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看利津」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管仲煮海之乡,渠展之盐故地

探究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的历史文化,首先提到的应该是盐文化。记述最早的利津先民活动,就是躬身熬盐的忙碌身影。最迷人的景致,就是盐灶遍布的动人场面和百里渠展上空那袅袅升起的青烟。如果说河海文化、移民垦荒文化兼容并蓄,那么,盐文化历史最为悠久,她开启了利津文明历史,成就了利津美名,是利津文化的根。


「学习强国看利津」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管仲煮海之乡,渠展之盐故地

「学习强国看利津」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管仲煮海之乡,渠展之盐故地

一、管仲煮海之乡,渠展之盐故地。公元前685年,做了齐国相臣的管仲,开始思考富国强兵之策。不久,他那睿智的目光被渤海边、济水畔那熬海煮盐的景象吸引。经过一番考量,他向齐桓公提出了将盐和制铁业收归国家专营的建议。他对齐桓公说:“楚国之所以富有,是因为盛产黄金,齐国也有自己的优势,那就是渠展产出的盐,十口之家十人食盐,百口之家百人食盐,以盐的用量征税,国库岂不丰盈?有这取之不尽的海盐,还愁国家不富?霸业不成?”管子的政策得到实施,并“设盐官煮盐”。渠展之盐成就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新唐书》记载:“山东煮海之饶,得其地可以富国。”渠展,由此名播天下。

千百年来,研究《管子》“齐有渠展之盐”者不乏其人,关于渠展的具体位置和区域,多有争议。但有一点达成了共识,那就是渠展在古济水入海处。

「学习强国看利津」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管仲煮海之乡,渠展之盐故地

「学习强国看利津」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管仲煮海之乡,渠展之盐故地

打开《中国历史地图集》就会清楚地发现,这里所说的济水入海处,即是现在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明集乡南望参、谢家灶一带。清康熙《利津县新志》记载:“渠展在县北滨海,古置盐所。”这里所言“置盐所”,是指春秋战国时期齐国设置的掌管盐业生产的机构。

20世纪70年代的一次考古发现,更加佐证了渠展之盐主战场在利津县的历史史实。1975年,在利津县明集乡南望参村一个叫明滩子的地方,开挖河道的民工挖到了坚硬的陶土片。随后,这一区域的很多民工都有了共同的发现,有的掘出了陶片、盘子,有的掘出了类似现代人用的罐子状器皿。闻讯赶到的利津县文物工作者随即封锁了现场,经省文物局专家鉴定,这是一处东周战国时期的古窑群遗址。经进一步挖掘发现,古窑群遗址南北长1500米,东西宽1000米。从出土陶器的用途看,多为煮盐、滤盐、盛盐的器皿,其中以将军盔为最多。循着这一发现,翻看对照历史上关于“齐有渠展之盐”的记述,不难发现,作为远古时期济水入海口,不仅盐业相当发达,而且与制盐业相关的制陶业也达到一定的规模,为熬海煮盐提供了物资上的保障。


「学习强国看利津」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管仲煮海之乡,渠展之盐故地

「学习强国看利津」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管仲煮海之乡,渠展之盐故地

据长期从事考古与研究的利津县文化学者王增山先生考证,渠展之盐分布绵延100余公里,分布在沿海高地和近河流地带,大约在今山东省无棣县车王城、沾化县杨家、利津县望参门、东营区六户、广饶县东北一代。从地理位置看,古文化遗址的分布同当时的海岸线走向是一致的。那时这一带沿海滩涂平缓,芦苇丛生(古时煮盐多用芦苇),河渠遍布,具有制盐、运盐的自然优势,为熬海煮盐提供了便利条件。

「学习强国看利津」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管仲煮海之乡,渠展之盐故地

二、永阜盐场冠齐鲁,凤凰城盛极一时。几千年来,历经煮盐、煎盐方式的传承与改进,沿海灶民一直在努力加大海盐生产的开发力度,提高制盐的技术含量。滩晒之法是从明代中叶开始的,据说是福建人传授的技术。晒盐较煎盐而言,生产工序简化、成本降低、产量大、省工时,经济价值十分明显。

「学习强国看利津」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管仲煮海之乡,渠展之盐故地

清代保留了明代的盐业制度,只允许专业灶户开滩制盐,其他民户不得染指,故有“民不侵灶”之说。从康熙十六年(1677年)到道光十二年(1832年),山东盐场几经裁并,最终保留八大盐场(即永利、永阜、王家冈、富国、官台、西由、石河、涛雒)。利津永阜盐场与丰国、宁海合并,组建新的永阜盐场,产量为八大盐场之首。场区东西跨度65公里,当时共有滩池446副,其中内潮滩248副,井滩198副。场内设仁、义、礼、智、信五处盐坨,分列大清河两岸。利津盐业盛于昔时。

「学习强国看利津」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管仲煮海之乡,渠展之盐故地

当年盐运主要靠水运。大清河,后来是黄河,为盐运的主要通道。河称“盐河”,船叫“盐划”,享誉海内外的铁门关就是当年主要的盐运码头。永阜一带所产之盐,由铁门关装载,顺大清河南上,经利津城东关码头,到蒲台县城北关称验后放行。运销鲁西、鲁北、河南、江苏、安徽等地的66个州县,年销售额达50多万包(每包320斤),产量居山东省之首。盐运、漕运带动了利津经济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铁门关码头和县城东关码头,车船川流不息,客商云集,盛极一时。

三、盐池禁垣“官灶城”。说到利津的盐业,不能绕过官灶城。官灶城,是官府为保护盐灶不受潮水侵害,防止盐被盗运私卖而建筑的城池,也称禁垣。古代盐业生产由官府统一组织,盐民灶户只管生产,官府以非常低的价格收购,统一销售。官商将盐转卖给商贩,层层转手,到普通民众手中,已是价格不菲。巨大的利润引来商家觊觎,走私、偷盗、贩运私盐现象盛行。为加强对盐业生产、运输、销售的管理,官府除在生产地设立管理机构派员督查、渡口码头加强稽查外,设立禁垣,派兵把守成为不错的选择。


「学习强国看利津」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管仲煮海之乡,渠展之盐故地

官灶城向属利津县地,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沾利两县划分界址,始归沾化县管辖。《利津县志》《大清统一志》都有较为详细的记载:“官灶城,利津县北七十里,旧时煮盐之所,昔常屯兵于此,因置城戍守。城垣延茅三十余里,遗址台阶、门垣宛然。城中有棘刺,刺皆向上,名曰‘顺王棘’。台上有古井七十二,唯一井甘冽。土间有一‘铁柜’微露,掘之即隐,少顷复见。”


在民间,至今还流传着一首歌谣:“铁柜何时开,但等赵家来。”传说赵家指的是宋太祖赵匡胤。这首民谣为考证官灶城的建立年代提供了口碑资料。旧志中两说并存,实际上秦始皇应该排除在外,因为在秦代,所谓官灶城所在的今利津县虎滩、沾化县官灶村一带还是汪洋大海,根本没有建城的前提和条件。而到了唐末宋初这里已经是沿海滩涂,民众开始设灶煮盐。翻看典籍,后汉高祖刘知远在位时期是公元947至948年,而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代周恭帝而行皇位,是在公元960年,时代差不多。所以,刘知远或赵匡胤时期建官灶城比较可信。

「学习强国看利津」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管仲煮海之乡,渠展之盐故地

名噪一时的官灶城后来毁于海潮和战火。北宋后期,辽金频繁南侵,包括现今利津在内的鲁北地区,成为战争的通道。后来,成吉思汗骠悍的铁蹄又反复蹂躏这片多灾多难的土地,一直到元末明初,燕王扫北,“靖难之役”毁掉了百分之九十的村庄,残杀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能在战争中幸存的被称为“漏刀户”,一些没有被完全毁掉的村庄后来以“庄科”、“留舍”命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