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後服務落實難,具體難在什麼地方?至少有這五點

課後服務落實難,具體難在什麼地方?至少有這五點

課後服務一開始叫彈性離校,從初衷上說,彈性離校政策絕對是為老百姓著想的,而且最初的緣起,是為了解決朝9晚5的上班族接送上學不便的問題,從“彈性”的名稱上就可看出這一點。但在實際實行過程中,出現一個有意思的情況,就是即使不存在接送困難的家長也有參加的意願,於是政府出於執政為民的理念,索性研究拓展推廣開來,這就變成了現在的“課後服務”。

實際上,從彈性離校到課後服務,性質已經變了,變得更好,更理想,因為從服務內容上看,國家設想確實是非常好的,禁止把課後服務當成上課,當成補課,而要求發展學生興趣愛好,或者輔導家庭作業(主要是前者好)。但這一政策實際落實起來,卻是有困難的,此前本人曾發過一篇文章談了一些,這次詳細梳理一下具體難在什麼地方。具體來說,主要有以下五個原因:

課後服務落實難,具體難在什麼地方?至少有這五點

一、師資力量達不到,尤其在農村。興趣愛好主要是藝術體育科學方面,但小學尤其是農村小學,實在缺乏專業老師。現在的農村小學,連基本的工具學科教師都還配備不足呢,基本每個學校都有幾個代課老師,包括城裡。這還談什麼藝體老師?所以是必須讓語文數學英語老師參與的,而讓語文數學英語老師搞藝體興趣,那才叫誤人子弟呢。

二、工作量分配的問題。即使有專業老師,如果光讓專業老師去幹,顯然存在工作負擔過重的問題,學校裡即使有藝體科老師,但肯定少,都讓他們幹,人根本不夠用的。再退一步講,就是能幹得了,藝體也不得意:憑啥活兒全我幹?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也必須讓語數外老師參加,而這三科老師面臨著成績的壓力,學生成績提不上去,校長不答應,家長不答應,所以必須給學生加點工,平時時間都用上了,現在這課後又怎麼能浪費呢?所以會自然而然地變成上課、補課。

課後服務落實難,具體難在什麼地方?至少有這五點

三、來自高考的影響。實際上服務方式與內容與校長要求直接相關。現在每一個校長都面臨教學質量的壓力,學校教學質量上不去,家長會聲討,負面影響大了,影響升遷不說,還可能掉帽子。所以校長也會要求老師利用課後服務提高教學質量。現在城裡的孩子,早晨要早到,晚上要晚走,有的學校五、六年級上課都上到晚上七點,為什麼?還不都是為了分數嗎?如果差了,總結評比開會時臉往哪擱?別說興趣培養了,正經的音體美課往往都不能正常上,抓成績與安全一樣,也是重於泰山的。

四、家長期望的也是成績。孩子是家長的全部希望,孩子的學業是全家關注的焦點。從孩子踏進學校大門那一天,家長就開始瞄準中考、高考,才不想學校玩那些個利格爾龍呢,所以如果搞興趣方面,很多家長會不樂意,尤其是交了錢的:“噢,我花了錢,你給我整那些沒用的幹什麼?我要的是孩子考上好中學、好高中!”再者,即使為了培養興趣愛好,家長肯定也有質量期望,非專業老師達不到家長的期望,結果會更糟。所以為了迎合家長,為了不至於遭到家長報怨,學校肯定也會簡單地轉向提高成績,把課後服務變個模樣。

課後服務落實難,具體難在什麼地方?至少有這五點

五、收費問題是繞不開的一大因素。一方面,家長不樂意交錢,希望享受免費的服務;另一方面,老師應該得到報酬,短期無私奉獻或可,但長期肯定是做不到的,於情於理都說不過去。這就成為一種現實的矛盾。其實,道理家長多數也都明白,但人心就是這樣,都希望別人奉獻。當然,這裡也確實有些家長存在誤解,以為課後服務是老師的工作時間,老師不應該另外得到錢了。其實家長不明白兩點:一是課後服務時間超過老師下班時間,老師也希望早點回家,尤其是家裡有小孩子的,二是即使有小部分時間與工作時間重合,但這個時間老師本可以完成自己本職工作,而因為課後服務這個分外之事,那些工作就要自己另外找時間。事實上,即使沒有課後服務,老師的工作很多都要帶回家做才能做完,這與普通的8小時工作制是不同的。

現在,課後服務已經成為家校之間的又一道火線,提到課後服務,家長對學校對老師是牢騷滿腹,甚至出言不遜,其實家長不知道,老師大多數也不願意,尤其是在遭到誤解的情況下。這個事情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政府全額出資,只要不讓家長交錢,肯定贊聲四起。但目前在經濟欠發達地區,肯定難以實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