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東山風動石以前長這樣——一張舊照見證黃道周陳璸陳士其崇高氣節

原來,東山風動石以前長這樣——一張舊照見證黃道周陳璸陳士其崇高氣節

1933年風動石舊照

這一張民國時期的老照片是筆者在國家圖書 館的網絡資料裡發現的,由於其拍攝於我的家鄉 ——東山縣,故倍感親切。一開始,筆者僅將其視 為普通遊客照,但隨著研究的深入卻發現它其實 大有來頭:它不僅見證東山風動石的歷史原貌,也 揭開了幾百年前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 老照片現存於南京圖書館,據資料顯示其拍攝 於 1933年,照片上的三人乃是時任東山縣縣長的 劉太希及其同僚,這三人中右邊一位身材瘦削, 梳油頭,穿風衣;中間一位體壯略矮,戴禮帽,也 穿著風衣;唯左邊那位,身形偉岸,戴禮帽而穿長 袍,懷揣文明棍,氣質與二位不同,他便是當時的 縣長劉太希。 劉太希 1898 年出生於江西省信豐縣的一個官 宦家庭,其父劉楠軒為官四十餘載廉潔奉公,享有 名望。作為世代書香門第,劉太希自小飽讀詩書。 1919 年,劉太希被蔡元培破格錄取進入北大預科 就讀,就讀北大的他受到了國學大師黃侃的青睞, 學業精進,古文修養境界頗高。北大畢業後,劉太 希返回江西任省第四中學校長,後改任星子縣縣 長,1933年他又上任福建省東山縣長。 更讓筆者震撼的是,照片背景中那塊巨大的 東山風動石。它的左側鑿刻著遒勁有力的擘窠大 字“銅山三忠臣”,落款為“黃道周、陳璸、陳 士其,永曆戊子秋廣平路振飛題”,右側的大 片則有歷代文人留下的題刻,這一奇景如今 已看不到了。 作為東山鄉賢,三人在晚明時代身居 高位並皆因抗清而殉國,彪炳史冊, 將其三人的姓名鐫刻於不朽的巨石 之上也正是為紀念三人的卓越功勳 和崇高氣節。而題刻者路振飛本人也 大有來頭:路振飛本人是明代崇禎年 間的御史,以直言敢諫聞名。崇禎帝 煤山自縊後,路振飛效力於南明小朝 廷,弘光年間唐王在福州稱帝,封路振飛為太子 太保、文淵閣大學士、吏部尚書,官至一品大員。 到了永曆元年永明王又詔命路振飛到廣東肇慶 赴任,這次赴任途中路振飛恰路過東山,於是留 下了老照片上所見的這處題記。遺憾的是就在路 振飛寫下“銅山三忠臣”不久他便死於途中,未能 實現殉國盡忠的志願。 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由於歷史原因,巨石上 的“銅山三忠臣”題刻改鐫“銅山風動石”。到了七 十年代,本地的打石工人財迷心竅竟想炸碎巨石, 出售石料,幸而本地群眾紛紛挺身而出,才使得石 頭倖免於難。事後,有識之士提出將毛主席“風景 這邊獨好”的詩句題刻石上,因此巨石就以這種特 殊的方式得到保全。 改革開放後,巨石以“銅山風動石”而聞名,它 早已成了東山縣的一張旅遊名片和標誌性景點。 而一代代的中華兒女前赴後繼,為了民族不惜拋 顱灑血,雖然他們的生命短暫,但其事蹟和精神卻 和風動石一樣穩固持久,難以消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