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永漢至南崑山公路,全靠人工開鑿18公里108彎山路

南崑山位於北緯23°38′,東經114°38′,地屬惠州市龍門縣。南崑山總面積12068公頃,平均海撥500米,森林覆蓋率97.5%,被譽為“北迴歸線上的綠洲”,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也是重點保護的國家森林公園。

回顧:永漢至南崑山公路,全靠人工開鑿18公里108彎山路

20世紀50年代以前,南崑山與外界溝通的路都是羊腸小道。“多年來,山民就是沿著羊腸小道把南崑山的竹木產品、農作物運到山下的墟集。”

今年75歲的原南崑山鎮長劉忠仁介紹說,“1958年,我正在永漢中心小學讀書,每次都要沿著羊腸小道步行4個多小時才能到達學校。”

回顧:永漢至南崑山公路,全靠人工開鑿18公里108彎山路

回顧:永漢至南崑山公路,全靠人工開鑿18公里108彎山路

“1958年開闢的永漢至南崑山下坪公路,是通往山下的第一條公路。雖然只有18公里,但在改善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面起著巨大作用。那時南崑山人對於公路開通都十分歡呼雀躍。”劉忠仁介紹道。

據《龍門縣誌》記載,1958年至1959年間,全縣實現人民公社化,全縣分為6個公社、1場:龍城、麻榨、永漢、平陵、龍華、龍潭公社和南昆林場。各公社充分發動群眾,大搞農田基本建設,同時,結合修建鄉村道路,掀起了第一次修建公路高潮。1958年5月,人們開闢了永漢至南崑山下坪公路。此公路由永漢修至南崑山下坪社區,共18公里108彎。

“當時條件有限,物資比較匱乏,都是用人工方式開鑿公路。他們拿著大鐵錘、鐵鑿、鋼釘等工具開鑿,用炸藥炸開大石,接著用人工做的竹耙、竹簸把泥土和石頭搬運出去,日以繼夜一點點開鑿出來。”劉忠仁見證了公路的建設。

據《龍門縣誌》記載,此段公路同期採用民工建勤辦法,即由南昆林場發動公路沿路的群眾和本縣以及增城、番禺、南海、順德等地民工共同修建此公路。此路經過南崑山東南邊,盤山而上,從海拔20多米的平原上升至海拔400多米的山區中心下坪,迂迴曲折,險峻異常。


分享到:


相關文章: