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獎賽”氾濫!孩子拿獎拿到手軟後“大呼上當”

在高度重視孩子素質培養的當下,讓孩子學習一兩門甚至更多藝術,成為許多家庭的選擇。但記者調查發現,一些機構抓住家長心理,組織了名目繁多的藝術類賽事,

凡參賽都能獲獎,不少孩子拿獎拿到手軟。在看似光鮮的表象背後,一些家長其實有難言之隱,有的甚至大呼上當。

入場10分鐘

獎盃隨便拿

不久前,寧夏銀川市小學生小茹和3名書法班同學,去西安參加一個全國性書法大賽,並最終獲得了她所在組別的金獎。

據小茹媽媽介紹,同樣獲得金獎的共有42人,銀獎和銅獎則更多,凡是參賽幾乎都能獲獎。母女倆這一趟下來,比賽、研學加上食宿等花費了5000多元。

“大奖赛”泛滥!孩子拿奖拿到手软后“大呼上当”

圖文無關

無獨有偶。在培訓機構組織下,吉林省長春市徐紅梅女士帶著5歲的孩子,參加了一個名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吉林省少兒舞蹈展演”的比賽。培訓機構校長告訴家長,這個比賽含金量高,整個吉林省的舞蹈班都要參加,能顯示出孩子的水平。

比賽當天的場景卻出乎家長意料。孩子和家長從入場到退場一共10分鐘,孩子在臺上表演,臺下只有家長,沒看到一個評委。演完馬上撤出場地,下一撥孩子和家長入場。表演完後,一個工作人員叫家長去搬箱子,裡面裝的全是晶瑩剔透的獎盃,每人一個,隨便拿。

暑假期間,全國各地舉辦的藝術類比賽數不勝數,不少家長競相在朋友圈曬孩子參賽的“豐碩戰果”。一些比賽還冠以“國際”“大中華”的招牌,讓人感覺國際範兒十足。

“大奖赛”泛滥!孩子拿奖拿到手软后“大呼上当”

圖文無關

記者梳理發現,比賽涉及書法、繪畫、舞蹈、器樂、聲樂等幾乎所有藝術門類,主辦方多為各種民間協會、民間組織。參賽者則多由藝術培訓機構或培訓老師組織,以幼兒和中小學生為主。若比賽為全國性,往往會以省或城市為單位進行初賽,初賽獲勝者可再次繳納一定費用後參加全國總決賽。

面對層出不窮的各種比賽,不少家長髮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很多比賽,只要參賽,必能獲獎。這讓不少家長質疑,有的甚至大呼上當:人人有獎,評獎意義何在?“感覺好像被騙了,大張旗鼓地準備,到最後發現是自娛自樂。不管水平什麼樣都能獲獎,這個獎盃相當於是我們家長自己花錢買的。”徐紅梅說。

瞄準家長錢袋

形成比賽產業鏈

記者調查發現,一方面,有家長本著以賽促學的目的,讓孩子增強學習興趣;也有家長本著長見識的目的,讓孩子到各地參加比賽,“全當旅遊,還能參加比賽,一舉兩得,也不算虧”。

長春市郭女士今年帶著孩子去杭州市參加了一場鋼琴比賽,對於比賽的含金量,她表示不是特別在意。“孩子去比賽,穿著漂亮的禮服,上臺表演,儀式感就有了,而且面對不少觀眾,對孩子也是一種鍛鍊。”

另一方面,更多家長希望通過比賽獲獎增加孩子升學競爭的砝碼,甚至在將來學習成績稍差時,成為升入普高、大學的“救命稻草”。廣州市一位孩子即將升讀六年級的家長感嘆說,如果手上沒有一兩個獎,小升初都沒底。

不管出於哪種心理,導致的結果是“凡學必賽”,並逐漸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孩子和家長需付出巨大的時間和經濟成本。

一些家長介紹,書法、繪畫類比賽的初賽報名費最便宜,僅二三十元;舞蹈類比賽其次,但因涉及統一購買服裝,費用一般在三四百元;而器樂、聲樂類比賽報名費則相對偏高,幾百到上千元不等。

初賽往往只是引子,半決賽、決賽則多在大城市甚至國外舉行,除報名費用外,家長還需承擔住宿、往返機票等費用,幾千元到數萬元不等。

家住南昌市紅谷灘新區的柯女士說,孩子到北京參加一場才藝比賽,要在指定賓館住宿、用餐,按人頭結算房費、膳食費,“就連獎盃、獎章的材料費也要參賽者承擔”。

整個比賽產業鏈中,培訓機構是關鍵。銀川市第十六中學政教處主任閔生肅認為,培訓機構熱衷組織學生參加各種比賽,一方面是其營利性使然,比賽意味著加課和集訓等,自然增加培訓機構收入;另一方面,學生比賽成績也成為他們招攬生源的招牌。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一些培訓機構會找到一些業界名人或公眾人物代言,進而獲得相關資源,組織各種夏令營、比賽等。不少機構甚至與學校打通,通過學校招生,然後學校委託機構培訓,學生獲獎後增加上名校的機會。

“一紙獎狀”等於“一張廢紙”

校內外藝術培訓,是增強學生美育的有力措施,但“凡學必賽”推高了家庭美育成本,“凡參賽必獲獎”更是降低了獎項分量。家長和孩子花費大量時間和經濟成本獲得的“一紙獎狀”,無異於“一張廢紙”。

近年來,中央和地方出臺多項政策,力圖讓競賽、證書與升學脫鉤。今年7月出臺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明確規定,嚴禁以各類考試、競賽、培訓成績或證書證明等作為招生依據。

“不管公辦還是民辦,義務教育學校就近入學是必然趨勢。”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方華認為,隨著各地義務教育學校招生考試製度不斷完善,因地制宜出臺更具體、更精準的措施和標準,競賽、培訓成績或證書證明在升學中的砝碼將不斷淡化,甚至接近於零。

應讓學校藝術社團、少年宮以及社區藝術志願者,在藝術培訓領域發揮更大作用。記者採訪瞭解到,這兩年,每到寒暑假,很多文化館、少年宮以及社區都會組織開展免費音體美培訓,讓更多無力承擔高昂培訓費用的學生接受正規美育教育,防止藝術培訓片面偏向考級和比賽。

“大奖赛”泛滥!孩子拿奖拿到手软后“大呼上当”

圖文無關

當然,比賽也是檢驗學習成果的有效手段,家長和學生應擦亮眼睛,不要被培訓機構忽悠、裹挾,儘量參加一些公益性、含金量高的比賽。銀川市某書法培訓機構教師杜濤說,對於那些商業性強的比賽,完全沒有參加的必要,但教育部門牽頭組織的比賽、競賽比較正規,家長可以讓孩子參加,達到檢驗水平和鍛鍊的效果。

來源:半月談(ID:banyuetan-weixin)原文刊於2019年第11期《半月談內部版》,記者:艾福梅、沈洋、趙丹丹、鄭天虹

監製:於衛亞

實習:雷雯雯、黃寶儀

借我一雙慧眼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