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之華》:從三個角度解讀這部青春電影的與眾不同及思考

作為一部小眾卻評分很高的電影,它沒有如今青春電影的狗血劇情,唯有滿滿的青春回味與思考,這正是這部電影的魅力所在。


前言:巖井俊二是日本著名的作家和導演,1995年他以一部電影《情書》感動了無數人,從此讓人們記住了他。少女和青春是他的電影裡永恆的主題,他收集、創作著一個又一個的青春故事。巖井俊二以他清新獨特的風格和細膩的情感表達,被譽為日本最具潛質的新晉“映像作家”。

《你好,之華》作為巖井俊二的第一部中國電影,影片也延續了其一貫的個人風格。這部電影是巖井俊二時隔二十多年後對自己的導演處女作《情書》的互文表達。也是他拍攝的一部“送給中國觀眾的情書”。

影片講述了周迅飾演的女主角袁之華代替去世的姐姐袁之南去參加初中同學會,在同學會上之華見到了她曾經愛慕的學長尹川。之華假借姐姐的名義和尹川通信,向他傾訴心事的過程中重溫起了少年時代的美好。而在另一個空間裡,尹川錯將回信寄到了之華的老家,陰差陽錯的被之華和之南兩姐妹的女兒們收到。兩個少女也假借之南的名義回信,由此揭開了母親們的青蔥歲月。由之華和尹川的雙視角開啟了回憶,引出了三代人的糾葛。

今天,我就從影片的故事內容,表現手法、情感表達三個方面來分析這部小眾經典青春題材影片的與眾不同與魅力所在。在第四部分我會結合影片談談我對於婚姻與情感的幾點思考。

01、從故事內容分析:人已中年,青春卻愈發在回憶中清晰;青春的錯過不再是遺憾,而是生命留存的印記

影片是從自殺而死的姐姐袁之南的葬禮開始的,姐姐只留下了一封遺書和初中同學會的邀請函。最初之華就是抱著要把姐姐去世的消息告訴她同學的目的去參加同學會,結果之華被錯認成姐姐,還被推上臺講話,不善言辭的之華很緊張,沒有說出來意的機會。宴會還沒有結束就匆忙逃走,而跟著她一起走出來的尹川向她要了聯繫方式,至此,她和年少時曾經喜歡的這個男人又有了交集。

尹川給之華髮短信,被她的老公看到,他憤怒的砸爛了之華的手機。之華就開始以姐姐之南的名義給尹川寫信,向他傾訴生活的瑣碎。期間信陰差陽錯的寄到了之華的老家,被她和姐姐的女兒睦睦、颯然收到,出於對母親青春過往的好奇,兩個女孩以之南的名義回信給尹川,讓他講述曾經的故事,由此從尹川的視角出發開啟了故事的回憶。

在影片中被回憶的人只存在於回憶中,對之南成年以後的樣貌、工作等並未具體的交代。就連尹川到之南老家去為她祭奠時,擺放的之南的照片也是記憶中樣子。這或許是導演刻意營造的一種缺憾的氛圍。

不難看出,《你好,之華》與《情書》的情節相似,都是從某個人死亡的特定背景之下,以與其相關的他人視角,穿越流逝的時間展開對這個人的回憶。在《你好,之華》中回憶者已是中年,青春已漸遠,關於青春的回憶在時間的映襯下愈發的清晰。導演所構建的缺憾感,也在回憶中更加凸顯,所謂缺憾,就是愛而不得的遺憾,這也讓回憶的主體更令人難忘。

懷舊是近年來國產青春片的熱門題材,但對於青春的定義更多的是放在了年齡上,框定在了校園裡。

《你好,之華》對青春有更寬泛的定義,用回憶作為主線,以插敘、倒敘的方式將成年後的主人公的故事貫穿在影片裡。在動輒就有愛情、打胎、高考等元素的國產青春片大背景下,這無疑為國產青春片帶來新的嘗試 。

《你好,之華》:從三個角度解讀這部青春電影的與眾不同及思考

02、從表現手法分析:信件,是快時代裡充滿儀式感的感情迴歸,也是這部影片中最具魅力的情感承載

在電影裡,30年前尹川用情書表達對之南的愛慕,之華將自己的喜歡寫在紙上遞給尹川。30年後,不光有之華和尹川的書信往來,以及尹川將信寄到之華老家,開啟了他與兩個少女的書信往來。

這種將人到中年對於青春的回憶與思考,延伸到下一代孩子對青春的期待的敘事手法,打破了空間的固化,在書信往來與時光交錯中,我們得以看清了整個青春朦朧情感的細膩與感人。

還有一條線,是之華的婆婆與其英語老師的書信往來。有一天,之華和侄子在尋找外出的婆婆時無意間發現了婆婆與一位老年男子相交,侄子在給婆婆按摩時透露出發現了她的秘密,導致她急性腰椎間盤突出。

在之後婆婆不能走到的日子裡,她託之華幫她寄信。一直沒有收到回信,婆婆很著急,之華順著信的地址找到了那位老年男子的家,才發現,這位老人是婆婆從前的英語老師。婆婆也是同樣的參加了同學聚會又與他相遇,便重新開始和他學英語,因為最近手受傷了,不便回信給之華的婆婆。之華一副瞭然於心的樣子,提議可以代筆幫他回信,就這樣一面幫婆婆送信,一面幫婆婆回信。

在如今我們所處的快時代中,書信並不是主要的通訊方式,有些人甚至從來都沒有寫過信。《你好,之華》裡導演用書信作為引子,引出故事的主線,一段段回憶散落在信箋中,字裡行間更有一種紙短情長的情深意切,具有強烈的懷舊感。在寫信成為非現實的今天,更體現出導演從生活百態中提煉出的別樣趣味。

整部電影都從寫信這一角度出發,在等待信件來回之間,也讓他們的回憶,充滿了儀式感。幾封信,呈現出幾個人的糾葛。對於之華來說,信是平淡生活的裡的一抹驚喜;對於尹川來說,信是對遺憾青春的追溯;對於睦睦、颯然來說,信是開啟母親過往的鑰匙。

《你好,之華》:從三個角度解讀這部青春電影的與眾不同及思考

03、從情感表達分析:電影中“青春的錯過”集中體現了日本傳統“物哀”文化,也正是這部影片的一大魅力所在

影片的色調少有飽和度高的鮮明色彩,以淡藍色為主調,輔以大片的純白。導演在這種淡淡的基調裡將青春的殘酷性表達得很隱晦。在劇情的不斷推進中,之華對尹川的愛;尹川對之南的愛;婆婆對英語老師的愛;颯然對暗戀對象的愛;以及導致之南自殺的愛情逐漸揭開。電影著重表達了尹川對之南的無法忘懷,雖然他們曾在一起過但最終分開。之華、婆婆的愛情也是愛而不得的遺憾,與青春的錯過,而之南與張超的感情線卻是殘酷的,正是由於張超性格暴戾,時常家暴導致之南自殺。

影片裡導演巖井俊二並沒有具體的描述之南自殺的過程,只是藉由之華的口隻言片語的講述。使得之南的人物形象都沉浸在一種悲劇的氛圍中。《你好,之華》是一部悲劇片,但在影片中並沒有歇斯底里的畫面。

在開場的葬禮上,一切都很平靜,葬禮過後家人還來不及太過悲痛就投入到生活中去。尹川在知道之南死訊時也沒有表現出強烈的情緒波動。年少的之華在知道自己喜歡的人,卻喜歡自己的姐姐時也只是哭過一場。整部電影都充滿了平和之感。

《你好,之華》在延續導演以往唯美、含蓄的風格背後,也有著日本傳統的物哀文化。“物哀”是日本電影中常見的表達意向,《源氏物語》中講到:“物”是認知感知的對象,“哀”即為認知感知的主體。

“物哀”就是在接觸外部事物時內心油然而生的幽靜的審美體驗,簡單的說就是觸景生情,真情流露。也是一種悲劇之美。懂得這樣感情的人為“知物哀”,有學者提出“知物哀”成為審美活動的必要條件是“靜觀”,就是說在參與了感情之後,將自己從感情中抽離出來。

影片中之華這個人物形象就是“知物哀”,年少時她察覺到尹川喜歡姐姐,雖然難過,但也理解,願意 幫助尹川表白。即便後來被尹川拒絕,尹川和姐姐在一起,她也 沒有過多的悲憤。

中年時,與尹川相對而坐,憶起往事,也只是平靜回憶,這就是“靜觀”。我們在觀看電影的同時,也是一種“知物哀”的體驗。我們以旁觀者的角度,體味著片中主角的遺憾與錯過,感受著巖井俊二帶給我們的悲劇美。

《你好,之華》:從三個角度解讀這部青春電影的與眾不同及思考

04、基於電影《你好,之華》中回憶青春的故事,談談我對於感情以及家庭生活的幾點思考

《你好,之華》整體的風格是安靜恬淡的,整部影片有素雅之感。視聽語言上也始終保持著剋制。以平淡的基調來表達著三代人的情感糾葛,然而在感情線上導演也設計了大片的留白。沒人知道之南為什麼會和有暴力傾向的廚師結婚;尹川一開始就認出之華,為什麼還要給她發微信;尹川到底喜不喜歡之華......正是這些刻意留下的空白與影片含蓄的表達,給觀眾無盡的回味。

而通過影片中幾位主角之間的關係,讓我對於感情和生活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這種理解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① 捍衛自我,對家庭暴力說不

在電影中飾演渣男張超的胡歌僅僅出現了幾分鐘,當尹川在小餐館裡找到張超時,他鬍子拉碴,傲慢的向尹川講述著自己和之南的種種過往,還沾沾自喜的告訴尹川:“所以你要感謝我們,感謝我,是我們給你提供了寫小說的素材。”他是毀滅了之南的人,因為他的家暴,使之南患上了抑鬱症,最終選擇自殺。

“家暴”從來都不是一個陌生的詞彙,面對家暴,很多受虐者或是為了孩子,或是因為懦弱,就如同之南一樣選擇沉默忍受,最終釀成悲劇。事實上,家暴和出軌一樣,只有零次和無限次,不會只有一次。

遭遇家暴的女性不應該做“沉默的羔羊”,為了自己,為了孩子更應該勇敢的站出來,拿起法律的武器,嚴肅表明自己人身不可侵犯的立場,與暴力對峙,而不是妥協。

《你好,之華》:從三個角度解讀這部青春電影的與眾不同及思考

②加強溝通,積極調整壞情緒

在影片中,之華與尹川見面交談時說到,上了大學以後她與姐姐就漸漸地疏遠了,各自結婚以後來往也很少,之華和父母甚至連張超的背景都不清楚。直到有一次姐姐的孩子打電話向之華求助,之華趕到他家,見到遍體鱗傷的姐姐,才明白她的處境,而此時姐姐已經患上了抑鬱症,後來還自殺過幾次。

缺乏與外界的交流,沒有感情依託,長期處於暴力的環境下,是之南患上抑鬱症的根源。現如今因為患上抑鬱症導致的死亡的機率越來越高,前段時間鬧得沸沸揚揚的韓國女星雪莉自殺事件便是一個例子。

正視抑鬱症,並進行有效的治療是患者和家屬應該重視的事。當我們發現身邊的人有抑鬱症傾向時要及時的給與關心與幫助,普通人也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多運動,保持樂觀積極的心態,多與他人溝通交流,對預防心理疾病尤為重要。

《你好,之華》:從三個角度解讀這部青春電影的與眾不同及思考

③ 勇敢表達,別讓青春有遺憾

《你好,之華》這部電影裡最大的主題是遺憾和錯過。之華對尹川愛而不得的錯過,之南和尹川相愛卻不能在一起的錯過,婆婆年輕時與英語老師的錯過,以及颯然對暗戀對象不敢表達的喜歡。影片中最讓我動容的場景是少女之華的失敗告白,在尹川識破之華沒有把他的情書給之南後,她選擇當面給尹川一封信,信上寫:“我喜歡你,我們能做朋友嗎?”

在我看來,之華的錯過,是最沒有遺憾的,雖然她告白失敗,最後兩人連朋友都不可以做,但是她至少勇敢表達了自己的心意,也得到了確切的答案。比之姐姐之南和尹川猶豫、遲疑、不知所蹤的愛,她是幸運的。

人生總是在不斷的錯過中前行,常常不能如願,很多遺憾也並非都能說出口,之華勇敢的表達了自己對尹川的喜歡,即便錯過也是風景。

結語:

《你好,之華》看完,既讓人覺得惆悵,又讓人覺得欣慰。之南的悲劇命運,和她與尹川相愛不能相守的遺憾讓人覺得惋惜。而欣慰在於,悲劇不是結局。經年之後,又遇見了年少時曾愛慕的人,之於婆婆和英語老師,之於睦睦和尹川,生活也有了新的意義。青春的可愛,也在不斷的錯過和遺憾中顯得更加的彌足珍貴。

我從電影的幾段感情中,從主人公對青春年月的追憶中,也一同回味了少年歲月的美好並在其中得到啟發與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