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茲別克斯坦是雙重內陸國,但佔據了中亞兩河流域最精華的地帶

烏茲別克斯坦——世界唯二的雙重內陸國

烏茲別克斯坦是一個位於中亞的內陸國家,也是世上兩個雙重內陸國之一,與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和阿富汗毗鄰。該國全境地勢東高西低。平原低地佔全部面積的80%,大部分位於西北部的克孜勒庫姆沙漠。東部和南部屬天山山脈和吉薩爾—阿賴山脈的西緣,主要河流有阿姆河、錫爾河和澤拉夫尚河等,均為內流河。氣候上屬溫帶大陸性氣候,降水稀少。該國依靠灌溉,綠洲農業發達,棉花產量和出口量居世界前十位,是世界第七大黃金生產國,同時也是中亞重要的天然氣、煤、銅、石油、銀和鈾生產國。

烏茲別克斯坦是雙重內陸國,但佔據了中亞兩河流域最精華的地帶

從地圖上看,烏茲別克斯坦與5個內陸國家接壤,並被它們完全封閉包圍:北面是哈薩克斯坦,東北吉爾吉斯斯坦,東南塔吉克斯坦,西南土庫曼斯坦,南面是阿富汗,阿富汗其實全稱“阿富汗斯坦”,因此烏茲別克斯坦是被5個“斯坦國”包圍了。前4個“斯坦國”與烏茲別克斯坦一樣,都曾經是蘇聯的加盟共和國,合稱“中亞五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的南部與阿富汗隔阿姆河相望,邊界是英、俄兩國博弈的結果;烏茲別克斯坦與其他4個國家的邊界,都是蘇聯內部人為的行政區劃安排。當蘇聯解體後,烏茲別克斯坦就被其他5個“斯坦國”包圍,成了世界“唯二”的雙重內陸國家。

地球文明的“兩河現象”

地球上的文明似乎存在一種奇特的“兩河現象”:人們津津樂道的文明古國,總是與兩條大河相伴而生:埃及有青尼羅河與白尼羅河;孕育了西亞蘇美爾、亞述、巴比倫文明的是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中國的夏、商、周文明誕生於黃河、長江之間;古印度文明則離不開恆河與印度河的浩蕩奔湧。

烏茲別克斯坦是雙重內陸國,但佔據了中亞兩河流域最精華的地帶

帕米爾高原與天山山脈發育的兩條大河——阿姆河和錫爾河,就像是流淌於亞洲腹地的兩條“文明絲帶”,孕育了獨特的中亞“兩河流域”文明。而烏茲別克斯坦幸運地佔據了兩河流域的精華地帶,形成了歐亞絲路上最繁華的綠洲文化,並深刻地影響了絲路沿線包括歐亞草原、波斯、印度、漢唐的歷史文化。特別是世居此地的粟特人,其商隊足跡不僅遍及歐亞絲路,甚至還開闢了一條從印度洋深入中亞腹地的“海上—江河絲綢之路”。

烏茲別克斯坦是雙重內陸國,但佔據了中亞兩河流域最精華的地帶

100多年前的一個帕米爾高原之晨,積雪無垠,雲天相接,寒風淒厲,飛鳥斷絕。一位身材短小精悍、目光炯炯如電的男子——英國探險家、地理學家斯坦因爵士,正站在千重雪山之巔,眺望著中亞阿姆河的源頭。

此刻的斯坦因,不禁想起被阿拉伯史料稱為“大唐山嶺之主”的高仙芝將軍。在公元747年7月和751年5月,高仙芝曾兩度率領上萬名唐朝將士,在海拔4400米以上的雪山之間行軍千里,翻越帕米爾高原遠征:747年7月出徵小勃律(今克什米爾地區),大勝而歸;而751年5月從碎葉城奔襲怛邏斯(今哈薩克斯坦境內),結果戰敗。怛邏斯之戰後,唐朝的勢力開始自錫爾河往東撤出中亞。

烏茲別克斯坦是雙重內陸國,但佔據了中亞兩河流域最精華的地帶

在高仙芝遠征帕米爾高原之前約100年的公元649年,站在雪山之巔的,是玉樹臨風的取經高僧玄奘,他的背影顯得孤獨決然。玄奘在此慨嘆“凌山汗漫、億年不化”,遠眺噴赤河與瓦赫什河交匯,匯成阿姆河。阿姆河與中亞另一條大河錫爾河,都發源於蔥嶺(中國古代的蔥嶺範圍比帕米爾高原大,北界包括現在的天山),自東南流向西北,流淌出中亞最肥美的綠洲——中國古籍所說的河中地區,最終一同匯入鹹海。

烏茲別克斯坦是雙重內陸國,但佔據了中亞兩河流域最精華的地帶

錫爾河與阿姆河在中亞孕育出一片片豐富多彩的綠洲

下方的地圖呈現了阿姆河與錫爾河的流淌路線,烏茲別克斯坦在中亞“兩河流域”的中心位置清晰可見。北方的錫爾河發源於天山山脈,流經豐饒的費爾幹納盆地,向西北一路直抵鹹海,將中亞綠洲與草原一分為二,在它北側,諸多遊牧民族曾放牧和馳騁,南側則與阿姆河合圍出農耕地區。阿姆河發源於帕米爾高原,由噴赤河和瓦赫什河交匯而成,在塔吉克斯坦、阿富汗、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的國界間穿行,其幹流和支流孕育並滋養了鐵爾梅茲、撒馬爾罕、布哈拉等歷史名城。

烏茲別克斯坦是雙重內陸國,但佔據了中亞兩河流域最精華的地帶

平靜無波的阿姆河水面下,積澱著悠悠數千年的中亞歷史

沿烏茲別克斯坦南緣蜿蜒的阿姆河水,靜靜流淌在該國西北端的卡拉卡爾帕克斯坦共和國土地上。這條孕育了中亞數千年文明的河流,如今依然與當地人日夜相伴,河中的嬉水者、橋上的穿行者、兩岸的綠樹青草,共同訴說著阿姆河今日的生機。在北方與阿姆河遙相呼應的則是錫爾河,它們分別從帕米爾高原和天山山脈出發西行,兩條大河之間形成繁榮的河中綠洲,烏茲別克斯坦恰好位於這片區域的核心地帶。

烏茲別克斯坦是雙重內陸國,但佔據了中亞兩河流域最精華的地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