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全靠38歲的波爾奮戰,歐洲乒乓球為什麼不行了?

曾幾何時,歐洲誕生過瓦爾德內爾、施拉格、佩爾森、薩姆索諾夫等一批實力卓越的名將。但進入21世紀後,這樣頂尖的歐洲球員似乎就只剩年邁的波爾和奧恰洛夫。

但即便是德國“雙雄”也無法改變歐洲力量日漸式微的事實。拋開一直被亞洲壟斷的女子乒壇不談,男子乒壇正在形成一超(中國)兩強(日本和韓國)的格局。

那麼,曾經可以與國乒抗衡的歐洲乒乓球真的要被甩開了嗎?

观点|全靠38岁的波尔奋战,欧洲乒乓球为什么不行了?

2019年乒乓球世界盃團體賽,波爾在比賽中。本文圖片 視覺中國、 IC

德國“雙雄”也帶不動歐洲乒壇

因為是東京奧運會的測試賽,2019年乒乓球世界盃團體賽備受各個協會的重視。包括中國和日本在內的各支隊伍均派出最強陣容,為明年真正的大賽未雨綢繆。

比賽結果自然毫無懸念。在11月10日落幕的團體賽中,中國乒乓球男、女隊分別戰勝韓國男隊和日本女隊,成就該項賽事的“八冠王”和“九冠王”偉業。

而從本屆世界盃可以出,男子乒壇成了中日韓的“角鬥場”。在8強中只有德國和英格蘭兩支隊伍,4強則成了清一色的東亞隊伍(中國、日本、韓國、中國臺北)。

但實際上,身為歐洲勁旅的德國隊一直以來都是國乒的頭號對手。但波爾和奧恰因為年齡和傷病狀態起伏不定,他們在本屆世界盃就敗給了年輕的日本隊。

半決賽後,38歲的波爾坦言自己是因為在德國的比賽太多而有些疲倦,“我們已經拿到了(奧運)入場券,只要多給我們一些時間,我們的目標絕對是瞄準獎牌。”

的確,在9月進行的乒乓球歐錦賽中,波爾率領德國隊奪冠,獲得東京奧運會團體資格,但一個無法忽視的事實是,德國隊甚至整個歐洲乒壇“能打的”似乎也只剩下波爾和奧恰洛夫兩個人了……

观点|全靠38岁的波尔奋战,欧洲乒乓球为什么不行了?

德國名將奧恰洛夫。

上一個世乒賽冠軍已是16年前

當然,如今的歐洲乒壇並非沒有新鮮面孔的出現,他們偶爾會在比賽中擊敗國乒主力隊員。

在本屆世界盃上,英國小將皮切福德就在小組賽爆冷擊敗了張本智和,他還因去年的保加利亞公開賽上擊敗國乒隊長、奧運冠軍馬龍而一戰成名。

歐洲球員近年來的高光時刻可能就是今年4月的布達佩斯世乒賽了。先是法國選手高茨淘汰了奧運冠軍許昕,之後瑞典球員法爾克獲得了比賽亞軍。

雖然法爾克最終不敵馬林,但他已經是自1997年瓦爾德內爾奪冠後,首個闖入世乒賽男單決賽的瑞典選手,也是16年來又一位闖入決賽的非中國籍球員。

歐洲隊員上一次在世乒賽中奪冠還要追溯到2003年的巴黎世乒賽。當時30歲的奧地利名將施拉格相繼戰勝王勵勤、孔令輝兩大國乒主力,並最終擊敗韓國削球手朱世赫

观点|全靠38岁的波尔奋战,欧洲乒乓球为什么不行了?

英國新星皮切福德。

施拉格的這個冠軍是本世紀唯一個由歐洲球員獲得的大賽冠軍(奧運會和世乒賽)。但在上世紀80、90年代,有一批能與國乒相抗衡的歐洲高手。

這其中最著名的當屬瑞典名將瓦爾德內爾。他是世界上第一位集奧運會、世乒賽、世界盃、歐錦賽冠軍為一身的乒乓球大滿貫,一人就對抗了國乒的四五代球員。

在往前回顧的話,蓋亭、佩爾森都獲得過世乒賽冠軍。但從1988年乒乓球納入奧運項目以來,也只有劉南奎和柳承敏兩位韓國選手獲得過男單冠軍。

算上世界盃男子單打的話,本世紀以來,也只有薩姆索諾夫、波爾和奧恰洛夫三人獲得過冠軍。

我們再把歷史的縱深角度拉長,從1926年第一屆世乒賽團體賽開始,匈牙利隊曾一共12次男團冠軍,另外捷克和瑞典分別獲得過8次和5次,但如今他們又在哪呢?

這也為什麼是世界乒壇依舊懷念老瓦的原因——“如果中國總是常勝將軍的話,有的時候還是比較無聊的。”雖然已經退役,54歲的老瓦依舊關心當下的乒壇格局,他顯然希望世界乒壇能更加多元

观点|全靠38岁的波尔奋战,欧洲乒乓球为什么不行了?

單曉娜也曾是國乒女隊一員。資料圖

舉國體系,歐洲無法企及的模式

那麼,歐洲力量是如何變弱的?從根本上來講還是模式的問題。

中國擁有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乒乓發展模式,我們的三線體系又為國乒源源不斷地輸送著人才。而如今,日本乒乓的崛起也是依靠著舉國之力。

前世界冠軍曹燕華曾告訴澎湃新聞記者,舉國發展日本乒乓球很早就曾嘗試過,這也是他們在上世紀崛起的原因。而如今趁著東京奧運,他們又再次運用了這一體系。

對於中國與歐洲的差別,德國女乒乓球運動員單曉娜在接受澎湃新聞記者採訪時就認為,這樣的模式在歐洲幾乎是無法實現的。

“我們各方面的訓練對手和訓練條件和亞洲沒有辦法比。比如說我們沒有陪練,可能就隊內四五個人這樣來回練,你對手不行再怎麼練也提高不了。”

單曉娜感慨,現在就連日本隊也開始請中國陪練和教練了,“但我們沒有這樣的條件,我們只能自己練,所以和中國乃至亞洲相比都要更落後一些。”

儘管比不上亞洲的培養模式,但德國依舊是整個歐洲乒乓球水平最高的國家,甚至許多歐美國家的球隊都將這裡視為培養人才的聖地。

“在歐洲來說,德國算是訓練最系統的了,我們有一個訓練基地,每天上下午都有訓練,但我們年紀大的就練一次,年紀輕的就每天兩次。”單曉娜說。

德國同樣也有一套選拔人才的標準:通過一些青少年比賽,選拔出13歲以下的球員進入少年國家隊,15歲至18歲有青年國家隊,而18歲之後就是成年的國家隊。

此外,德國還有各種等級不同的聯賽。美國乒協首席執行官沈偉妮就曾告訴澎湃新聞記者,美國乒協目前資助了五六位球員在德國打聯賽,以培養出好苗子。

但即便是人才和聯賽體系發達的德國依然逃脫不了“大齡化”的困境。去年,37歲的波爾成了最年長的世界第一,而奧恰洛夫奪得世界盃單打冠軍時已經29歲了。

“對於歐洲的年輕人來說,打不打球、打成什麼樣沒有關係,但是學業絕對不能丟。所以現在德國隊面臨著斷層的問題,後備力量不夠。”單曉娜感慨道。

德國面臨的問題是整個歐洲乒壇的縮影,但這也並不意味著未來不會出現瓦爾德內爾式的強者。

正如前世界冠軍、盧森堡老將倪夏蓮對澎湃新聞記者說的那樣,歐洲球員都是自由發揮,他們沒有固定的模式和套路,“但只要能打出來就絕對是天賦型選手。”

也許,歐洲乒壇的下一個天才就在不久的將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