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中這些“坑”,你踩過嗎?

要求孩子專心

就像人的愛好各有不同一樣,兒童的閱讀表現也不盡相同。有的孩子閱讀時會表現得非常沉迷,有的孩子則只能保持非常短的注意力,有的甚至會邊玩邊看書,這些情況都很正常。不要要求孩子看書“專心致志”,這種要求除了破壞孩子的閱讀興趣,沒有任何其他作用。

閱讀中這些“坑”,你踩過嗎?


要求孩子慢慢讀

在課外閱讀上,一些家長和老師犯的最無聊的一個錯誤就是要求孩子慢慢讀,一字一句地讀,這是不對的。他們認為只有慢慢地讀,書籍的內容才會吸收消化得更好。

慢工也許能出細活,但慢讀卻不一定有助於理解書中的內容。衡量一個人閱讀能力的高低有三個方面:理解、記憶、速度。速度是衡量閱讀能力非常重要的一個指標,速度快說明閱讀能力強。

閱讀必須達到一種半自動化的程度,閱讀的內容才能被整體把握和吸收,才有利於理解和記憶。一字一字地讀會阻礙這種半自動化狀態的進程,所感知的閱讀材料是零散和不完整的。

兒童在這方面進步驚人,一個酷愛讀書的小學生,他的閱讀速度很快就會形成,且由於他們在閱讀中想法單純,急於知道後面的故事情節,所以速度常常超過那些同樣酷愛讀書的成年人。

閱讀中這些“坑”,你踩過嗎?

據我的經驗,一個小學生讀一本20萬字的小說,累計閱讀時間大約只需要四、五個小時。這個速度並非神奇,有相當閱讀量的小學孩子,他們的閱讀速度大體相同。

一些沒有閱讀功底的家長,一廂情願地要求孩子慢慢讀是極其錯誤的。相反,當家長了解到閱讀速度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能力後,更不可催促孩子快快讀,也不可比賽誰讀的快,或者規定時間讀完後獎勵等等。想提高閱讀,不需要人為地去做什麼,只要保證孩子有足夠的閱讀量就可以了。

要求孩子在閱讀時慢慢讀,這種心理可能源於家長對自身閱讀理解水平及記憶能力的不自信,以為慢慢讀可以理解得更好,記憶得更多,但這是錯誤的。

閱讀中這些“坑”,你踩過嗎?

讓孩子背誦“好詞好句”

讓孩子記憶“好詞好句”無非是想要他寫作文寫得好些,但這樣的要求只會打擾孩子的閱讀,浪費孩子的時間,降低他的閱讀興趣,不但無助於孩子寫出好詞好句,還阻撓了他寫作水平的進步。

孩子願意拿起書去讀,一定是因為對裡面的故事有強烈的好奇心,好奇心正是促使孩子一本接一本地去閱讀的動力所在。只要讀得多了,詞彙量自然豐富,優美的句子自然會創造出來,因為他已千百次地見識過豐富的詞彙和美妙的句子。寫作是“創作”,必須經由大量的閱讀積澱,然後才能寫出屬於自己的話語。靠背別人的詞句來寫出好作文,這幾乎不可能,背誦的努力毫無意義。

閱讀中這些“坑”,你踩過嗎?


測試孩子記住了多少

有的家長喜歡在孩子讀完一本書以後去問孩子各種問題,考查孩子記住多少,吸收了多少。這樣的做法和要求孩子記好詞好句一樣,都是沒有意義的。一旦孩子知道讀完一本書還面臨著“考核”,他就會將注意力放在應付家長的問題上而非有趣的內容上,閱讀就變成了任務和負擔,孩子對閱讀的興趣就會越來越少。

閱讀的功能在於薰陶、浸染,而不是“記憶”和“搬運”。只要孩子讀得足夠多,哪怕他忘記了所有讀過的書名及內容,從書中獲取的營養亦不會減少分毫。

閱讀中這些“坑”,你踩過嗎?


遇到生字要求孩子自己查字典

閱讀要的是流暢感。很多家長在孩子閱讀遇到生字時,不會痛快告訴孩子,而是要孩子自己去查字典。家長可能認為這樣會加深記憶,讓孩子認識更多的生字,其實這是對閱讀流暢感的破壞,會影響孩子的閱讀興趣。

兒童閱讀的特點就是生字多,孩子正是在閱讀中慢慢去認識更多的字。只要孩子願意讀,家長完全用不著介意是不是生字太多,孩子是否讀得懂,是不是把一些字讀錯了。只要孩子不問,說明他就可以看得懂,生字就不是問題。一旦孩子遇到一些關鍵字不會讀,來問家長,就要痛痛快快地告訴孩子。如果家長也不會讀,可以對孩子說“這個字我也不認識,我去查查字典”。在孩子的閱讀中儘量少摻雜功利心,不“刁難”孩子,不人為地給孩子的閱讀設置障礙,做得越自然、越簡單越好。

閱讀中這些“坑”,你踩過嗎?

干涉孩子的閱讀方式

不少家長經常對閱讀有很多不切實際的想象,比如閱讀要正襟危坐,目不轉睛,前後有序,逐字逐句,持之以恆,小聲朗讀,畫出重點……有這樣想法的家長,基本上是平時不怎麼讀書的,因為不瞭解閱讀並且沒有切身體驗,就會很隨意地用各種想象來要求孩子,胡亂干涉孩子的閱讀。

人和人不一樣,即使面對的是同一本書,每個孩子的閱讀方式也是千差萬別的:有從中間看的,有從後面看的,有跳躍著看的;有一口氣讀完的,也有零打碎敲每天讀一點的;有人喜歡在書桌前讀,有人喜歡在床上讀,有人喜歡趴在地上讀,不一而足。只要孩子願意拿起書去讀,這已經是家長最大的成功了,至於怎麼讀,家長完全不必干涉。

閱讀中這些“坑”,你踩過嗎?

強迫孩子看家長推薦的書

家長推薦的書孩子不愛讀,無非是內容不對或時間不對,一是孩子對書中內容不感興趣,二是還不到讀這本書的時候。閱讀就像吃飯,只有自己最瞭解自己的需求,而且在各個階段需求也會變化,最瞭解這變化的,還是孩子自己。

某本書如果家長特別希望孩子讀,一定要自己先看看,這樣和孩子談到這本書時,就可以做到言之有物。接下來,孩子願意讀,當然是好事;不願讀,或者讀了一部分,半途而廢,也正常。不要因此批評孩子,要尊重孩子的選擇。

家長在給孩子推薦書的同時,不妨讓孩子給自己推薦幾本他感興趣的書,家長讀了之後可以和孩子一起聊一聊。當閱讀成為共同話題後,家長再推薦什麼書,孩子可能會較為容易接納。

閱讀中這些“坑”,你踩過嗎?

因用眼衛生和孩子發生衝突

希望孩子多閱讀,又害怕孩子眼睛近視,這個矛盾是當下許多家長的心頭病。於是很多人就不厭其煩地提醒孩子注意用眼衛生,比如不能躺在床上看書,或必須在哪裡看,等等。

近視大約和用眼衛生、飲食、情緒、遺傳這幾個方面有關。家長能夠有所作為的是前三個方面。因用眼衛生和孩子發生衝突,搞得孩子情緒不愉快,不但對孩子心理有損害,對視力也沒有好處。所以一定要避免。

可以多想想辦法。比如孩子喜歡在床上看書,而近視預防中所說的不要在床上看書,指的是不要躺著用手舉著書看,因為那樣書是不穩定的,眼睛因為看不穩定的東西而容易疲勞。既然孩子不願意坐到書桌前看,可以建議孩子把書放到床上,自己趴在床上看,這樣書是穩定的,和坐在桌邊看是一樣的,人感覺也非常舒服。

還有在行進的汽車或火車、飛機上看,也會因為書的晃動影響視力,那就找一些有趣的音頻,讓孩子在這個時間聽書。

適當的提醒有必要,但要適可而止,不要變成讓孩子厭煩的嘮叨和數落,更不要因此形成和孩子的衝突。

閱讀中這些“坑”,你踩過嗎?

注意“潛臺詞”對兒童閱讀興趣的影響

在引導孩子閱讀的過程中,家長要經常表達對孩子的肯定和欣賞。方法一般有兩種:

一種是直截了當的正面表達,比如“寶貝能自己看書了,真棒!”這樣的正面鼓勵要掌握好時機,實事求是地表揚孩子,但不宜過度頻繁地使用。還有一種比較婉轉間接的表達,比如“聽說愛看書的人會變得更有氣質和內涵”。這類讚美往往體現了父母內心對孩子最真實的評價,同時又不會給孩子帶來任何壓力,所以孩子會感覺很舒服,對其自信心和自尊心的培養有潛移默化的作用。

在這裡要提醒的是注意話語中的潛臺詞,潛臺詞即孩子聽到的信息。如果潛臺詞說不好,家長想要表達的本意及孩子聽到的意思可能會大相徑庭。

比如有的家長想激勵孩子閱讀,就對孩子說:“愛看書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媽媽喜歡愛閱讀的孩子。”家長的本意是想鼓勵孩子去看書,但孩子聽到的卻是:如果我不愛看書,我就不是好孩子,媽媽就不喜歡我。這樣孩子面對閱讀時就會有壓力,反而不利於閱讀興趣的形成。

再比如有的家長當著自己孩子的面誇別人家的孩子,或用別的孩子對比刺激孩子:“你看隔壁老張家的孩子,那是真愛看書,人家都把金庸的書看完了,你啥時候也能把這套書看完?”這種比較,潛臺詞就是在表達對孩子的批評和不滿,在這樣的對比中,孩子只會感到黯然失色和自卑。

家長學會使用潛臺詞,這不是一個技巧問題,而是一個意識問題。當家長能真正地關注孩子內心的感受時,能真心地去欣賞和讚美孩子時,潛臺詞自然就會改變。說好潛臺詞,就是說好教育的語言。

閱讀中這些“坑”,你踩過嗎?

不要排斥讀圖

讀圖是指以繪本、漫畫為主的閱讀活動,讀字是指以文字為主要內容的閱讀活動。讀圖是閱讀的初級階段,讀字則是閱讀的高級階段。

從閱讀的整體效果上來說,讀字優於讀圖,只有孩子成功進入了讀字階段,閱讀的終極目的才能實現。但這並不意味著兩者是相互衝突的,這兩種閱讀模式完全可以在孩子的生活中長期共存,孩子無論喜歡哪個都完全沒有問題。

通常一個愛閱讀的孩子,他們也會喜歡看動畫片、漫畫書,甚至會痴迷一些電視劇,甚至直到成年這種狀況也沒有發生改變,但由於他們讀字的興趣早已穩定形成,所以這些“讀圖”活動始終是一種消遣和放鬆,不會成為主流。他們知道按自己的需求分配閱讀時間和閱讀內容。

即使孩子一直不喜歡讀字,只喜歡讀圖,也要尊重孩子的意願,不能批評和否定孩子,說不定孩子以後會成為繪本大師呢。以孩子的興趣和愛好為核心去引導閱讀,是家長和老師應遵循的唯一道路,離開了這個基本之道,一切努力都是低效或無效的。

閱讀中這些“坑”,你踩過嗎?

當功課與閱讀衝突時

如果放開了讓孩子讀課外書,孩子只沉迷於閱讀,影響了功課怎麼辦——提出這樣問題的家長不算多,但有這樣擔心的應該不在少數。

在設法讓孩子喜歡上閱讀的家長中,有相當一部分人是奔著閱讀能提高學習成績這個功利目的去的。因此,一旦孩子真的喜歡上了閱讀,手中常拿的是課外書而不是課本,家長就開始不淡定了。如果孩子真的讀課外書上癮,出現廢寢忘食的狀態,有些家長就忍不住直接干涉了。

閱讀中這些“坑”,你踩過嗎?

有句話說得好:“每個天才都有一個瘋狂的閱讀期。”課外閱讀,它有一種魔力,不顯山不露水地賦予孩子不同的能量——哪怕對學校功課來說,閱讀也只有成全的功能,沒有消解的副作用。凡從小有大量課外閱讀的孩子,他的智力狀態和學習能力會更好,課外書從另一個角度上來說有“減負”功能;凡缺少閱讀的孩子,學習能力一般都表現平凡,哪怕是寫作業的速度也要慢得多。孩子在小學,甚至初中低年級時,僅僅依靠聰明和用功是可以取得好成績的,但如果沒有閱讀功底,年級越高越會力不從心。

遇到孩子因為看課外書擠佔了看課本的時間,家長根本不用著急,相信孩子自己會慢慢學會調整。實在想說,也不要批評,而要正面肯定,比如說“愛閱讀的孩子沒有真正的功課落後,你這兩次沒考好,不用在意,下次爭取考好點就行了”。家長越是這樣表現出理解,孩子越能夠學會合理安排時間。

您是否還在為孩子看電視上癮而發愁,玩手遊沒節制而怒吼?

其實當孩子的生活中有了更吸引他的東西,這些難題都將迎刃而解,而閱讀就是最好的選擇。

閱讀中這些“坑”,你踩過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