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西双版纳没去这里?那等于白去了


俗话说:云南因有西双版纳而出名,西双版纳因有橄榄坝傣族园而美丽,到西双版纳不到傣族园等于没有到西双版纳。

傣族园是西双版纳之魂,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地、省级文明风景旅游区。是西双版纳唯一集中展示傣族历史、文化、宗教、体育、建筑、生活习俗、服饰、饮食、生产生活等为一体的民俗生态旅游精品景区。

主要活动内容有:千年古佛寺参观、傣家村寨群落参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傣家作客、大型民族歌舞表演、天天泼水狂欢节、傣家乐等。

园内五寨连珠浑然天成, 有着千年积淀的民俗风情。以旖旎的亚热带庭院风光、浓郁的傣家生活习俗、典型的傣家竹楼造型、传统的手工艺制作、神奇的佛教文化而吸引中外来宾,是傣家人的“勐巴拉娜西”——幸福、理想、神奇美丽的生态乐园。

园林学家说,傣族园是庭院园林的典范;历史学家说,傣族园是一座活着的民族历史博物馆;植物学家说,傣族园是植物王国的基因库;人文学家说,更是民俗风情的聚集地。文学家说,傣族园是人间仙境,是远离闹市,难得寻找到的世外桃园……


到傣家做客有个习俗,叫一脱,二摸,三不看,一脱指的是,进客厅之前要脱鞋,傣家人行礼后,你们要在胸前合并双掌,微微弯腰答礼致谢。二摸,是摸一下吉祥柱,可以给你们带来好运的。三不看,是不看傣家人的卧室。

贝叶经,傣语“坦览”是国务院2008年6月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傣家人的文化瑰宝。傣族的史诗、佛经、谚语、传说等都靠这一片片的贝叶经流传到现在,据统计曾经流传过的傣族书籍有84000部,现收集到的有3000余册。

章哈译为汉语就是歌手的意思,它是国务院2006年5月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物质文化遗产,是傣族传统的曲艺形式,傣族许多著名的历史,传说就是通过章哈演唱的形式代代相传。从古代神话史诗、历史故事、宗教故事到训世箴言、文学唱本、天文地理、不辞祷文等,涉及到傣族社会、历史、文化的各个层面。


傣族慢轮制陶,它是国务院2006年5月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制陶术是由妇女世代相承的,其中最为突出的技艺为慢轮手工制作,器物表面均用有纹的木拍拍打出印纹,这与南方新石器遗址出土的印纹陶器相一致。20世纪50年代末期以来,国内外著名的考古学家多次对傣族制陶进行专门调查,认为傣族传统制陶是我国原始陶艺的代表,是解开中国新石器时代烧陶之谜的钥匙。

傣锦,傣语“洛竜龙徕”,是国务院2008年6月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据史料记载:唐代时傣族先民就能用攀枝花纺纱织布,傣家女孩长到十一二岁时,就开始学习织布绣花,不能织布绣花的女子是不为男子所喜欢的。傣家的织布历史悠久,织五颜六色的筒裙是为了纪念祖先,织孔雀图案象征着吉祥,织大象图案象征着五谷丰登。

象脚鼓舞,傣语称“凡光”,它是国务院2008年6月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象脚鼓要用甑子木掏空,蒙上黄牛皮并用牛筋绷紧,外表涂油漆或其他颜料,再绘彩纹,因形似大象脚而称为象脚鼓,而傣族男子挎着形似象脚的鼓起舞,故名象脚鼓舞。


西双版纳的傣族全民信仰南传佛教,村村有佛寺,寺寺有佛缘。参观佛寺要注意一些禁忌:忌口、忌心、忌行为,就是不该说的话,不要乱说;拜佛一定要诚心,心诚则灵;不能摸和尚的头和袈裟,不能拍打和尚的肩和身子,不能在佛像面前指手划脚。不能随意敲打佛鼓、铓锣和其他乐器。

曼听大白塔建于唐高宗总章二年,也就是公元669年,白塔象征着纯洁高尚,据说,兴建白塔时,曾得到老挝公主南波罕的资助,所以在白塔旁边栽种了几棵老挝的国花鸡蛋花。寺内释迦牟尼塑像为橄榄坝之最。院内富丽堂皇的戒堂为一位泰国华侨捐资修建。

泼水广场,是景区主要活动区。中心雕像的名称叫做《王子出征》,讲述的是傣家王子为了傣族人民的和平,骑着大象出征,虔诚的和尚、傣家人民为他祈祷祝福,小卜少们泼洒清水为他祈求平安,期盼他早日归来。泼水节就是东方狂欢节,傣族最隆重的节日是一年一度的泼水节,通常要过三天。第一天相当于除夕,一般举行赛龙舟、放高升、丢包;第二天主要开展堆沙、斗鸡;第三天也就是最隆重的“浴佛”,和大家相互泼水祝福。


每年本地傣族人民都在这里举行傣历新年的泼水节狂欢。在傣族园我们可以不受季节时间的限制,随时都能感受“天天泼水节”的欢乐气氛。西双版纳傣族园,挡不住的风情;西双版纳傣族园,天天欢度泼水节。

一日做客橄榄坝,夜夜梦回傣族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