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藝術範的化學家,最學術範的攝影師?九旬院士的光譜人生

這一路走來,他

15歲,他獨自一人在香港讀完小學,是學校裡唯一的“寄宿生”;

20歲,他只用了4年讀完中學,拿到人生中“僅存”的一張畢業文憑——廣東省梅州中學臨時畢業證明書,並考上廣州市嶺南大學;

25歲,他放棄出國,北上“革命”,從此將自己的一生獻給光譜分析事業;

61歲,他作別奮鬥了36年的東北,南下來到廈門大學,花甲之年白手起家,卻帶“火”了廈大分析化學專業;

68歲,他成為我國第一位以原子光譜分析為研究方向的中國科學院院士

73歲,他榮獲教育部授予的“全國優秀教師”稱號

94歲,他榮獲2018年度福建省科學技術重大貢獻獎

……

最藝術範的化學家,最學術範的攝影師?九旬院士的光譜人生

他就是我校化學化工學院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黃本立。

已年過九旬的他看起來依然精神矍鑠、思維敏捷,回憶起求學、科研的過往經歷如數家珍,連微小的細節都記憶如新。90多年來,他始終踐行著這樣的人生追求:“踏踏實實做人,認認真真做事,勇於挑戰權威,勇於追求真理”

我除了院士,什麼“士”也不是

1925年9月,黃本立出生於香港。父母早逝,他由祖父母撫養長大。又值日寇侵華掠奪、社會動盪不安,黃本立自童年開始就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獨自一人在香港、廣西、廣東之間艱難求學。

回憶起這段艱苦的求學時光,黃本立說的不是“痛苦”“孤獨”,而是“感恩”,感恩在艱難的人生歲月中給予他幫助的每一個人

1945年,黃本立考上廣州市嶺南大學物理系。此時,祖父已逝世兩年,失去經濟來源的他難以支撐高昂的學費,幸而他得到了許多同學的傾情相助。其中有一位同學叫張植鑑,瞭解到黃本立的難處後主動請自己的哥哥幫忙承擔學費。即使後來黃本立靠著當實驗室管理員、助教等勤工助學的“工資”和獎學金已有能力支付學費,張植鑑和哥哥仍然堅持資助他。

黃本立說,同學幫助自己度過了決定一生命運的關鍵時期,這樣不求回報的無私相助令他終身難忘,更主要的是在他心裡播下了助人為樂、竭誠回報社會的種子。

在嶺南大學的幾年裡,黃本立還得到了許多師長的關懷和教導,他們不僅傳授知識本領,更以優秀的品格,潤物無聲地影響了黃本立的一生。其中馮秉銓、高兆蘭教授夫婦,最讓黃本立感懷終身。

最藝術範的化學家,最學術範的攝影師?九旬院士的光譜人生

馮秉銓教授是頂級的電子學專家,是新中國無線電電子科學的奠基者之一,高兆蘭教授則是中國光學、光譜學的開拓者之一。黃本立的“電子學”“光學”課程就是馮秉銓、高兆蘭教授夫婦上的。

馮先生十分注重培養學生學以致用。他曾經在無線電電子學課程結束後,要求學生做一臺示教用的超外差收音機。後來黃本立與同學就按照課堂上講過的理論知識,畫電路圖、組裝、調試,真的做出了一臺超外差收音機,大大提高了他的動手操作能力。

高先生上光學課時,引入照相機、膠捲等實際應用,給黃本立上了一門享受知識的課程,也是他一生熱愛攝影的萌芽。高先生還教授原子光譜原理,教他們調試光譜儀,要求他們對實驗數據要加以整理、分析、歸納、推算……才能做出結論。這些教導黃本立都牢記在心,對他的科研生涯影響深遠。

如果說,馮秉銓、高兆蘭教授夫婦在教學科研上的創新、嚴謹為黃本立的教育科研事業勾勒了原型,讓他受益終身,那麼他們對國家的熱愛、忠誠則塑造了黃本立的品格,並徹底改變了他的人生。

當年,馮秉銓、高兆蘭教授夫婦毅然謝絕高薪挽留,拋棄國外優越的生活條件,回國教書授課,就是希望為祖國培養更多建設國家、振興民族的優秀人才。

1950年,擺在臨近畢業的黃本立面前有兩條路,一是出國讀研究生,二是留在國內參加新中國建設。由於品學兼優且連續獲得國際學生獎學金,黃本立到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繼續深造的機會很大。然而,新中國剛剛成立,百廢待興,國民經濟恢復發展亟需各方面專業人才。

此時,黃本立收到了正在東北工作的同學——李小瓊的來信,李在信中強烈希望他能到東北支援祖國建設。馮秉銓、高兆蘭教授夫婦也來信對黃本立說:“We will stay here to do our job and do it well.”以此來表達他們留在祖國效力奉獻的決心。這句話深深打動了黃本立。先前因重疾休學半年,還在等待補休最後2個學分才能拿到畢業證書的他,等不及畢業,毅然放棄赴美留學的機會,和同學們熱血沸騰地北上“革命”去了

說到這,黃本立幽默地表示:“現在我除了院士,什麼‘士’都不是,學士、碩士、博士都不是。”

事實上,在他決心北上時,東北科學研究所正在南方招聘人才,承諾只要讀完大學三年的,就算大學畢業。

當時滿腔革命熱情的他,實在顧不上那“一紙證書”了。

“放下”照相機,“拿起”光譜儀

1950年3月,黃本立來到了長春東北科學研究所,從此將自己的命運與原子光譜分析牢牢緊扣。

“其實我當時北上還有一個不純的動機”,說完,黃本立像孩子一樣捂著嘴不好意思地笑了。

受高兆蘭教授的影響,黃本立在大學期間就酷愛攝影。當時李小瓊在信中提到了:長春有個東北電影製片廠。黃本立原本想先去做國家需要的工作,等有機會再調到東北電影製片廠,做感興趣的攝影。

“當我到了東北以後,才發現東北是國民經濟恢復的基地,很多重工業都在那裡,”黃本立真誠地說,“我發現現在不是搞電影、搞攝影的時候,我應該把個人的興趣先放放。”國家發展和民族命運的大局下,黃本立毅然將自己的“主戰場”留給了光譜事業。

光譜分析是利用物質發射的光而判斷物質組成的一門技術。“相比化學分析法,原子光譜分析法最大的特點是快速、靈敏。”黃本立解釋道,作為新中國的重工業基地,國民經濟恢復時期的東北,生產任務十分繁重,鋼鐵、冶煉、地質勘探等產業急需快速、準確的原子光譜分析技術,而這種技術在剛解放的新中國基本上是空白。

研究初期,研究所的光譜分析實驗條件十分有限,設備的缺乏更是讓黃本立“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誰曾想到,黃本立四處翻翻找找,在研究所的倉庫裡“淘”到了一個廢舊的小型攝譜儀,用大學期間學到的光學知識和調試技術將其“變廢為寶”,再使用過期的感光板,配合研究所逐漸建立了電解鋅、電炭刷石墨等的光譜分析法。

最藝術範的化學家,最學術範的攝影師?九旬院士的光譜人生

緊接著,黃本立又用新到的蘇制中型攝譜儀,先後研究建立了球墨鑄鐵、黃銅等的定量分析方法,並把光譜分析推廣到工廠去,幫助他們建立光譜實驗室,有效解決“爐前快速分析”等常見問題。1952年,他為撫順鋼廠試製了一臺電花激發光源,這可能是我國第一臺自制光譜分析用的電花光源

黃本立笑稱:原子光譜分析是一項“服務性行業”,話雖如此,原子光譜的應用卻十分廣泛,除了最常用的金屬冶煉,與其他學科的交叉聯用也十分常見,比如地質勘探、環境監測、檢驗檢疫等行業。

1955年,黃本立轉向了礦石礦物分析,提出“數階法”半定量分析中的“接線法”和“內標法”,這在當時國內主要用照相攝譜法的情況下具有較大的學術意義和應用價值。1957年,黃本立創立了一種可測定粉末樣品中包括鹵素在內的微量易揮發元素的雙電弧光譜分析光源,被國外專家在其專著內譽為“最完善的雙電弧光源”。上個世紀60年代,黃本立又轉向了超純物質分析,再到環境樣品……1975年,他開始從事新型光源感耦等離子體光譜分析研究,

將氫化物元素的測定靈敏度提高了20倍

“國家需要解決什麼問題我就做什麼”,黃本立就這樣一頭扎進了原子光譜分析的研究世界,當他的研究越深入,他也越發意識到原子光譜分析對國家建設的重大意義。

在攝影之外,他找到了一片同樣廣闊的天地。

一次“光譜學習會”牽出的美滿姻緣

隨著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國家對光譜分析人才的需求與日俱增。黃本立在東北科學研究所一方面堅持光譜分析的研究工作,另一方面則致力於發展光譜分析專業技術人才。

1954年,與黃本立同在光譜組的副組長、廈門大學物理系的畢業生吳欽義提出搞光譜分析訓練班的想法,自己負責理論授課,黃本立負責指導實驗。

當時黃本立和他的同事從事光譜分析僅有短短几年時間,說“訓練”似乎口氣太大。他們希望把在光譜分析領域中積累的經驗,通過互相學習的方式推廣出去,所以最終決定使用“學習會”這個名稱,這大大提高了參加者的層次。

當年,共有54個單位的72人報名參加“學習會”,其中不少是副教授、高等技師、系主任等人才,黃本立還記得其中一些學員的名字:北京大學高小霞、武漢大學查全性、蘭州大學程甫……大家都評價黃本立的課上得很出色,真正讓學員熟練掌握實驗技術,對光譜分析有更深的認識。

最藝術範的化學家,最學術範的攝影師?九旬院士的光譜人生

這些不同層次人才的到來,使這個為期三個月的“學習會”,被評價為中國光譜分析“黃埔一期”,為全國各地培養了一大批光譜分析科研、教學、應用等方面的重要骨幹。從“學習會”出來的人,後來不少成了知名教授和光譜專家,如高小霞成了學部委員(院士),查全性當選了院士。

“其實,在這次學習會上,還有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黃本立的助手林峻越笑著補充道。

原來,當時還有一位來自長春光機所的學員叫張佩環,勤奮好學、業務精湛,後來成了黃本立的妻子。黃本立說,這個“學習會”是他教師生涯的開始,沒想到也是他美滿姻緣的開始。

最藝術範的化學家,最學術範的攝影師?九旬院士的光譜人生

熟悉黃本立的人都評價他年輕有活力,看起來一點不像已是耄耋之人。他曾經這樣幽默地“揭秘”:“My wife feeds me well.”夫妻二人在生活上彼此照顧,在專業上相互學習,攜手走過半個多世紀風雨。

光譜事業上的濃墨重彩,就是他們一路來最好的見證。


花甲之年赴“廈大之約”

上個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的浪潮在中國大地上湧動。黃本立一家響應中科院關於支援特區建設的號召,從東北遠遷經濟特區廈門。

“我來到廈門大學,是應了吳存亞教授和田昭武院士的邀請。”

當時,老朋友吳存亞是廈門大學技術科學學院院長,他聽聞黃本立夫人張佩環將作為特區建設支援幹部,被調任廈門福達感光材料有限公司,便竭力向時任廈門大學校長田昭武推薦黃本立,將其引入廈門大學。

“我和田昭武院士相識於中國化學會的會議上。”黃本立回憶道。田昭武當時與黃本立僅有幾面之緣,並不熟識,但他知道黃本立在光譜分析上的成就斐然,而廈大的分析專業急需光學分析方面的人才。

在田昭武不懈努力的推動下,1986年6月,黃本立來到廈門大學。那時,他已61歲。

“我到廈大參加的第一個會議是離退休動員大會。”黃本立至今仍記得這個有趣的小細節。

黃本立來到廈門大學後,學校即向教育部申請組建廈門大學分析化學專業博士點並獲批准。當時學校的光譜分析科研條件一般,在設備人才資金緊缺的艱難條件下,黃本立白手起家,開始新一輪的創業

實驗儀器緊缺,黃本立便向自己熟悉的儀器廠商要了一臺退貨的ICP原子熒光儀,修好給研究生做實驗;同時試著聯繫一些國外儀器公司,爭取到價值數十萬美元的大中型光譜儀和一些其他儀器的捐贈。同時和儀器公司建立聯合實驗室,開展科研合作,慢慢解決了儀器不足的問題。

科研人員不足,他利用剛批准成立的廈門大學分析專業博士點招收博士生,並連續爭取到王小如、楊芃原、袁東星3名留學博士回國到小組做博士後,這是我國第一批以原子光譜為研究方向的博士後研究人員

,在當時引起了轟動。

最藝術範的化學家,最學術範的攝影師?九旬院士的光譜人生

黃本立帶領著研究小組克服重重困難,齊心協力開展多個科研項目研究。他們建立了流動注射電化學氫化物發生法,使氫化物發生法可以不必使用硼氫化物,引起國內外同行的諸多關注和追蹤研究。接著又開展強電流微秒脈衝供電(HCMP)空心陰極燈激發原子和離子熒光分析法的研究,使包括一些稀土元素在內的多種元素檢出限改善了幾倍甚至幾十倍。

這項HCMP技術於1997年獲得國家專利,並於2000年獲得福建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在廈門大學,黃本立從無到有建成了一個堪稱國內一流的原子光譜實驗室,並與分析化學教研室的其它實驗室一起聯合發展成為“廈門大學現代分析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這對廈門大學現代分析科學的學科建設和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1993年,憑藉在光譜分析領域的卓越貢獻,黃本立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黃本立曾說,當教師的不能誤人子弟。為此,他總是認真對待每一堂課,查文獻、記筆記、複製圖表、設計投影內容,並仔細修飾每一張幻燈片。他對課件製作的要求很高:內容要簡潔,儘量配有圖表;要精細美觀,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引用材料要有出處,尊重知識產權。當時並沒有先進的製作軟件,所有的課件都由他自己手工製作

最藝術範的化學家,最學術範的攝影師?九旬院士的光譜人生

黃本立常教導學生:“最先進的儀器永遠是在實驗室研製出來的”。意思是要想做出開創性的工作,就必須先從儀器動手,學會依照自己的實驗要求動手調整實驗設備。他還要求學生寫論文一定要以實驗結果為基礎,要多方論證:“不管你在哪裡看到什麼、聽到什麼,你都要想方設法去驗證,包括我講的課。”

1998年,教育部授予黃本立“全國優秀教師”稱號。幾十年來,他為國家培養了許多光譜分析領域的優秀人才,而他為人師表的一言一行,正是他對自己恩師師德師風的最好傳承。

雖已年過九旬,黃本立現在仍然每天堅持上班,閱讀文獻,把看到有價值的信息發給後輩。他也常常和課題組老師討論學術問題,應邀出席學術會議做報告或給學生做專題講座。

當然,黃本立也沒有放下摯愛的攝影。他出版的攝影集《隨影錄》裡面收錄了他幾十年來走遍世界各地,用照相機捕捉到的美好瞬間,每一張照片都傾注了他對光影畢生的信念與追求。

最藝術範的化學家,最學術範的攝影師?九旬院士的光譜人生

(黃本立攝)

參考文獻:

《絢麗多彩的光譜人生——黃本立傳》,楊聰鳳、王尊本、林峻越著

《想當攝影師卻成了化學家——訪中科院院士、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黃本立教授》

《碩果累累 桃李芬芳——熱烈祝賀我國著名分析化學家黃本立院士八秩華誕》

《八旬院士黃本立絢麗多彩的人生》,佘崢、王瑛慧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