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轉型升級“油頭化尾”激發老企業新活力

中國發展網 記者曲靜怡 林 強報道 遠眺大慶石化煉油結構調整轉型升級項目現場,一套嶄新的現代化裝置巍然屹立,新建120萬噸連續重整裝置正在緊張地進行開工準備工作。

近年來,隨著大慶油田開採量的遞減,大慶石化原油加工一直處於“吃不飽”的狀態,年產能120萬噸乙烯,受制於上游煉油與下游精深加工銜接不夠,實際產量只有產能的近81%,同樣處於非滿負荷狀態。大慶石化上水平、上產量,建設千萬噸級“大煉油”工程的夢想越來越迫切。

作為石油開採、加工的上下游企業,如何把地域優勢轉化為新一輪老工業基地振興過程中新的經濟增長點,成為擺在大慶石化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大慶石化毗鄰大慶油田,位居中俄能源合作的重要戰略通道和樞紐,具有發展“油頭化尾”得天獨厚的資源和地緣優勢。三年來,中石油集團公司與黑龍江省委、省政府整體聯動,統領大慶地企雙方從頂層設計入手,共同推進“油頭化尾”落實落地,將大慶石化煉油結構調整轉型升級項目列為黑龍江省委“一號工程”,大慶石化再次成為牽引地方經濟發展、推進資源型城市轉型的“火車頭”。

2018年3月19日,大慶石化煉油結構調整轉型升級項目列入國家《石化產業規劃佈局方案》,2018年7月7日正式開工建設。項目計劃總投資41.8億元,主要包括新建120萬噸/年連續重整、9萬噸/年MTBE、22萬噸/年烷基化裝置及配套設施和公用工程改造,原30萬噸/年半再生重整裝置關停。項目建成投產後,公司汽油質量將達到國Ⅵ油品B階段標準,柴汽比降低至0.74,能為地方提供120萬噸/年石化基礎原料,預計新增銷售收入159億元、稅收30億元。

正如大慶石化黨委書記、總經理康志軍所言:“抓好大煉油項目建設是落實國家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劃政策、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推動大慶地區轉型發展的重點項目,具有特殊而重大的政治意義。”

目前,大慶石化原油實際加工量為650萬噸/年,全部為大慶原油。煉油結構調整轉型升級項目建成投產後,新增350萬噸/年俄羅斯原油與大慶原油採用分煉模式。預計到“十三五”末,大慶石化原油實際加工量將達到1000萬噸,具備“千萬噸煉油、百萬噸乙烯”規模,成為大慶建設國家級石化產業基地的中堅力量。

依靠思路創新、科技創新、產品創新和管理創新,大慶石化做精“化尾”產業,釋放協同效應,堅持差異化、特色化、精品化發展道路,樹立開放、共享理念,打破企業界限,整合外部資源,推動石油精深加工,帶動地方經濟發展,實現互利共贏。

乙烯產量逐年增長,為下游生產提供了充足原料。在市場開發上,在穩定農夫山泉、娃哈哈、米其林等名牌化工產品的基礎上,推出長期被進口產品壟斷的噸包裝塑料集裝桶專用料,產品性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作為中國石油自主核心技術,大慶石化“高腈SAN及板材ABS樹脂成套技術”盤活停工10年的2.5萬噸/年聚苯乙烯裝置用於SAN樹脂生產,實現化工產業鏈的效益最大化。

瞄準市場動向,大力生產順丁橡膠、苯乙烯等高附加值產品,通過優化生產原料,外購乙苯提高苯乙烯裝置負荷增加苯乙烯出廠,協調兩苯裝置科學運行,增產增效。

IBC桶專用料是近年來大慶石化成功研發的大型液態化工品容器專用樹脂,通過了美國FDA、歐盟RoHS指令等多個國際認證,產品性能達到世界先進。

大慶石化技術人員積極對國內市場熱門橡膠型料進行分析,同時對大型橡膠型料使用廠家進行市場調研,徵集客戶對產品指標的需求。今年5月,大慶石化成功生產150噸氯化聚乙烯B型料QL-565P新型環保特種橡膠產品,較其它橡膠具有更為優良的耐寒、耐老化等特性,價格較通用樹脂每噸高1100元左右,為企業增收增效的同時,滿足了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