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五情與五臟的關係來分析,五臟如何養?

五情與五臟

1、“心在志為喜”

“心在志為喜”是指心的生理功能和精神情志與“喜”有關。《素問?舉痛論》說:“喜則氣和志達,營衛通利”。喜悅的過程,猶如人體能源(精神能源和機體能源)的釋放過程,獲得釋放的能源,將形成原動力,展開新的精神活動,並支配著身體活力,創造出新的業績。如:能提高人的大腦及整個神經系統的活力,充分發揮機體的潛能,提高腦力和體力勞動的效率和耐久力,使人感到生活和工作中充滿樂趣和信心,從而動作起來顯得輕鬆有力、敏捷、準確、精力充沛;能使心臟、血管的肌肉運動加強,血液循環加快,新陳代謝水平提高;能擴張肺部,使呼吸運動加強,肺活量增大,有利於肺部二氧化碳和氧氣的交換;能加強消化器官的運動,增加消化液的分泌,從而增進食慾,幫助消化,促進新陳代謝。

從五情與五臟的關係來分析,五臟如何養?

2、“肝在志為怒”

怒是人們受到外界刺激時的一種強烈的情緒反應,是一種不良的情志刺激。怒與肝的關係最為密切,故稱“肝在志為怒”。一方面,大怒可以傷肝,導致疏洩失常,肝氣亢奮,血隨氣湧,可見面紅目赤,心煩易怒,甚則可見吐血、衄血、卒然昏倒、不省人事。另一方面,如肝失疏洩,也可致情志失常,表現為情緒不穩,心煩易怒。

從五情與五臟的關係來分析,五臟如何養?

3、“脾在志為思”

脾在志為思。思,即思慮、思考,是人體意識思維活動的一種狀態。人的思慮的情志活動主要是通過脾來表達的。思是精神高度集中的思考、謀慮的一種情志。當人沉湎於思考或焦慮時,往往會出現飲食無味、食慾下降。有的婦女可以因為工作緊張,思想高度集中導致月經量少,經期紊亂等,這與脾主統血的功能相一致。

從五情與五臟的關係來分析,五臟如何養?

4、“肺在志為憂(悲)”

古代醫家對憂愁的患者仔細觀察分析後發現,肺是表達人的憂愁、悲傷的情志活動的主要器官。當人因憂愁而哭泣時,會痛哭流涕,涕,就是肺分泌的黏液。人哭泣的時候,肺氣盛,黏液分泌增多,而肺開竅於鼻,所以涕就從鼻中流出了。肺主氣,為聲音之總司,憂愁悲傷哭泣,還會導致聲音嘶啞、呼吸急促等。肺主皮毛,故憂愁會使人的面部皺紋增多。

從五情與五臟的關係來分析,五臟如何養?

5、“腎在志為恐”

恐為腎志,腎是人們表達驚恐之志的主要臟器。恐是人們對事物懼怕的一種精神狀態,對機體的生理活動是一種不良的刺激。《素問?舉痛論》說:“恐則氣下,驚則氣亂。”即是說明驚恐的刺激,對機體氣機的運行可產生不良的影響。“恐則氣下”,是指人在恐懼狀態中,上焦的氣機閉塞不暢,可使氣迫於下焦,則下焦產生脹滿,甚則遺尿。“驚則氣亂”,則是指機體正常的生理活動,可因驚慌而產生一時性的擾亂,出現心神不定,手足無措等現象。

從五情與五臟的關係來分析,五臟如何養?

人體生命以肝心脾肺腎五臟為主體,協調臟腑的功能是重要的法則。那麼五臟如何養呢?

養肝之道—戒怒

肝喜條達,有疏洩功能,能調暢人體氣機。他告誡人們 “怒易傷肝”。因為忿怒可阻塞氣機而不舒,使其疏洩條達功能失調。肝病易出現“薄厥”(相當與中風)等病,多與愛生氣,易激怒有關。

書雲 大怒傷肝,血不榮於筋而氣激矣。氣激上逆,嘔血、飧洩、目暗,使人薄厥。《名醫敘論》曰 世人不終善壽,皆由不自愛惜,忿爭盡意,聚毒攻神,內傷骨髓,外乏肌肉,正氣日衰,邪氣日盛,摧殘身心非淺也。陶淵明詩曰 怒氣劇炎火,焚和徒自傷。觸來勿與競,事過心清涼。

從五情與五臟的關係來分析,五臟如何養?

養心之道—寡慾

中醫學認為,“心”為“君主之官”。《素問·靈蘭秘典論》中說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指出了“神明”在思維,調節行為和統帥全身生理活動等中的特殊機能,而這些都是由“心”所主。“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主明則下安,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人有“七情六慾”,慾望過大,好高騖遠,心神必然過於躁動,神不內守,亂而不定,必然憂亂臟腑,耗傷氣血,輕則招生疾病,甚至催人衰老,減短壽命。

從五情與五臟的關係來分析,五臟如何養?

養脾胃之道—節食

節食養脾胃,專家們研究,長期飽食有四大危害

1,營養過剩,導致肥胖,可誘發許多嚴重疾病,如高血脂、高血壓、動脈硬化、冠心病、腦卒中、糖尿病、脂肪肝、膽結石、痛風等。所以,“肥而不壽,是百病之源”。

2,使血液酸化,由於長期過食,體內代謝增加,產生的酸性代謝產物過多而使血液酸化,而酸化的血液可誘發許多疾病,所以,醫學家們說 “萬病皆始於酸中毒”。

3,產生過多自由基。長期過食,尤其是吃高脂肪、高膽固醇、高糖食物攝入過多,可促使身體產生過多的自由基。研究證實,自由基是引起衰老的“元兇”,它不僅促進病理性衰老,還可以加速生理性衰老。

4,引發老年性痴呆。研究發現,一種叫“纖維芽胞生長因子”的物質可促進腦動脈硬化,引發老年性痴呆。長期飽食,這種“纖維芽胞生長因子”物質在大腦中積聚,使腦動脈發生硬化,引發老年性痴呆。《本草綱目》雲 “飽食不節,殺人頃刻”。《退庵隨筆》中說 “所食慾多,心愈塞,年愈損。”

從五情與五臟的關係來分析,五臟如何養?

養肺之道—養氣

《養肺論》中指出 肺主統帥一身之氣,而“七情之客,皆氣主之”,所謂調節七情以養氣就可直接養肺。此外,慎言語,節飲食,也可以防止肺氣耗傷。

肺主一身之氣,是指人體一身之氣皆歸屬於肺,受肺之統領,凡元氣、宗氣、衛氣、營氣等,皆需要通過肺的呼吸得以敷布 而人體中各臟腑功能活動之氣及經絡、營衛之氣,皆賴肺的調節而實現其升降出入,發揮其特有的功能作用。可見,肺為氣之主宰。正如《素問·五臟生成》中說 “諸氣者,皆屬於肺。”

慎言語,可以防止肺氣耗傷。節飲食,尤其是少食肥甘厚味 可防止胃腸熾熱,不使痰火膠結於肺,使其肺絡免於阻閉,都利於養氣利肺。

從五情與五臟的關係來分析,五臟如何養?

養腎之道—惜精

“腎藏精之理,主張寡情慾,節房事”。中醫認為,腎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腎精的盈虧,決定人的生長、衰老、死亡的全過程。人們常說“未老先衰”,就是因為腎虛之故。明代著名醫家張景嶽說 “五臟為人身之本,腎為五臟之本。故欲長壽,須補腎。”

現代醫學認為,腎與“下丘腦—垂體—性腺系統”密切相關。腎虛可表現為神經內分泌功能失調,生殖功能減弱和早衰。證實了腎藏精有利於抗衰延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