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長得好不好?這些發育指標告訴你,爸媽們不要錯過

芽芽媽聽過有個關於寶寶發育的順口溜:一月睡覺,二月哭鬧,三月昂頭,四月翻身,五月出牙,是按照月份來判斷寶寶身體發育的參考指標,但是由於個體差異,出生後的寶寶由於受到自身發育、外界環境、營養攝入等原因,並不能完全按照年齡段進行判斷。


發育的兩大特徵

寶寶出生四個月時,會逐漸從無意識動作,轉變到有意識動作,並且運動的方向、角度都會有所調整。

粗大運動比精細運動發展早

寶寶的粗大運動和精細運動一般是同時發展的,但是由於粗大運動簡單,所以寶寶掌握得也會更快。

粗大運動一般包括:轉頭、翻身、坐、爬、直立、行走等。

精細運動一般指:寶寶手部的抓握能力、手眼配合等能力。

上→下,近→遠

寶寶的運動軌跡一般是從離身體最近的地方到最遠的地方,比如先學會動手指,再活動手腕,最後胳膊,再到大腿,再到腳腕。

同時,他們會從身體的頭部,逐漸活動到腳步,先動頭、動胳膊,再動腿,最後到腳指頭。

寶寶長得好不好?這些發育指標告訴你,爸媽們不要錯過

粗大運動的發展歷程

懸垂俯臥位:寶寶出生時,頭部完全垂下,6周~3個月時,頭部由與軀幹水平直到超過水平位置,可後仰。

俯臥位:從1個月頭轉向一側,可以保持抬起片刻,到4個月時,頭基本可以抬起90度;在6個月前,前臂、手、肘可支撐起來。

牽拉坐起:新生兒頭部後滯,圓背,6個月時,頭部不在後滯,可以主動抬起。

翻身:6個月時,寶寶可從仰臥—俯臥—仰臥自由切換。

坐:寶寶7個月時,可以完成在扶坐、手支撐坐立、再到獨坐。

站和走:寶寶在9個月時,可以在輔助時站起,12個月時,牽著一隻手走路,在15個月時,基本可以走路穩當。2歲時,可以小跑。

上下樓梯:寶寶3歲時,可以一步一個臺階上樓梯,4歲時,可以一步一個臺階下樓梯。

跳躍:2.5歲時可以雙腳起跳、落下;4歲時,可以單腳跳躍、站起。

寶寶長得好不好?這些發育指標告訴你,爸媽們不要錯過

精細運動發展歷程

1個月時,寶寶拳部緊握。

3個月,手部可以慢慢張開。

5個月,可以觀察自己的手、兩手湊到一起,並且抓握自己的腳丫,學會抓握東西。

6個月,可以將物品從左手倒在右手,用另一側手抓握積木、玩偶。

12個月,可以用手抓握、放下積木,食指與拇指配合捏取物品;可以扔積木等物品。

3歲,搭積木由2塊、4塊、直到10塊。

寶寶長得好不好?這些發育指標告訴你,爸媽們不要錯過

身體發育情況

如果寶寶出現不會爬直接站立的情況,也屬於發育的正常現象,但是切忌這種階梯跨越式成長。因為每個成長階段對促進身體協調、器官完善、大腦發育都是有很多好處的。下表可以判斷是否發育遲緩、發育異常。

3個月:不會抬頭、俯臥、無法用眼睛追著東西看。

6個月:無法扶坐、伸手拿東西吃。

8個月:無法獨坐,不會把東西從一隻手轉移到另一隻手。

12個月:無法輔助站立,不會捏取物品。

芽芽媽溫馨提示:有的寶寶或許8個月無法獨坐,但是12個月又趕上了,就不算髮育異常。如果真的發育遲緩,可以參照一下流程去檢查寶寶的發育指標。

寶寶長得好不好?這些發育指標告訴你,爸媽們不要錯過

識別、診斷流程

第二步:確認寶寶是否進行9、18、30、48月齡的常規篩查。

如果是,則應該採用篩查工具進行篩查,不是,則可以繼續進行發育檢測;

第三步:監測並篩查是否存在疾病。

如果是,需要採用發育診斷量表評估存在的異常情況;

如果不是,則繼續進行發育檢測;

第四步:採用發育診斷量表評估存在異常。

如果是,進入醫學評估;

如果不是,繼續進行發育檢測;

第五步:進入醫學評估

1.寶寶肌張力高,則需要進行神經影像學檢查,再轉接小兒神經科完善病因診斷。

2.寶寶肌張力低,需要進行血清CK(肌酸激酶)和TSH(促甲狀腺激素)測定,再轉接小兒神經科完善病因診斷。

如果寶寶確認存在發育遲緩,也可以通過現代醫學的干預進行恢復,同時,爸爸媽媽可以通過及早干預、定期做兒童保健檢測,對寶寶的行為能力進行科學評估;監測寶寶的發育成長,給予寶寶最適合的指導方式。

寶寶長得好不好?這些發育指標告訴你,爸媽們不要錯過

做兒童保健的用處

1.每次的保健都要測量寶寶的身高、體重、頭圍、胸圍,評估他們的發育情況,是否有睡眠不好、嘔吐驚厥等情況;


2.體格檢查,觀察寶寶精神狀態、吸吮情況,並且根據檢查結果進行提供相應的家庭護理方法;

3.根據寶寶的餵養情況,對寶寶母乳餵養、混合餵養、添加輔食等情況進行指導。

4.提示媽媽注意餵養姿勢,如何預防寶寶吸入乳汁造成的窒息。

寶寶長得好不好?這些發育指標告訴你,爸媽們不要錯過

參考文獻:


【1】斯蒂文•謝爾弗, 池麗葉. 美國兒科學會育兒百科[M]. 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2.

【2】金琳琳. 童笑梅. Benitz W E . 美國兒科學會關於足月健康新生兒留院觀察的實踐指南介紹[J].中華新生兒科雜誌, 2016, 31(6):480-480.

【3】葉春香.兒科護理[M].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

寶寶長得好不好?這些發育指標告訴你,爸媽們不要錯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