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病入膏肓”,家長慌,兒科醫生更“荒”

家長拍桌怒吼,限兒科醫生半小時給小孩退燒

“有一次值夜班,半夜三點,一個父親抱著發燒的孩子來到醫院,拍著桌子吼我,‘限你在半個小時以內把燒退下去,退不下去,你就是個庸醫!’我給他解釋病情,家長完全聽不進去,‘我聽不懂,反正你得在半個小時內給我把燒退下去。’我真的很怕他一下打到我身上了。類似情況,我在臨床上遇到過不止一次。”

——曾就職於成都市第二人民醫院兒科範珍

網友對兒科醫生的真實感受

“如果讓我去做兒科醫生我也是果斷改行沒商量的。工作只是為了養家餬口,沒必要為了混口飯吃還要捱打捱罵的,又不是隻有這一條路可走,犯不著活得那麼沒有尊嚴。再說了,累死累活捱打被罵的還不如打工待遇好,幹嘛非得在一棵樹上吊死?

——網友“眸眸”評論

孩子“病入膏肓”,家長慌,兒科醫生更“荒”

2017年5月發佈的《中國兒科資源現狀白皮書(基礎數據)》數據顯示,當時中國兒科醫生總數約為10萬人,卻要服務2.6億0歲至14歲兒童,平均每1000名兒童才能擁有0.55名兒科醫生,兒科醫生缺口已經超過20萬。這裡還不包括資源不平衡分佈。因為許多小醫院的兒科門診,是沒有人去看病的。

誇張到什麼程度呢?

做一道小學計算題就知道了……

【如果某醫院兒科一天門診量2000餘人,假設一天工作10小時不停,也就是600分鐘,假設有10個醫生坐診從不休息,問:每位醫生看診一個患者要預留多少時間才能看完所有患者?】

【答案是:只有區區3分鐘

的就診時間。】

這不單單對於兒科醫生來說是巨大的工作量,同時對於掛號以後長時間排隊等待的家長們來說也是折磨。

孩子“病入膏肓”,家長慌,兒科醫生更“荒”

兒科醫生為什麼會這麼短缺?

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培養時間長、待遇不高、工作壓力大、醫患關係緊張等多原因造成了我國兒科醫生緊缺的現狀。

一、培養時間長,社會成本高

培養一個醫生的時間和金錢太多,很多家庭承受不起,而往往能承受得起的家庭的孩子卻往往又不會去選擇醫生這樣一個吃力費時還不賺錢的行業。


現在大城市的醫院的醫生最起碼是研究生,一個醫生讀本科五年,研究生三年,還要規培,等他能在醫院獲得一個主治醫師的位置最起碼得30多了,這才是剛剛開始。請問現實這麼殘酷,又有幾個人能真的為了濟世救人而花上自己最寶貴的十年青春?

孩子“病入膏肓”,家長慌,兒科醫生更“荒”

二、兒科醫生的收入非常低。

要知道,兒科病人的用藥量非常小,要靠藥品的收入來補貼醫療技術收入的嚴重不足。另外,體現醫生勞動價值的門診掛號費和手術費等一些費用,很低。

兒童抽血化驗很不方便,兒童不能做很多檢查,因此兒科的化驗檢查本身就很少。兒童,嬰兒,新生兒等等就分好多類型,兒科的檢驗指標,用藥劑量等和成人完全不一樣,醫生在對報告進行判斷時和開藥方時都需要仔細斟酌,這也加大了兒科看病的難度。再加上兒科的藥品收入非常少,因此兒科醫生的收入低到慘不忍睹。兒科醫生何以養家餬口?何以解決溫飽問題?在中國大陸要麼去私立醫院,要麼改行,除了這兩條路沒有第三條路可以選。

孩子“病入膏肓”,家長慌,兒科醫生更“荒”

三、兒科診斷難,醫患關係緊張,工作壓力大
兒童特別是幼兒,不會描述自己的症狀,不會表達自己的病史,所以兒科會被人認為是啞巴科或者類似於獸醫科,診斷兒科疾病相對於成人來說難多了。兒科的患者絕大多數是有家長帶著來的,家長因為不是患兒本人往往對於病情會有所誤判。

比如說我家孩子就是感冒咳嗽,其實是肺炎;我家孩子吃壞了拉肚子,其實是輪狀病毒感染等等。患兒本人因為年齡限制,無法清楚的表述自己的症狀,往往就會導致誤診,而且兒科病人的病情變化又非常的迅速,稍有不慎便會出事,出了事,醫生不是捱打捱罵就是賠錢。

此時兒科醫生就會要求對患兒進行一系列的檢查,比如生化,血常規等等,而家長就會認為哇不就是感冒麼開那麼多檢查不就是要坑錢嗎?但是醫生如果不開檢查的話有非常容易誤診,誤診之後家長肯定會更加的惱火。

如此這般,家長和兒科醫生之間的矛盾就產生了,究其原因就是部分民眾對於疾病衛生知識缺乏瞭解,對於自己的判斷過度自信,並對於醫生有些一定的偏見。

一個孩子就診,後面會跟著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還有父母,真的是捧在手裡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父母長輩有的情緒比較焦慮,會因為一點小事把矛頭轉嫁洩憤在醫護人員身上。我們常常可以看到,護士給孩子打針,如果一針沒有打進去,往往會導致家長的辱罵或者毆打。

孩子“病入膏肓”,家長慌,兒科醫生更“荒”


四、環境因素,國家政策

比如我國剛剛開放二胎,兒童數量劇增,關於兒科醫生的扶持政策跟不上;

冬季城市空氣汙染嚴重,兒童的呼吸道比較脆弱更容易患病;

我國的醫療資源相對匱乏分佈不均,看病往往都往大城市的三甲醫院,導致了大醫院巨大的門診量。

孩子“病入膏肓”,家長慌,兒科醫生更“荒”

令人欣慰的是,目前我國“兒科醫生荒”稍有緩解

今年7月26日,國家兒童醫學中心對外發布我國兒童醫療衛生服務發展最新情況。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我國擁有兒科醫師23萬,每1000名兒童擁有0.92名兒科醫生

這也跟國家針對“兒醫荒”出臺的一系列措施有關:

1、國家衛生健康委會同有關部門不斷加大兒科醫師培養培訓力度,增設了本科兒科學和中醫兒科學專業,42所高校獲批設置本科兒科學專業,9所高校設置本科中醫兒科學專業,在40所高校開展“5+3”一體化兒科醫師培養;

2、擇優遴選兒科(含兒外科)專業基地586個,近三年累計招收培養兒科專業住院醫師1.3萬人;

3、中央財政按照每人每年1.5萬元的標準,支持中西部地區開展兒科醫師轉崗培訓,累計有6688名醫師經轉崗培訓合格後增加兒科執業範圍。

4、合理確定兒科醫務人員工資水平,2018年全國兒科醫務人員平均薪酬同比增長超過10%。

5、兒科執業環境得到改善,醫療糾紛每年下降4%,發生在醫院的重特大涉醫案件平均每年下降6.5%。

孩子“病入膏肓”,家長慌,兒科醫生更“荒”

總的來說,經過國家這幾年的努力,“兒科醫生荒”的低谷逐漸回升;我們應該相信國家的力量,困難會過去,希望在明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