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要了,別打我”6歲兒子哀求認錯,可惜媽媽是個“魔鬼”

“本文為小賢爸爸育兒原創作品,歡迎個人轉發、收藏”

現代社會,有孩子的家庭常會出現兩種帶娃模式,父母式和老人式,而這兩種方式的帶娃都有一定的弊端。

老人帶孩子,通常沒有章法,按照習慣來教育,給孩子極大的自由,可以很好的釋放孩子的天性,讓孩子快樂成長,但同時也極易讓孩子無法無天,唯我獨尊。

父母帶孩子,則會按照一定的書本知識養育,雖然比較科學,嘗試的範圍較廣。

“我不要了,別打我”6歲兒子哀求認錯,可惜媽媽是個“魔鬼”

但通常會比較刻板,也會給家庭成員之間產生矛盾,埋下伏筆,讓家長在老人與孩子之間很難斡旋,造成家長們不小的壓力。

“我不要了,別打我”6歲兒子哀求認錯,可惜媽媽是個“魔鬼”

孩子,不是發洩情緒的對象

都說虎毒不食子,可是現代社會中,卻經常看到這樣的新聞,幾日前,一位年近半百的母親將自己30歲的女兒用棍子進行“教育”。

認為其沒有很好的發展,也沒有結婚,而女兒也認為母親重男輕女,給自己的哥哥買房,也沒有支持一下自己的生活,兩人在去年女兒回家生活後,經常因為瑣事大打出手。

這次,更是用棍子教訓女兒,驚動了民警,但這一次女兒不想原諒母親,不接受調解,由於長期處於母親的傷害下,她要求母親賠付自己八萬元,才接受調解。

母親在派出所得知自己有可能面臨刑拘時,幾次暈厥,她不相信只是教育了一下自己的孩子,怎麼就需要接受刑罰呢!

生活中,不止是這樣的父母,還有一些父母面對年幼的孩子時也是毫不手軟。

鄰居的兒子小剛今年六歲了,前幾日隨母親外出時,由於吵鬧著要玩具,被母親當街進行了“管教”。

“我不要了,別打我”6歲兒子哀求認錯,可惜媽媽是個“魔鬼”

孩子直接哭著求饒,說:“媽媽不要打了,我不要了”,可孩子的媽卻像瘋魔了一樣,我和幾個人上去阻攔,孩子媽不但沒緩和,反而變得更加狂躁,那樣子甚是驚恐讓人看著心驚。

其實她家兒子平時是被養得寵溺了些,平時要啥給啥,可這是孩子的家長從小慣出來的性子,現在孩子嬌慣得越來越過分,家長卻沒了耐心,將情緒和錯誤都扔給孩子。

平常生活中在面對孩子時,有些家長總是等不及孩子的成長,認為很多事情很簡單,而不理解孩子為什麼說了兩三遍,還是無法理解。

但家長的煩躁不安,甚至動手“教育”孩子,卻讓孩子生活在恐懼中。

“我不要了,別打我”6歲兒子哀求認錯,可惜媽媽是個“魔鬼”

家長帶娃,應該注意以下這些方面

1.要有極大的耐心和細心

孩子的成長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有很多事物,需要家長反覆的強調才能學會,這是孩子正常的發育特性,但快節奏的生活似乎讓家長們忘記了孩子的生長規律。

他們總希望孩子快一點,再快一點,跟上自己快速的步伐,這樣揠苗助長的教育方式,會極大的損害孩子的自尊心。

也會讓孩子時常在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中生活,對孩子的心理發展,起到很嚴重的影響。

“我不要了,別打我”6歲兒子哀求認錯,可惜媽媽是個“魔鬼”

2.要不斷的學習和孩子共同成長

家長在教育孩子時,首先要看自己做到了什麼程度,言教不如身教。

只有自己做到了,才能給孩子樹立典範,讓孩子更好的效仿,不斷學習如何成為更好的自己,成為孩子更好的榜樣。

3.端正自己的態度,用成人的理智帶領孩子成長

成人之所以成熟是對自身情緒的控制,首先要端正自己的態度。

孩子是一個獨立成長的個體,不是成年人的附屬品,也不是累贅,家長在教育孩子時要注意方式方法。

應該讓孩子領略到成人的睿智而不是失去理智的發洩。

“我不要了,別打我”6歲兒子哀求認錯,可惜媽媽是個“魔鬼”

情緒的積攢應該採取正確的方式去表達,而不是讓孩子承受,注意對孩子的成長會帶來很大的隱患。

賢爸小結:

總的來說,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家長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不要過激,要循循善誘。

而不是棍棒教育或者恐嚇孩子,幼年時期所受到的驚恐,會對孩子的一生都帶來難以磨滅的傷害。

請家長們hold住自己的情緒,為孩子做一個陽光、理智、健康的領路人


好爸爸就是我,我就是小賢爸爸。關注我,和您一起聊一聊關於育兒經驗和親子相處的問題,育兒之路不迷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