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寬一寸,路寬一丈(建議收藏)



子貢曾問孔子:“有一言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孔子回道:

“其恕乎!”


曾國藩也曾在家信中寫道:

“富貴功名皆人世浮榮,惟胸次浩大是真正受用。”

心寬了,人的眼界就開闊了,格局就大了,人生之路也會越走越寬。

人生最大的修養,就是知寬恕、懂包容,能容人、容事,亦能容己。

心寬一寸,路寬一丈(建議收藏)

察人之難,諒人之過

曾看過一個很令人心酸的新聞。

一名送外賣的大叔騎手去給顧客送魚粉,由於對方地址沒寫清楚,送餐超時。

顧客要求退款被店家拒絕,大叔主動聯繫店家,自己掏錢買下顧客的魚粉,讓店家給顧客退了錢。

雖然如此,騎手大叔仍然被顧客投訴了。

晚上8點多,大叔帶著魚粉來到店裡,請求店家再幫他加熱一下,準備帶回去給女兒吃。

他說:

“女兒下晚自習到家就餓了,魚粉帶回去給她當宵夜。”

若不是生活艱辛,誰會捨不得那碗放了幾個小時的粉。

大叔上有患胃癌需常年服藥的老父親,下有一對上學的女兒,為了養家,他每天早上5點多起床,晚上8點才收工回家。

他跑這一單,只能賺五塊五毛錢,而顧客的投訴,卻讓大叔面臨200元的罰款,相當於好幾天白乾。

心寬一寸,路寬一丈(建議收藏)


人活一世,誰都不容易,要懂得察人之難,諒人之過。

凡事不要總揪著不放,要試著去包容與理解。

《活好·我這樣活到105歲》的作者日野原重,是日本國寶級醫師,更是一位懂得寬恕別人的百歲老人。

他曾說:

“寬恕別人的過錯,與他人善意交往,會讓自己的心靈獲得解脫,讓生活變得輕鬆和快樂。”


寬恕別人,其實也是善待自己,平和寬容地面對他人,既能讓對方舒服,也能讓自己收穫內心的安寧。

人生在世,不斤斤計較是教養,寬大為懷是修養,與其爭鋒相對,不如一笑而過,寬心以待。

呂蒙正初任宰相時,聽到有人議論自己:“就憑他也配當宰相?”

呂蒙正卻裝作什麼都沒聽見,就這麼離開了。

同僚替他抱不平,問他:

“為何不去調查一番,看看是誰在背後搬弄是非?”

呂蒙正答道:

“一旦知道是誰,難免懷恨在心,不如不知。況且他怎麼罵我,對我沒半點影響,又何必浪費時間跟他計較呢?”


人之謗我,與其能辯,不如能容。人之侮我,與其能防,不如能化。

憨山大師在《醒世歌》中曾言:

“休將自己心田昧,莫把他人過失揚。”


聽聞別人是非,閉口不言,是為修養,可少禍端;察人有過於己,恕而容人,是為能容,必多福安。

理解人的難處,體諒人的苦處;記住人的好處,忘記人的錯處。

這才是真正的高尚。

心寬一寸,路寬一丈(建議收藏)

接納自己,方可自渡

心寬,意味著對外在世界的相容,也意味著與內在世界的和解。

有時候,比寬恕他人更難的是放過自己。真正的寬恕,是能夠接納自己。

歌手毛不易在《像我這樣的人》裡唱道:

“像我這樣優秀的人,本該燦爛過一生,怎麼二十多年到頭來,還在人海里浮沉。”


不甘平凡的人很多,而碌碌無為的人更眾。

就如毛姆在《月亮與六便士》中說的:我用盡了全力,過著平凡的一生。

你面對平凡的態度裡,隱藏著你的智慧,和你人生的幸福指數。

蘇軾24歲中制科考試,入第三等(宋朝官吏考核的最高等級),成為百年間最優秀的考生,不料為官數年後,他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

來到黃州,他官職低微,只好在城東開墾荒地,揮鋤耕田貼補生計。

蘇軾心灰意冷,曾寫: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

他恨自己空有一腔抱負,卻因為一時失言,錯過了施展的機會;恨自己直言直語,連累了家人朋友;又恨自己身在山水,卻不能靜心養性,始終記掛功名利祿。

他這份悔恨與糾結,無時無刻不灼燒著他的內心。

他常常喝得酩酊大醉,不省人事,才能勉強消解一絲愁緒。

後來,他來到赤壁,看到古戰場,看到古人的豐功偉業都付笑談之中,終於釋然,原諒了自己,接受了自己的處境。

他陪著農人一起耕田,用樹枝打著牛角唱自己改編的詩歌。

他鑽研美食,讓“東坡肘子”“東坡肉”廣為流傳,成為當地的名菜。

他也不再被內心煎熬,感悟到“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也得以重拾“人間有味是清歡”的美好,綻放自我價值。

周國平說:

“人生有三次成長,一是發現自己不再是世界中心的時候;二是發現再怎麼努力也無能為力的時候;三是接受自己的平凡並去享受平凡的時候。”


放過自己,接受和包容那個不完美的自己,學會與自己握手言和,才能體味活著的意義。

心寬一寸,路寬一丈(建議收藏)

心寬一寸,路寬一丈(建議收藏)

得失看淡,諸事隨緣

有一位高僧,酷愛陶壺。

在他收集的茶壺裡,最中意一隻龍頭壺,專門用它來招待好友。

一日,朋友在把玩茶壺的時候,不慎將它摔碎在地。

高僧默默收拾好碎片,然後拿出另外一隻茶壺繼續泡茶、說笑,好像什麼事都沒發生過。

朋友很慚愧,便問道:

“我將你最喜愛的茶壺打破了,你不生氣、不惋惜嗎?”


高僧笑著說道:

“惋惜又有何用?事已至此,不如重新去尋找更好的呢。”


《十宗罪》中說,世事紛擾,煩惱無數,原因只有三點:看不透,想不開,放不下。

周潤發與太太陳薈蓮結婚的第二年,迎來了他們的女兒,但在即將臨盆時,孩子臍帶繞頸窒息而亡。

一直到現在,31年過去了,他們依然膝下無子女。

周潤發參加《魯豫有約》,談到喪女之痛,雖有遺憾,他表現得很坦然。

底層出身的周潤發,對於自己的命運一直有清晰的認知:

“錢,是上天暫時讓他保管的;運,雖然是自己拼來的,但人生如交易,一切的得到,終究需要拿失去做交換。”


所以,他淡然接受了與太太相伴終老的安排,選擇在人生過半時,將自己的56億元財產,全部捐獻。

就像亦舒說的:

“失去的東西,其實從來未曾真正地屬於過你,也不必惋惜。”

人生在世,不如意的事很多,煩惱也很多。究其痛苦的根本,還在於擁有的不珍惜,得不到的太想要。

不執著於過去的錯誤,不計較今朝的得失,不憂患明天的成敗,只是用心過好每一天。

心向寬處行,得失看淡,諸事隨緣。

人生,一半是對美好的追求,一半是對殘缺的包容。與其苛求完美,撞得頭破血流,不如學會放下、接受。

心寬一寸,路寬一丈(建議收藏)

心寬一寸,路寬一丈(建議收藏)

眼內有塵三界窄,心頭無事一床寬。

一個人若心胸狹窄,眼裡容不得半點沙子,即使給他全世界,他仍會覺得得到太少,有諸多不滿。

一個人若心胸寬廣,對任何事物都不執著、不怨念,即使他生活簡陋,依然覺得天地很寬。

只有豁達包容,不鑽牛角尖,才能走得更長遠。

容人,則能化隙為友;容己,則能去躁得安;容事,則能離苦得樂。

此謂“心寬一寸,路寬一丈”,也謂“心寬似海,百福竟來。”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