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阳市老照片,1907年法国汉学家镜头下的龙门石窟


本组老照片是1907年法国著名东方学家、汉学家伊曼纽埃尔-爱德华·沙畹拍摄的河南省洛阳市著名景点龙门石窟。

沙畹1865年10月5日生于法国里昂,其家是宗教战争期间从法国流入瑞士的一个新教家庭,其祖父是一位一位植物学家,其父亲是一位工程师。早年住在瑞士洛桑,1885年考入法国顶尖名校高等师范学院,主修康德哲学。1888年高师毕业,并于同年获哲学科的教师资格会考优胜奖。因得高师院长佩柔启发,决定转向史学,并接受莫诺建议研究中国。

1889年初,24岁的沙畹被法国外交部派来中国,被给予了法国驻清公使馆随员的名衔,但主要任务是进修汉语和汉文。此期开始了艰苦的《史记》研究,并进行译注,发表了《史记·封禅书》的法文译注以及相关的《殷历谱》。


1893年,沙畹当选为法兰西学院的汉-满-鞑靼语言文学讲习第四任教授,时年28岁。他的译本《司马迁史记》共分5 册,于1895至1905年间陆续出版。

1907年3月至1908年2月,沙畹再次来中国在东北和华北地区考察文物古迹,归国后刊出了《华北考古纪行》。

在此期间历经东三省、河北、山东、河南、陜西、山西,搜集中国古碑雕刻拓品,特别是对龙门与云冈的石刻雕像,或拓或照,加以类别说明,实为西方学人有方法的研究中国石刻之创始者。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伊河两岸的龙门山与香山上,是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石刻艺术宝库之一。

龙门石窟始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后来,历经东西魏、北齐、北周,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共有97000余尊佛像,最大的佛像高达17.14米,最小的仅有2厘米。

西山崖壁上有北朝和隋唐时期的大、中型洞窟50多个。古阳洞、宾阳中洞、莲花洞、皇甫公窟、魏字洞、普泰洞、火烧洞、慈香窑、路洞等,为北魏时期的代表洞窟;潜溪寺、宾阳南洞、宾阳北洞、敬善寺、摩崖三佛龛、万佛洞、惠简洞、奉先寺、净土堂、龙花寺、极南洞等为唐代代表洞窟。东山全是唐代的窟龛,其中大、中型洞窟有20个,如二莲花洞、看经寺洞、大万伍佛洞、高平郡王洞等。

龙门石窟自建造以来受到的人为的盗凿破坏十分严重。唐武宗时期的灭佛运动、使石窟蒙难。清末和民国初年的游记史料记载了当时石窟造像被盗严重。此外,民国政府为从南京迁都洛阳,修建龙门西山下道路时也炸毁了大量的山麓佛龛。由于战乱管理空虚,1930年代到1940年代龙门石窟造像受到了疯狂的盗凿,许多头像、碑刻、浮雕被日本、美国的文物商人收购。


截至2014年,东西两山现存窟龛2345个、佛塔80余座。龙门石窟是中国古碑刻最多的一处,有古碑林之称,共有碑刻题记2860多块,其中久负盛名的龙门二十品和褚禭良的伊阙佛龛之碑,分别是魏碑体和唐楷的典范,堪称中国书法艺术的上乘之作。龙门全山造像11万余尊,最大的佛像卢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最小的佛像在莲花洞中,每个只有2厘米,称为微雕。

龙门石窟也是书法艺术史是宝藏。著名的书法精品龙门二十品,是后代碑拓鉴赏家从龙门石窟众多的石刻造像题记中精选出来的书法极品。龙门石窟是佛教文化的艺术表现,但它也折射出当时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时尚。石窟中保留着大量的宗教、美术、建筑、书法、音乐、服饰、医药等方面的实物资料,因此,它是一座大型石刻艺术博物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