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特色林果業鋪就致富路

中國林業網11月12日訊“賀蘭山下果園成,塞北江南舊有名。”唐代詩人韋蟾的這句詩,描寫的就是地處西北內陸的寧夏。

自古以來,寧夏平原便有“塞北江南”之美稱。奔流不息的黃河水一路蜿蜒向北,澆灌著這裡的山川樹木,哺育出塞上千裡沃野、瓜果飄香。

金秋時節,正值塞上蘋果成熟上市的季節,當記者走進寧夏中衛市南山臺子富硒蘋果基地,映入眼簾的是連片的蘋果園。碩大的紅富士猶如一顆顆鑲嵌在綠色中的“紅寶石”,格外吸引眼球。果園裡、馬路上,果農、商販的運輸車輛滿載著蘋果來回穿梭,到處一派忙碌的豐收景象。

經過多年的發展,沙坡頭區蘋果產業已成為當地主導優勢產業。截至2018年底,沙坡頭區蘋果種植面積達16.54萬畝,總產量13.25萬噸,總產值突破5.3億元。僅南山臺揚黃灌區蘋果栽植面積達11萬畝左右,當地果農來自蘋果產業的收入佔總收入的90%以上。蘋果產業已成為當地農民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

沙坡頭區是寧夏發展特色林果業的典型之一。近年來,寧夏按照區域化佈局、規模化生產、產業化經營的發展理念,以市場為導向,優選蘋果、枸杞、長棗、紅莓杏等市場競爭力強的優勢品種,採取政策引導、資金扶持、科技服務、典型示範等措施,大力推進全區特色經濟林又快又好發展。截至2018年底,全區特色經濟林種植面積達210萬畝,產量達36.1萬噸,產值約30億元。林果業已成為寧夏農村經濟發展、農民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之一。

政策引領,推動林果產業健康持續發展

“現在種果樹好處太多啦,樹苗不要錢、鋪了節水灌溉管道,用水用肥也省許多,還有技術人員來地裡手把手地教……好著哩!”10月28日,正在果園裡採摘蘋果的吳忠市利通區扁擔溝鎮烽火墩村村民秦進軍滔滔不絕地說。

近年來,寧夏圍繞產業結構優化,通過政策扶持,大力發展特色林果產業。在吳忠市利通區,按照當地出臺的農業特色優勢產業發展扶持政策,對集中連片新建200畝以上的蘋果基地,經公示驗收合格的,在享受自治區經濟林建設補助政策的基礎上,一年生苗木每株補貼2元,兩年生苗木每株補貼5元。對新建蘋果、枸杞園,經驗收合格的給予連續三年的補助,其中,第一年享受自治區500元/畝的造林補助;第二年享受利通區政府400元/畝的補助;第三年享受利通區政府300元/畝的補助。“這樣的補貼力度大大降低了農民的成本投入,也激發了果農發展生產的積極性、主動性。”利通區自然資源局林技推廣中心主任許曉鈺說。

寧夏氣候乾燥,土壤富硒,光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得天獨厚的資源稟賦非常適宜於發展林果業,加之林果產業屬於勞動密集型產業,產業關聯度、融合度高,在促進脫貧致富、振興農村經濟方面具有獨特優勢。自治區黨委、政府歷來重視發展特色林果產業。2017年,自治區第十二次黨代會提出要發展適銷對路、能給老百姓帶來“真金白銀”的富民產業。自治區先後出臺了《關於創新財政支農方式 加快發展農業特色優勢產業的意見》和《關於加快特色優勢經濟林產業發展的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並制定了紅棗、蘋果發展規劃和促進林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全力扶持特色林果產業做大做強。各市、縣(區)也配套出臺更加立體化、更具含金量、更有操作性的政策措施,從土地政策、信貸貼息等方面給予大力扶持,並將特色林果產業列入國家退耕還林、荒山造林、三北防護林等工程給予扶持發展,有效地解決了產業發展中遇到的難點、堵點和痛點問題。通過政府引導,基本形成了“公司(企業)+農戶+金融機構”的多元投資體系,解決了經濟林產前、產中、產後各階段的資金需求,有力地促進了全區特色經濟林又快又好發展。

目前,特色經濟林產業已成為寧夏發展節水高效農業的優質產業,全區有600多個村和移民吊莊種植蘋果、紅棗、設施果樹等,從業人員超過20萬人,一些主產區的經濟林面積突破了人均1畝。全區已形成了以引(揚)黃灌區為主的蘋果產業帶,以中部乾旱風沙區為主的紅棗產業帶,以銀川、吳忠、中衛等城市近郊為主的花卉產業集群。南部山區形成了以紅梅杏、小雜果、林下經濟為主的產業帶。引(揚)黃灌區一些重點區域特色林產業的收入佔農民人均收入的80%以上。

科技支撐,促進林果產業做優做特做精

“在蔬菜大棚裡種植葡萄,這在過去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但經過短短一年時間的努力,我們不但種成了,而且還賺了錢。確實要感謝張老師啊!”10月28日,正在自家蔬菜大棚裡給葡萄樹追施農家肥的靈武市郝家橋鎮興旺村村民馬成仁感動地說。

馬成仁提到的張老師,是寧夏林權服務與產業發展中心高級林業工程師張國慶。一個普通農民種地就能得到自治區林業專家的技術指導,這在寧夏並不是什麼新鮮事,近年來,寧夏的林業專家長年奔走生產一線,為廣大農民“傳經送寶”,成為農民群眾脫貧致富的好幫手。

地處毛烏素沙漠邊緣的靈武市郝家橋鎮興旺村,是靈武市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搬遷移民的吊莊村。近年來,該村大力發展沙地大棚蔬菜,韭菜、西紅柿等特色農產品銷往全國多地。目前,全村425戶村民中有400戶種植沙地大棚蔬菜,共有大棚2200棟。

2018年4月,靈武市郝家橋鎮興旺村1000多棚蔬菜滯銷,農民們希望種植設施果樹,走多元化發展之路。可是,對設施果樹種植技術一竅不通的農民們誰也不敢冒險。後來,大家慕名找到了自治區設施果樹首席專家張國慶。張國慶結合村民發展意願,因勢利導,引導村民運用設施葡萄高幹水平棚架立體複合栽培技術栽植葡萄,並從選種、定植、修剪、施肥、打藥、田間管理等關鍵環節技術攻關入手,逐條逐項,手把手地指導。在他的精心指導下,61棟試驗棚裡套種的一棵棵葡萄樹茁壯成長。更讓村民驚喜的是,原本需要3年才能掛果的葡萄樹第二年就掛了果。“技術就是真金白銀,今年6月,我家2棚葡萄就賣了4萬多元。都是張老師的精心指導的結果,要不然我們真是兩眼一抹黑呀。”馬成仁掐指給記者算了一筆賬,蔬菜棚裡套種葡萄,一年一棚至少收入五、六萬元。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先進實用的林業技術是林果業產業發展的基礎。近年來,自治區林草局堅持科技引領林果業發展,不斷創新思路,把新科技、新理念貫穿於產業發展始終。

果農需要什麼技術,就組織培訓什麼技術。為了幫助果農及時掌握先進實用的新技術,林草部門改“灌輸”式培訓為“點菜”式培訓,通過舉辦培訓班、召開現場會等靈活多樣的形式,層層開展技術培訓。目前,寧夏已建立起區有專家組、縣有骨幹、鄉有團隊、村有明白人的技術服務體系。全區有7支專業技術服務團隊,長年開展跨區域果園託管、統防統治等服務,有效提高了全區新技術的應用轉化水平和社會化服務水平。

經過多年持續培育,一大批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加速湧現,成為特色林果產業的先導力量。如今,在吳忠藝苑果樹服務社,百餘名社員個個都是技術能手和管理高手,通過託管企業果園、為果農提供技術培訓和修剪服務,人均年薪在4萬元以上,技術輸出成了他們增收主渠道。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寧夏按照不同特色林果產業組建了青銅峽葡萄研究所、靈武長棗研究所等相應類型的研究機構,成立了自治區蘋果、紅棗、葡萄、設施果樹4個技術服務專家組,集中攻克了一批生產中的技術難題。近三年來,專家組先後承擔國家和自治區林業產業重點科研項目12項,取得多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國家專利和科技成果,參與制定和完善了20多個行業和地方標準,探索制定了寧夏賀蘭山東麓釀酒葡萄“廠”字形規範化栽培技術、靈武長棗自由紡錘形優質豐產技術、設施葡萄高幹水平棚架立體複合栽培技術等多項關鍵技術標準,並在生產中得到廣泛應用,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同時,依託農林科學院、寧夏大學等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技術力量,積極為企業、大戶牽線搭橋,推進集約化規模化經營和標準化生產,每年培育評選出10至20個自治區級標準化生產示範園區、示範基地,示範引領作用日益凸顯。

產業發展,帶動廣大果農增收致富奔小康

這幾天,寧夏固原市原州區彭堡鎮蔣口村村民伏玉林忙著給家裡30畝紅梅杏樹追施雞糞。“我家種了30畝紅梅杏,一年下來能掙10多萬元哩。”伏玉林是村裡的紅梅杏種植大戶,近些年靠種植紅梅杏脫貧致富,他的玉林果品種植栽培合作社更是帶動全村400多戶農民脫貧致富。“現在,我們村裡大多數村民都種紅梅杏,種植總面積1800多畝,成為主要收入來源。”伏玉林說。

2014年以來,原州區累計採購100餘萬株紅梅杏樹苗,扶持農民發展庭院經濟,累計為4000餘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發放苗木補助資金1000餘萬元。在扶持規模化發展、庭院化提升的基礎上,強化技術支撐,成立紅梅杏產業研發小組,建立科技示範點,加強重點栽植戶田園管理和病蟲害防治及晚霜凍預防等技術培訓,有效提高了果品產量和質量。目前,原州區紅梅杏種植面積達到2.2萬畝,主要分佈在彭堡、頭營等10個鄉鎮,建成千畝以上示範基地4處、300畝示範點7個,2018年產值達2000萬元。

在寧夏,林果產業已經成為貧困地區群眾脫貧致富支柱產業。2018年,寧夏把林果產業發展與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戰略結合起來,把固原、鹽池、同心等貧困地區作為經濟林產業發展的新戰場,從項目、資金、技術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自治區林草局專門編印了《特色經濟林產業精準扶貧技術服務手冊》,大力推廣適宜品種和技術,引導果農以科學管理提高經濟效益。生產過程中,當地農民通過林地流轉、合作經營、技術託管、提供勞務等拓寬了增收渠道。

為幫助果農打開銷路,各級政府及林草部門通過舉辦果品採摘節、蘋果大賽、產品展銷、宣傳推介等活動,積極拓展果品銷售渠道,增加產業效益。同時,鼓勵支持有實力的經營主體和市(縣)創建認證品牌,申請著名商標、馳名商標、特優經濟林地理標誌等,提高品牌在國內外的影響力和知名度。目前,寧夏的區域品牌效益日益突顯,市場競爭力不斷增強。其中,“靈武長棗”“同心圓棗”“彭陽紅梅杏”獲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保護產品”認證;“南山陽光”“沙坡頭”“扁擔溝”“塞硒士”“甘城子”等蘋果先後獲得“自治區知名商標”“消費者信得過產品”“寧夏特色優質農產品品牌”等榮譽稱號。靈武長棗、中衛富硒蘋果已成為寧夏主要出口創匯農產品。彭陽紅梅杏、吳忠設施果樹等也成為區域經濟發展和農民脫貧致富的優勢產業。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寧夏有近一半的村莊擁有特色林產業。西吉縣龍王壩村、原州區姚磨村、彭陽縣白陽鎮等貧困村鎮,依託林果產業發展集餐飲住宿、漫步賞花、休閒採摘為一體化的森林農家樂,讓當地群眾過上了好日子。截至2018年底,全區參與林果產業的家庭林場、農民林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有4500多家,湧現出萬立軍、張賢貴、吳光亮等一大批產業致富帶頭人,帶動了全區林果產業跨越式發展。

寧夏林權服務與產業發展中心主任朱斌表示,下一步,將繼續加大政策引導力度,進一步優化佈局結構和品種結構,把寧夏林果產業優勢、特色發揮出來,走優質高效精品的發展之路。按照規劃,到“十四五”末,全區蘋果、紅棗、紅梅杏種植面積要穩定在200萬畝,形成黃河兩岸、引揚黃灌區蘋果產業帶,中部乾旱帶紅棗產業帶,南部山區紅梅杏產業帶以及城市周邊設施林果為主的特色林果產業帶。同時,大力推廣蘋果矮化密植、綠色防控、節水灌溉等現代林果新技術,進一步提高果品產量和品質。此外,要充分藉助全國各地舉辦的有影響力的展會,如組織知名企業、合作社參加義烏、成都、上海、廣州等地舉辦的國際森林產品博覽會、全國糖酒商品交易會、全國優質農產品博覽會等,加大品牌產品的宣傳推介力度,進一步提高寧夏林果產業品牌的影響力和知名度,推動寧夏林果產業高質量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