陳皮化痰,淡竹葉清心火,共為佐藥組;連翹殼、夜交藤補腎通絡、清心安神,為使藥組;生甘草調和諸藥。

再簡單的聊聊失眠吧

失眠乃陰陽不和、肝鬱、心神失養所致。

治療不寐病有學者主張以調整心、脾、肝、腎各臟腑之陰陽、養心寧神、疏肝為主要法則。

也有學者認為,不寐病乃內傷所致,其主要病因是情志不遂,臨床以虛證為主,老年患者尤甚。且“肝為起病之源,心為病傳之所”,心、肝、脾、胃四髒與不寐病密切相關。治則應以調和肝脾、安養心神為根本。

氣虛血瘀、痰火擾神所致失眠,應益氣活血、化痰清熱、寧心安神

也有學者認為可採取溫潛浮陽、導龍入海的治療方法。

但是,在臨床實踐中,針失眠,要重視以下三點:一要重視“上下不寧”學說,二要重視“升降之法”,三則重視“心神”。

心主神明,不寐之病,雖關乎腦,實則在心。故治療不寐病當從“心主神明”論治。在辨證論治時“重形神、調氣血、平升降、衡出入”。心為君主之官,主血脈而安五臟,故神不寐者,乃五臟不和也,當和五臟氣血。臟腑不和的根本原因是“上下不寧”,即“母子”不和,乃指五臟六腑之間的生克乘侮關係。

根據《黃帝內經》六氣致病理論,通過調理所在臟腑的母髒或子髒的方法,可以實現臟腑的調和,達到“上下”安寧的治療效果,臨證處方時應重視臟腑的補瀉方法。如《難經·六十六難》說:“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難經·七十七難》說:“見肝之病,則知肝傳之於脾,故先實脾氣,無令得受肝之邪。”

氣虛血瘀、痰火擾神所致失眠,應益氣活血、化痰清熱、寧心安神

根據五臟生克關係制定基本治療方法,如滋水涵木、金水相生、培土生金等。凡脾胃虛弱者,當健脾益氣;若有陰虛內熱,虛火擾心者,清心安神,務使心火下行,腎水潤上,水火既濟,則神明安而不寐除矣。然有頑固性失眠者,多為血瘀、痰濁膠結而成,久病入絡,當活血化瘀。


⊙文章內容僅供臨床思路參考,非中醫專業人員請勿試藥。

⊙圖文內容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諮詢,請私信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