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深处,行走了2600多年的商於古道,无数文人墨客留下诗文手稿


商於古道,开辟于商末周初,又称“武关道”、“商山道”、“商州道”,始于陕西省商洛市通往河南省内乡县柒於镇,全长约600里。

古道景区棣花古镇位于商於古道中段核心区,是商於古道上最璀璨的一颗明珠。

棣花古镇位于丹凤县城西15公里处,这里曾是“北通秦晋,南连吴楚”的商於古道上的重要驿站,以先秦、盛唐、宋金、当代等文化形态在此交织和融合,有着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

在两宋的风云时期,这里曾是秦桧“割商让金”,划地为界的宋金边城,它曾见证了金戈铁马、兵戎相争的民族战争,也曾演绎了宋金互市、自由贸易的边城繁华。这里曾经出过众多进士和举人,文人墨客无数,李白、杜甫、韩愈、苏东坡经过这里,都留下过他们的诗文,如今在棣花的许多建筑、碑刻上都能找到痕迹。

古镇看山色,荷塘听蛙鸣。商洛丹凤县境内大多是山,只有丹江两岸一马平川,棣花古镇就占着这样的好地方。

贾平凹小说《秦腔》中的清风街,实际上是指陕西省丹凤县集中在棣花街道区域的小村子。这里曾是商於古道上的辉煌集市,也曾是南宋时代宋金两国边界上的繁荣边城,店铺林立,商队络绎,清风古街外的码头终日繁忙,南山下丹江江面上的商船帆樯点点。

棣花是逢三六九赶集,当地的农民都会把自家种的或者摘采的农产品带到集市上换取个好价钱。

荷塘刚摘下的带着露水的莲子,大山里的活木耳、鲜香菇、无添加剂的手工皂,都是纯天然无公害的农夫产品。如果心情好还可以去附近万湾的贾家农家乐,尝尝当地人都赞不绝口的地道农家饭。

棣花古镇是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的故乡,其小说《秦腔》的原型实景地清风老街至今现存于此,原汁原味的乡村院落民居勾勒出一个鲜活真实的陕南农村世界,不必经过文字的雕琢,也自有一番质朴的韵味。

小说中出现的诸多人物原型都有迹可循,他们的生活并没有因为小说发生多大的变化,似乎一直就保持着故事里的状态。 在这里,“耕读传家”的祖训从不曾被遗弃,人们从骨子里爱秦腔,随时随地都想来两句。树荫下乘凉的老汉或许下一秒就会扯开嗓子吼上几句原汁原味的秦腔,最原始的声音,响彻云霄,也震撼着心灵。

铁匠、木匠、剃头匠的手艺世代相传,至今仍有着大批拥趸。他们以自己朴实有效的方式,坚守着文化的传承。

商於古道狭义讲是丹水与旱路穿越连接多个驿站、城池,及险关,担负边关军事、传递、商贸的六百里通道,被朝廷列为全国最早的国道外;广义上讲是该地域曾是楚文化的发源地。除担负朝廷安全,连接南北而建立的以军事、经济商贸通道外、商於古道代表和保留了该地域独特的民俗、古迹、文化和地域的发展进程。是以武关、商鞅、四皓文化为代表世代传延,以古武关和古砭道为秦岭山脉山谷路中的险中之险。

以及科学家僧一行的铜佛龛和唐末国师,五百罗汉第六十一位释无业的出现,在古国颇有影响。商於作为古代两地合一的区域地名,大部分在陕西省商洛市境内,主要文化均在商洛市区域。由于位于秦岭南麓,为楚文化发源地之一,又由于春秋战国时期,商於之地属楚国,后来被秦国占领,成为商鞅封邑。


商於古道建好后,渐渐成为秦国通往楚国以及南方的一条重要通道。秦国占领商於之后,在接近秦楚边界的地方修筑关口,史称“武关”。这个商於古道上的重要关隘,北依巍巍少习山,南临滔滔武关河,成为历来兵家必争之地。“山势分开秦楚界,水声流尽汉唐人”。

据史料载,秦楚为争夺商於这块地盘,曾展开多次拉锯战,大多以秦胜楚败而告终。战国时期,张仪为了破坏齐楚联盟,曾欺骗楚王说,如果楚王不与齐国联盟,可将商於肥沃的土地割让给楚国。楚王信以为真,就同齐国解盟,然后向张仪索要土地。但张仪翻脸不承认。楚王大怒,发兵攻打秦国,结果大败而归。从此,楚国一蹶不振。后来,狡诈的张仪又以与楚王谈判为名,诱使楚王来到商於,并趁机将其扣押。

楚王无奈,最后客死他乡。不久,楚国也被秦国所灭。唐朝著名诗人李商隐感怀于这段历史,曾写过一首诗,题名就叫《商於》:“商於朝雨霁,归路有秋光。背坞猿收果,投岩麝退香。建瓴真得势,横戟岂能当。割地张仪诈,谋身绮季长。清渠州外月,黄叶庙前霜。今日看云意,依依入帝乡。”此后,唐朝诗人周昙、李涉、杜牧都曾吟诗赋词,抒发心中的感慨之情。


现在,古道遗址仍依稀可辨。据当地老年人讲,1970年以前,这条古道最宽处有4米,最窄处只有2.5米,不过马车和驴车都能通行。尤其是秦岭峡谷段,虽然高山纵横,谷底幽深,危崖高耸,险滩密布,却仍是当时当地交通运输的重要通道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