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會走卻總是要抱?面對“黏人娃”,允許“適度依賴”並非壞事

相信很多父母剛剛點進來看到這個標題時會有一些不解和疑惑,想必每個家長都希望孩子能在合適的年齡開始學會自立。因為我們常常認為依賴別人等於自己無能。要在這個世界上獨立生存,孩子們首先需要學會的是獨立然而。

但在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所著的《關係:適度依賴讓我們更親密》一書中提出了這樣一個概念:只有學會"適度依賴",才能變得更強大。那麼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我們要知道,什麼是"適度依賴"?

明明會走卻總是要抱?面對“黏人娃”,允許“適度依賴”並非壞事

適當尋求幫助的"適度依賴"

有這樣一個小故事:一個小男孩正在花園裡和他父親玩,小男孩試圖搬動一塊大石頭。他使勁想挪動它,但石頭沒動。父親說道:"你還沒有盡力!小男孩答道:"我已經盡力了!",但父親笑著說說:"我站在這裡,但你沒有請求我的幫助。我也是你的力量,所以我說你沒有盡力。"

在這個故事中,小男孩仍然沒有盡全力搬起這塊大石頭這時,他可以向父親求助,因為正如父親所說,所有能幫助他的人都是他的力量,這就是所謂的"適度依賴"。

《關係:適度依賴讓我們更親密》一書的作者總結了"適度依賴"的概念:

適度依賴是這樣一種能力,讓你融合親密和自主,在依靠他人的同時仍保有強大的自我意識,並且在需要時樂於請求別人的幫助,而不覺得自責。

讓我們以一開始騎自行車不帶踏板的孩子為例,不可否認,沒有父母的幫助,孩子遲早會學會騎自行車,這只是時間問題。但他們求助於父母的原因是他們與父母關係密切,他們認為父母會幫助他們學會更快地駕駛。

然而,父母對孩子的求助有不同的理解,認為孩子要麼是獨立的,要麼就是依賴的。然而,教育孩子並非非黑即白。事實上,過度依賴和非依賴之間存在著"適度依賴"一詞。

明明會走卻總是要抱?面對“黏人娃”,允許“適度依賴”並非壞事

懂得“適度依賴”的重要性

如今的父母都知道如何培養孩子的自主性,讓他們自己做一切,學會自己解決問題,不依賴別人。但與此同時,許多父母卻忽視了告訴孩子一個重要的道理——"當你認為你不能完成某件事時,記得尋求幫助。"。

所以有時當孩子真的需要幫助時,但被父母以"自己動手"為理由拒絕了。

獨立是很重要的,但是在獨立之前,孩子們總是需要很多幫助才能慢慢掌握一項技能。這不是在孩子的腦中憑空樹立一個觀念就能做到的。

要讓孩子學會疊被子,可能要讓他看著你疊好幾次,然後一步一步教他,再讓他慢慢練習,最後他才可以在沒有你幫助的情況下完成疊被子的行為,進而養成習慣。

理想和現實總是有距離的,為了讓孩子學會一件事,父母必須做很多事情,而不是給孩子一句鼓勵的話,孩子就能立刻掌握一項技能。

當他們真的不會時,卻又不敢或不想求助,孩子們就會失去學習和進步的機會,這樣子更難以真正獨立。

明明會走卻總是要抱?面對“黏人娃”,允許“適度依賴”並非壞事

"適度依賴"的孩子會更強大

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就不敢求助他人,那麼總有一天,他需要面對一個自己無法完成的任務,這將是特別困難的。不善於求助的孩子也會試圖掩飾自己的弱點,但在遇到困難時,卻想不出解決辦法,甚至導致情緒問題。

可能只需要一些環節就可以得到別人的幫助來解決問題,孩子卻選擇自己去完成,但結果未必是好的,這無疑會傷害孩子們的熱情。

但把他們逼向失敗的,往往只不過是一句求助便能解決的問題。所以在外人眼裡,我們只能嘆息著地說:"這個孩子的抗壓能力太弱了。"。

我們常說,要注重培養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但承受能力也需要積累資源來建立。而社交關係,就是堅韌力資源的重要來源之一。

當代社會是一個人不能獨善其身的時代。不管一個人有多強大,即使一個人能完成很多事情,但未必能達到最好的效果。精神堅強的人不一定是因為他們有非凡的技能,因為他們明白,他們可以利用外部資源幫助他們度過難關,對於新時代的孩子來說則更是如此。

明明會走卻總是要抱?面對“黏人娃”,允許“適度依賴”並非壞事

如何與孩子建立"適度依賴"的關係?

  • 區別"適度依賴"與過度依賴以及疏離

如前所述,"適度依賴"是介於過度依賴和獨立之間的一個詞。那麼如何去把握這中庸之道呢?

在《關係:適度依賴使我們更親近》一書中,作者將過度依賴稱為依賴關係模式,因為過度依賴的人總是通過依賴他人來逃避生活的挑戰。

例如,孩子已經上小學二年級了。每天早上起床還讓奶奶給穿衣服、早飯奶奶怕耽誤時間,一口一口餵給他吃,那這個孩子就是依賴奶奶來逃避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這就是一個過度依賴的孩子。

這樣的孩子習慣於事事依賴別人,遇到有點困難的事情就尋求幫助他們沒有勇氣面對困難,缺乏解決問題的決心和信心。

與這個孩子相比,另外一個孩子同樣是小學二年級,他卻每天早上起床做早餐,自己洗衣服,自己安排學習用品,每個人都稱讚他有自理能力,但事實上這個孩子是標準的被疏遠的孩子。

雖然被疏遠的孩子有很強的自理能力,但他們習慣於獨立自主,在遇到困難時不願意尋求他人的幫助,因此很容易錯失正確學習的機會和方式。

明明會走卻總是要抱?面對“黏人娃”,允許“適度依賴”並非壞事

  • 瞭解自己的教育方式

為了與孩子建立"適度依賴"的關係,我們必須瞭解自己的教育方式,家長可以檢查自己對孩子是否有三點:

A.過度保護;

B.權威主義;

C.讓孩子過早地獨自面對社會和學習。

前兩種安排太多,或者要求孩子完全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所以孩子沒有自己的想法,久而久之就會變得太依賴別人。

而最後一種是讓孩子過早地承受壓力,而且不給予一定的幫助,或者讓孩子受挫失敗,在不敢嘗試和自我在壓力下懷疑,然後更加依賴他人。或者在壓力下迅速成長,變得獨立於任何人。

如果你想成為一個讓孩子"適度依賴"的父母,你便需要在以上三點中找到一個折中的辦法。只有正確把握過度依賴和疏離的信號,才能培養兒童適度依賴的能力。

事實上,孩子是過度依賴還是疏遠是可以追蹤的。

例如,過度依賴兒童一般有以下三種表現:過度尋求幫助,對一切都很悲觀的自卑以及過於幼稚;而兒童的疏離行為也有三個顯著特徵:與世隔絕,暴力破壞等不當行為以及一些消極的自我認同。

如果家長想改變孩子過度依賴和疏離的行為,只需要正確捕捉兩種行為的信號,引導和幫助孩子表現出的行為。

適度依賴的目的不是讓孩子擺脫過度依賴和疏離,而是讓他們掌握適度依賴的技能,從而與他人和睦相處,幫助他人以及得到他人的幫助,從而使自己能夠更加順利的成長。

明明會走卻總是要抱?面對“黏人娃”,允許“適度依賴”並非壞事

我是奶果媽媽,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